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谎言编织的邱少云之死 邱曾经做过国军

作者:
邱少云曾当过一年零四个月的国民党兵。1949年成都战役后,川军瓦解。邱少云被补进了当时的人民解放军第10军29师87团9连。所以,邱少云不是根正苗红的志愿军战士,他是一个被解放过来的前国民党士兵,而这样的人在那个年代一直遭受不公平待遇——被当作落后的、需要帮助的对象。邱少云在遭燃烧弹击中当下,立即进入昏迷状态无法动弹,最后在无知觉情况下被烧死,美军的燃烧弹燃烧的是他的遗体而不是活体,人死后是不存在什么“顽强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说过,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一、邱少云如何成为惊世英雄

《邱少云曾是国民党士兵》(《书报文摘》2005年第19期)记载:

邱少云曾当过一年零四个月的国民党兵。1949年成都战役后,川军瓦解。邱少云被补进了当时的人民解放军第10军29师87团9连。所以,邱少云不是根正苗红的志愿军战士,他是一个被解放过来的前国民党士兵,而这样的人在那个年代一直遭受不公平待遇——被当作落后的、需要帮助的对象。

后来所有介绍邱少云的文字里,都有意回避了他当过国民党兵的这段历史。

邱少云牺牲时,连队只给邱少云报请了三等功,当然,这几乎是作战部队的惯例。

此事似乎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去了,半个月后进行战斗总结,邱少云的指导员王明时被师里评为模范指导员,在写报告材料时,他就如何做好战士思想工作,促进后进战士变为先进战士的做法进行了汇报。这位后进战士便是邱少云。

王说,在391高地潜伏前夜,我们连召开誓师大会时,大家都很激昂,纷纷表了态,唯独邱少云闷不吭声,连里连夜召开骨干会,都对邱少云不放心。当时我表了态,做邱少云的工作。那天晚上我们一直拉呱到凌晨一点半钟,我给他讲了许多道理,并让他自己认识到应该如何做,使他终于打消了恐惧念头,当场表示,"严守战场纪律"。第二天中午,一发燃烧弹落到邱少云身边,他忍着痛,一动不动,牺牲了自己,换来了整体的胜利。而对于邱少云死时的一些细节,王指导员只知道是烧死的,其他详情也说不清。

从上面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出来两个问题:第一、邱少云根本不是一个具有英雄潜质和牺牲精神的人,他对即将执行的潜伏任务充满不可知的忐忑和恐惧。第二、一直到战斗结束,邱少云的战友们都没有过分强调他的牺牲,他都还只是王指导员的业务成绩。

但是,专门负责造英雄的某干事却从中嗅出了机会:"这样的英雄怎么是后进呢?三等功不行,应报特等功。"于是,一位落后分子成为英雄的荒诞剧开始粉墨登场。

由于说不清邱少云的死亡具体细节,29师政治部只报了一个简单的经过,报请志愿军司令部批准邱少云特等功。离邱少云的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种制造英雄的效率和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志愿军领导机关工作的轻率、潦草和不负责任。追授了一位特等功的英雄,却连这位英雄的牺牲细节都不知道。

1、二次报功和两个疑问

1952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邱少云特等功,但这件事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悬念:邱少云究竟是如何死的?

邱少云的两次报功和他奇异的牺牲经过,引起了《人民日报》的随军记者郑大藩的注意。他在看了邱少云的简要事迹后,产生了两个疑问:其一是燃烧弹落在什么地方?是打中头部死亡后燃烧起来,还是从远处一点点燃烧的?其二是他的身边有无水沟,谁看见邱少云烧死的经过?两个疑问使他一直想对此事弄个水落石出。

1952年底,王明时指导员到志愿军总部作报告。郑大藩即把这两个问题提出,王答应对这件事进行调查。

回到连队后,王指导员即召开大会,请大家回想战斗情况,当时连队经半年征战,减员很多,调入的新兵又没有参加过潜伏战斗,知情人只有三班副班长李元兴(小学课文作者)和战士李世夫,而此时他们已受伤在平壤附近住院。这事又一次被搁下了。此时距离邱少云牺牲已有3个多月了。

2、两个“证人”和两个“关键”细节的出炉

1953年春节后,李元兴和李世夫一起出院,回到了9连。

王指导员即把他俩找去询问。当然,这个时候的询问不管是从询问人还是从被询问人来说,都会受到一种暗示和压力,已经不是还原真实的询问,而是一种标准的按图索骥了。因为,在那样一个历史环境下,作为志愿军的下级军官和战士,他们只有替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自圆其说,把落后分子邱少云描绘成英雄邱少云。

