新闻 > 人物 > 正文

孙中山普陀山亲睹灵异事

1916年8月25日,国父游普陀山,攀佛顶山天灯台,登高放览。此时海风习习,凉爽怡人,烟螺数点,无比清胜。 国父独徘徊忘返,而忽见奇景异物,惊诧不已。游览归来,在慧济寺方丈室,命陈去病先生代笔记录所发生的事,并将自己所佩“月白风清”印章盖上,原文留在寺内。

普陀山

1916年国父孙中山先生率胡汉民、邓家彦、朱卓文、陈佩思、周佩箴、戴季陶、陈去病等先生,赴杭州、绍兴、宁波考察后,又因视察象山、舟山军港,顺道旅游了普陀山。

1916年8月25日,国父由普陀山慧济寺住持了余方丈陪同,攀佛顶山天灯台,登高放览。此时海风习习,凉爽怡人,烟螺数点,无比清胜。国父独徘徊忘返,而忽见奇景异物,惊诧不已。

游览归来,在慧济寺方丈室,命陈去病先生代笔记录所发生的事,并将自己所佩“月白风清”印章盖上,原文留在寺内。这一段文字甚至出现在一些佛教书籍:“……旋赴慧济寺,才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欣伟牌楼,仙葩组锦,宝幢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其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诛之仪,观之盛,备举之提。”

1934年,普陀高僧印顺法师,写过《游普陀山志奇》的由来一文,收集在《南海普陀奇闻录》中,并曾发表在《佛教日报》上,一时轰动佛教界。因为记载了孙中山先生游普陀的亲历事件。

佛教界乐于引述上面这段文字,以表示国父也曾见过与佛僧有关的灵异现象。1936年11月,《逸径》半月刊发表了冯自由先生写的〈孙中山先生“游普陀志奇”跋〉,文中说:“谓当登山时,中山先生遥见慧济寺前云光缭绕,有无数僧人盛服排列其上,类出迎状。”1953年12月,邓家彦先生在台北一枝庐写的《国父游普陀述异》一文中说:“至若蜃楼海市,圣云物异,传闻不一而足,目睹者又言之凿凿……国父口讲指授,目炯炯然,顾盼不少辍。”198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南海普陀山奇闻异录》一书,作者为普陀山普济寺知客僧煮云法师,书中说:“国父孙中山先生于民国5年8月与胡汉民等诸先生来山,在佛旋山,国父睹灵异。”

然而国父这一段文字之后的目击记录却被忽略,实在可惜,因为它才重要,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国父是如何写的:

“转行近,益了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期间,忽杳然无迹,则已过其处矣。遂诧以奇不已。余脑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

这段文字数十年来当然会被忽略,因为“无法解释”,现在我们依文来做个考据:

一、国父在近距离清楚地(转行近,益了然)在空中见到一个大圆轮;

二、此圆轮盘旋相当迅速;(盘旋极速)

三、国父不知那个空中大圆轮是什么物质制造的;(莫识其成以何质)

四、也不知此圆轮是用何种力量运行的;(运以何力)

五、国父正在感到疑惑时,此物突然杳然无迹而消失;(方感期间,忽杳然无迹)

六、国父一向没有怪力乱神的想法,却无法解释方才所见(余脑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

由以上几点,已知国父将大圆轮的种种说得十分真切、具体,它的形状、速度和消失情况。

附:保存在普陀山有孙中山亲笔签名的《游普陀志奇》原文:

“余因察看象山、舟山军港,顺道趣游普陀山。同行者为胡君汉民、邓君孟硕、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厅秘书陈君去病。所乘建康舰舰长则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骄阳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门道阶,引至普济寺小住。由寺主了余唤,将出行。一路灵岩怪石,疏林平沙,若络绎迎送于道者。纡回升降者久之,已登临佛顶山天灯台。凭高放览,独迟迟徘徊。己而旋赴慧济寺。才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了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忽杳然无迹,则已过其处矣。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已。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然当环眺乎佛顶台时,俛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生平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与乎?此神明之所以内通已。下佛顶山,经法雨寺,钟鼓镗声中急向梵音洞而驰。暮色沉沉,乃归至普济寺晚餐。了余、道阶精宣佛理,与之谈,令人悠然意远矣。民国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孙文志。”(孙中山先生亲笔墨宝,现珍藏普济寺客堂)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阿波罗网李广松综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1228/122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