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僰人悬棺调查:消失在明朝的一个神秘葬俗 消失的原因更令人唏嘘

作者:

悬棺和一个古老民族的消亡

我在“梧桐树下戏凤凰”中,说过中国南方的特殊葬俗——崖葬。崖葬分崖洞葬和悬棺葬两大类。

(珙县悬棺)

这两种葬式有共同特征,就是都葬在高山上,都属于“崖葬”。不同之处是,悬棺葬将葬具安置在悬崖峭壁高处天然浅穴,或人工凿成的石龛内,外面敞开,并不封闭,可以看到。最具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是将棺材放在悬空的岩壁横木上。

而崖洞葬,是将葬具放入天然或人工开凿的山洞中,洞较深较大,洞口封闭,不希望被人发现和看到。

这篇,就以四川珙县悬棺为例,来聊聊僰人悬棺葬。

悬棺葬在国内外都有发现,中国主要流行于长江及以南地区,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及台湾都有分布。

(湖北崖葬遗址)

福建省主要分布在崇安武夷山,现存101处,残棺30多具。年代很早,距今约3500年(商周时期)。江西省主要分布在贵溪龙虎山,现存13处,棺37具,年代距今2900年(春秋战国时期)。

以上两处,一般认为是古越人,或与古越人关系密切的民族,还有别的地方和民族有崖葬风俗。

长江三峡流域也有悬棺,已发现约80具,年代大概在战国至东汉暑期,为楚国、巴国少数民族。

而最具代表性,最集中的悬葬区,在川南、滇东北一带,年代较晚,多为明朝悬棺,是已消失的僰人(都掌蛮)遗存,目前已发现悬棺300余具。

(珙县麻塘坝一处叫棺材铺的岩石上的悬棺)

2010年我曾前去川南珙县洛表镇麻塘坝一带,考察悬棺。这里有全球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整的悬棺,称之为“悬棺葬天然博物馆”并不为过。

洛表镇地处川滇两省交界,位于大雪山北麓,目前这里已开发成“悬棺景区”。

麻塘坝位于洛表镇西南,周围群山连绵,山势雄伟。莲台山、观宝山、大雪山海拔均在千米以上。两侧峭壁雄峙,地形奇峭险绝。此是一处南北向的岩溶槽谷,悬棺分布在东西两侧山岩上。而谷底十分平坦,原有溪流,现在基本都消失了。流经麻塘坝的溪流,当地人称“螃蟹溪”,春夏两季雨水丰沛时才会有水,其他时间都是无水的河床。

(麻塘坝)

这里有“九沟一坝”之称,“九沟”指龙洞沟、刘家沟、川沟、杨家沟、吴家沟、沈家沟、唐家沟、黄干沟、龚家沟;“一坝”便是麻塘坝。沟沟有悬棺,坝上棺尤多。槽谷内一派田园风光,两侧峭壁布满悬棺。

据前些年当地文物部门普查资料,珙县境内现存悬棺295具,而麻塘坝一地就有228具,有22处悬棺葬区。峭壁上有密密麻麻的桩孔和棺木落下后所剩下的无数残柱——当年这里的山崖岩壁上,有密集的悬棺。

(浅岩穴悬棺)

如有一处叫“狮子岩”的地方,岩高约60米,长约100米,在四五十米高处的岩壁上,有27具悬棺,其中14具置于天然洞穴式,13具为木桩式。值得注意的是,在悬棺岩壁上,还发现了40多处红色岩画。

在一当地人称“九盏灯”的山峰岩壁上,有棺24具,其中18具为木桩式悬棺,离地面高度在

25-55米之间。

曹营乡的苏麻湾,则是珙县另一处悬棺比较多的地方,现存数量仅次于麻塘坝。如在这里的邓家河畔,已发现了42具悬棺,其中35具都是木桩式悬于高空,颇为壮观。

(悬棺坠落后留下的空穴)

这里悬棺都是哪来的?早在民国时,就有历史专家、考古学者对珙县的悬棺进行了调查和发掘。这里的悬棺年代大多数明朝的,只有少数为宋朝,而明朝之后当地再无悬棺。因此认为,珙县的悬棺应该从宋朝才开始出现的。

经考证,珙县悬棺为已消失的僰人遗存。

何为僰人?