李元兴回忆说:“燃烧弹落在邱少云前面6米左右,燃烧液油溅到他的身上,是一点一点烧过来的,从头烧到脚,当时我伏在他身后5米左右,亲眼见到他被烧死的经过。燃烧弹开始烧了起来,我为他捏了把汗。这时,他要是站起来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邱少云没有动。我想他一动,伏在这里的几百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火焰已经从棉军衣上延烧到他的头部,我甚至听到了邱少云的头发被烈火烧得嗤嗤发响,他的脸因疼痛而扭曲,嘴唇已给咬破了,两只手深深插入泥土,似乎要抓碎什么。烈火在他身上烧了30多分钟。与我在一起的李世夫、柯大才都亲眼看到了事情的经过。我们几次本能地想站起来去扑灭他身上的火,但都克制住了。”李世夫和李元兴一起证明,邱少云左面3米来处就有一小水沟,如果愿意,只需一滚就可活命。

上面文学味道很浓的描述里破绽累累。首先,如果燃烧弹落在邱少云前面6米左右,燃烧液油溅到他的身上,就不可能是一点一点烧过来,而是一下子,邱少云就被大火给淹没和烧死了。其次,这位志愿军战士李元兴明显说谎的细节是:伏在身后5米的他,那么清晰地看见火中邱少云的样子和表情而没有受到一点儿牵累,唯一的可能是他离邱少云很远,用望远镜观察到这一切。至于烈火在他身上烧了30多分钟之类的话则简直属于扯淡,不过,到也无意之中说出来的邱少云之死的真相,那就是,他是被一下子烧死或者直接被燃烧弹命中,以至根本没有时间做出喊叫、挣扎、逃避的反应。他只是一个特殊死亡者,立三等功属于勉强,作为特等功的荣立者和志愿军英雄,邱少云根本不够资格。

可惜的是,后来的事情却远远地超越了我们的想象,不过,到很符合那个年代的实质。证明材料和见证人的描述被迅速反馈给郑大藩记者手里,他似乎看到了一个英雄伟大的壮举背后,所蕴藏着的时代意义。10天后,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发表了郑大藩的那篇举世震动的新闻名篇《伟大的战士邱少云》。此文一出,随即引起强烈反响。1953年6月1日,志愿军领导机关再次授予他"一级英雄"称号。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

二、官方报道的不合理内容,引起广泛质疑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14课《我的战友邱少云》写道:

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揳入我们志愿军的阵地。我们准备在黄昏时分发动突然袭击,拔掉这颗毒牙,把战线往南推移。

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说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很容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敌人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团的青烟。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看着这种情景,我只盼望天快点儿黑,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到了中午,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在我们附件爆炸。显然,敌人已经察觉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可是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索,只好把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这个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出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权威的《军事百科研究》进一步确认到:邱少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四川省铜梁县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高地前沿是一片开阔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潜伏,他所在排潜伏在高地东麓距敌前沿阵地仅60多米的蒿草丛中。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燃着了棉衣。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1952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

然而,近些年来,网友们认为其中多处内容不符合军事常识。

疑点1、《人民日报》1952年12月4日《伟大的战士邱少云》,里面说:“熊熊大火,邱少云紧握着压满子弹的冲锋枪......”那么,邱少云他随身携带的武器(如手榴弹、爆破筒)在燃烧过程中为什么不爆炸?他的武器是怎样处理的?

或许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很快官方在更新的宣传邱少云的文字中,将这段细节改为:“为防止携带的爆破筒和子弹遇热爆炸,他强忍着烈火烧身的剧痛,轻轻地将爆破筒推向一边,将子弹埋到土里”。

这段矛盾的文字,又推翻了“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的描述,暴露了更多的虚假。

疑点2、邱少云是如何做到至死不暴露目标?邱少云埋伏的地点距敌人只有60多米,近到能听到敌人的讲话声。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半个多小时,30多米开外的作者能清晰的观察到邱少云的完整牺牲过程,甚至闻到浓重的棉布焦味。想想平视距离下的50米跑,跑道尽头老师的清晰度。居高临下的敌人大白天却为什么不能发现目标?

疑点3、山坡的草丛中能潜伏一支多大的部队?

疑点4、《伟大的战士邱少云》还介绍到:“和邱少云相距三公尺远的李士虎脸上也被烈火烧起了血泡,只是他在来时因过河把全身棉衣湿透了,身上才没有被烈火烧着。”由此可见,燃烧弹不止是烧到了邱少云一人。如果烧到了别人,别人动没动?如果别人动了,邱少云不动,那和邱少云跳起来有什么两样?退一步讲,就算别人也没动,别人肯定也有被烧死的。那为什么除了邱少云之外,没有提起过其它阵亡的战士,而且抗美援朝战役结束近60年也没有提到过?

疑点5、火烧身体的时候,根本不是你的意志力可以控制身体,低级神经会不受大脑控制而手舞足蹈!而邱少云却能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纹丝不动!

疑点6、大火燃烧的时间是否真是半小时?冬季的朝鲜,蒿草丛...一根火柴点着了,几分钟就能烧光一大片了,何况燃烧弹。再看看下图博物馆中保存的、邱少云牺牲时的棉衣残片,想想成都公交大火,远甚于汽油的燃烧弹下,燃烧了半小时的棉衣,还能存在吗?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燃烧弹可不是一个自制燃烧瓶,如果想了解燃烧弹的威力,请看美国越战影片《我们曾是战士》。炸弹、炮弹虽然比枪弹厉害、但它爆炸时由下向上是有死角的;战士多用卧倒、低姿运动来减少被杀伤。而凝固汽油弹,其燃烧温度可达800摄氏度,落点在五米之内,会瞬时被烈焰吞没,凡在这区域面积以内的人,无一幸免。因为它以可融钢铁的高温油液,流到那便烧到那。它溅到钢铁枪炮上、石头上,也会燃烧!3公尺外的战友,竟然能活着看邱少云烧死。

对于同样被燃烧弹烧死的毛岸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南起上将回忆“敌人飞机走后,我是第一个下去的。当时房子都烧着了,离房子30多米的地方有两具尸体,也都烧焦了,已经认不出谁是谁。”《纵横》杂志2010年第8期

疑点7:黄昏进攻时,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人们怎么知道邱少云烧死了?一同牺牲了那么多人,为何不喊为别人报仇?

三、一个谎言要用千万个谎言掩盖

1、面对质疑后刊发的一篇古怪的澄清文章

2005年2月25日,新浪等网站纷纷转发一篇来自桂龙新闻网的文章,文章中邱少云当年的排长曾纪有变成了潜伏在身后5米的人,并作证说:约下午4时,敌人又打出来数十发燃烧弹,其中有4发落在了我们埋伏区,顿时火熊熊燃烧起来。我眼睁睁看着邱少云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慢慢地被烧焦。

关于疑点,这位排长解释到:

a、为何没暴露:当天白天雾较大,后方部队一直打冷枪、冷炮,分散敌人注意力。

b、邱少云牺牲后,曾纪有听一些战友说,邱当时带着爆破筒,有人说是邱少云把爆破筒埋在了土里,也有人说是递给了身旁的战士。

c、这次战斗中,潜伏在391高地前的战士共有52人,在后续部队的增援下,共歼灭了敌人一个加强营(约700人)的兵力。“战斗十分惨烈,排里只活下来4个人。”

d、关于水沟:我们在半山腰,哪来水沟,有水沟,在那寒冬也没有水。

e、牺牲时间:他所知道的邱少云牺牲时为20岁,牺牲时间是1952年10月24日下午4时。

2、跟进的澄清文章

2005年02月28日重庆晚报紧跟着发文《英雄邱少云“细节”不容争论》推翻了上述文章,文中称:“记者多方查证,没有找到这个人。邱少云生前的文化指导员,四川省内江乡镇企业供销公司退休职工郭安民昨天对记者说,没有‘曾纪有’这个人。邱少云当时所在班的副班长是李元兴,排长是刘纪有。英雄手里拿着枪。”

四、邱少云的遗体及遗物回国安葬事宜

2003年11月17的解放军日报,刊发了一位志愿军老战士耿式全的口述文章,记述了当年安葬邱少云等英雄的详情。文章摘录如下:

1953年2月18日,师政治部的高干事找到我说:“根据上级指示,牺牲的战斗英雄、团以上干部、立过一等功的营级干部都要运回祖国进行安葬。”

2月21日,张干事和我带着汽车,冒着敌人飞机与大炮的重重封锁,重返了中线阵地,去寻找邱少云烈士的安葬墓地。邱少云是29师87团9连的战士,是1952年10月在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时牺牲的。