僰(bó)人即濮人,又称“都掌蛮”,是中国非常古老的民族之一,传是夏朝遗民,商朝战俘,本为游牧民族。周武王伐纣时僰人响应参战,后在今四川宜宾封建“僰侯国”。僰人非常了不起,也有自己的文明,最早开发连出了丝绸之路——连接今印度的丝路南线,比汉武帝派张骞开拓的丝路北线至少早200年。

(僰人留下的岩画)

在隋唐以前,僰人安身西南,虽然地盘越来越小,与中原朝廷并无大的冲突。到宋朝冲突见多,宋朝曾四次讨伐僰人。第一次发生在宋真宗当皇帝的大中祥府元年(公元1008年)六年十一月,僰人被平。

到元朝,僰人的地盘进一步缩小,居于今四川兴文(古夜郎国所在)、珙县、云南威信一带的有限空间内。时僰人分成居于水滨的“水都掌”和居于山林的“山都掌”,山都掌这支被现代人称为“悬崖上的民族”。

到明朝,由于朝廷实行“改土归流”,僰人土司的利益被损,于是强烈反对,多次对抗朝廷,所以明朝也多次讨伐僰人。

(僰人悬棺葬区)

这事在《明史》上都有记载。明朝从洪武到嘉靖近200年间,10多次征讨僰人。最惨烈的是万历年间的第十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直接导致僰人被灭族,令人唏嘘!

僰人英勇善战,连以狠出名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拿不出对付僰人的高招,僰人成为明朝的西南之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朝廷再次派刘显领兵剿僰。仅仅三月时间,官军攻破僰人城寨60余个,擒僰人将头36人,斩杀人4600多人,招降5600多人,还有很多僰人赴火、跳岩死亡。

刘显使的手段很歹毒,针对僰人在山上林中活动,使用火攻、封堵等手段,围而不打,封禁粮食,然后进行拉网式搜捕。攻下僰人山上根据地时,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残幼,躲在洞穴或藏入山林,最后不是饿死,就是冻死、病死。现代考古人员在麻塘坝一处叫“九盏灯”附近的一个岔洞内,发现一百多具骨骸,推测是是当年遭明军围堵的僰人。

(僰人悬棺)

当地至今有一传说,明军搜捕时,不敢贸易进入山洞,于是烧石灰,与蒸煮好的糯米和成灰浆,用巨大的石块把洞口砌实堵死。并在洞口守候三个月,等洞内僰人死后,尸臭从岩缝中飘出来,才撤退。

400多年后,考古人员发现灰浆和石头已融为一体,很难辨认出洞口,至今没有发掘。

据估,当时僰人在两万左右,除了极少逃命者,整个僰人被“斩尽杀绝”。所以,时翰林院经筵讲官任瀚所撰《平蛮碑记》称,“冬十月,取次就擒都蛮,至是尽灭。”

(江西出土悬棺)

一个古老的民族,到万历元年被灭族,从从民族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虽然仍不排除有僰人后裔,但再没有以“僰人”自居的群体了,。在明朝以后,甚至连“僰”这个字都成了冷僻字,不识此字的网友应该不是少数。

明朝来了僰人,也灭亡僰人的文化,僰人的悬棺葬成为历史!兴文县《平蛮碑》即记称:“自明朝万历以后,“僰”之一字已很少见称,或也衰微而融于其它之族属,悬棺为之中断。”

考古发现,正是在被反覆征讨的明朝,兴文、珙县一带的山岩上,僰人悬棺大增。而在僰人曾生活的地区,如泸州、犍为等地却无悬棺,再者,仍存的僰王墓证明,僰人曾奉行土葬。

(僰人悬棺)

推测,僰人是在宋朝以后,由于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看重祖坟和先人尸骨、有祭祖习俗的僰人,在被逼“上山”,以山为家,随山而居后,受到古老崖葬的启发,于是让亡人也跟着上山,于是开始实行悬棺葬:将棺材葬于天然孔洞的。

在没有更多天然孔洞的情况下,于是在岩壁凿龛存棺,打桩悬棺……这也可以防上被敌人盗发和破坏,保护先人,免除后顾之忧。

悬棺,只要是僰人都可以实施,但并不是人人死后都能做到,要看权力、财力、物力,所以已考古清理的悬棺大多有随葬品,主人应是有身份的僰人,如酋长、头领一类。而少数没有发现随葬品、葬具简单的,应该是普通僰人。

所以,悬棺在僰人生活中,应该是一种体面的死后待遇。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梧桐树下戏凤凰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0726/1320375.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