在途中,张干事向我介绍了邱少云烈士的报功经过。他说,邱少云壮烈牺牲后,团里给他报的是三等功,报到军里后,军里认为邱少云烈士的事迹感天动地,决定报一等功,报到志愿军总政治部后,志愿军总政治部认为,邱少云烈士所代表的是广大志愿军指战员不怕牺牲、敢于战斗的豪迈之气,决定记特等功,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张干事同时说,由于战时的特殊情况,立三等功的烈士与其他烈士一样,都集中在一起安葬,都是在各自的墓前立个标记,没有其他特别的标志。邱少云烈士在安葬时报的是三等功,他的墓肯定不好找。

晚上10点多钟,我们赶到了埋葬邱少云烈士的墓地,打开手电,在一排排、一行行烈士墓的标记中好不容易找到了邱少云烈士的墓。当时正是寒冬,冻土有一尺多厚,我们用了很长时间才把烈士的遗体小心地挖出来。邱少云烈士从牺牲到现在还不到半年时间,遗体保存得比较完好,只见他穿着一件新棉衣,棉衣口袋里的急救包依然是新的。

在往担架上抬时,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说:“邱少云同志,你的战友来护送你回祖国了,现在请你上担架了。”当时的情形,现在在我脑海里依然是那样清晰。

五、医学角度下的邱少云之死

1、控制疼痛反射这样的原始反射的中枢并非大脑,而是脊髓

因此人在突发情况遭受剧痛时,神经末梢将透过脊髓传达肌肉而做出反射动作,该动作是不受大脑控制,直接反应的(电击青蛙实验)。也就说是剧痛之后,人做出的逃避动作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比如手不小心碰到了火烛第一是缩回手(颈部脊髓下的命令),第二步才会感觉到疼痛(大脑中央后回感受中枢接受到了传导过来的刺激)

2、人体被燃烧属于无法忍受的十级疼痛,而且这种疼痛会出现各种痉挛现象

对疼痛的忍耐程度身上每个部位都不一样。黄种人头皮对疼痛的忍耐程度最高,缝头皮的时候,不用局部麻醉,但是大面积烧伤就不同。按照文章推测烧伤面积达90%左右(邱少云只有两只手没有烧)。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包括已经昏迷、甚至去脑强直(大脑皮层失去功能)的病人都会作出强烈的反应。意志力控制一样不可能突破自己身理极限,当然,“英雄是由特殊材料构成的”可以除外。

3、实际人的烧死的过程中,还要经过昏迷的过程

昏迷的过程也分成几个阶段,如果细分一点可以分为10个阶段。粗略的也要分成至少3个阶段。过程应该是清醒->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死亡。

深昏迷则大脑皮层已严重受损而无法活动。可是!浅昏迷和中度昏迷的时候,人是可以动的,且丧失意识,无法控制活动!

4、事实上,人在大火包围中往往是被浓烟呛死的

浓烟里含有各种杂质,吸入呼吸道与肺中会造成瞬间窒息,基本上一分钟人就已经昏死过去了。

根据上述医学观点,邱少云如果是被活活烧死的,在他死亡的过程中必然会作出反应的。如果是一动不动,只有他当场死亡才说得的通。

因此邱少云在遭燃烧弹击中当下,立即进入昏迷状态无法动弹,最后在无知觉情况下被烧死,美军的燃烧弹燃烧的是他的遗体而不是活体,人死后是不存在什么“顽强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当然,最可能的情况是,真实的邱少云是被燃烧弹直接击中致死的,不存在所谓“忍痛烧死”。

通过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历史的还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雄邱少云其实就是一位普通的战争死难者,甚至,他还是某党眼中胆小和怕死的落后分子,被送上前线的国民党炮灰。而后来所有赋予他的那些意义,其实都是那个时代强加给他的华丽包装。

谎言说一千遍也不可能成真理。为了宣传树立典型,进行一些不实加工,但过于夸大的宣传,往往会适得其反。波兰哲学家柯拉克夫斯基曾指出,20世纪的人文困境就是,现代人常常需要在价值与事实间做出两难选择。事实是依附“价值”而存在的,为了让“价值”长存,历史被迫因某种需要而改变了事实。统治者总是将这些违背事实的“价值”内容灌输给民众,甚至灌输给孩子,让他们从小失去自我判断能力。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虚假的是虚假的。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件事上都坚持寻求真相,这个社会的道德复兴就还有希望。

让谎言远离教育,请不要让我们在今天还要振臂高呼:“救救孩子!”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0811/132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