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港台 > 正文

偷渡王后:盛美村“萍姐”的美国往事

萍姐被护送着离开法庭,站在门边时,她突然回头,看着她的家人,动作僵硬地挥了挥手。接着她脸上带着木讷的笑容,转身离开了法庭。 她呆滞地自言自语:我出狱都92了。

1993年6月6日凌晨2点,一艘名叫“金色冒险号”的货船搁浅在纽约的洛克威海滩附近。随船而来的,是276位来自中国的偷渡者,和10具皮肤发紫的尸体。

上岸之前,这些人挤在一起,在海上漂了4个多月。

这期间,不断有妇女被蛇头带走强奸,争执和打架成了家常便饭。

这次震惊美国的偷渡事件,只是幕后的“偷渡女王”萍姐,众多生意中不起眼的一个。

这个35岁的女人,几乎将自己福建老家一半的人,都送到了美国纽约。

1993年6月6日早上,一个叫翁玉辉的福建男人,匆匆走进纽约东百老汇47号的“新香港百货商店”。他要见商店里正在看电视的中年女人。

在唐人街,人们叫这个女人“萍姐”,她是华人世界的“偷渡女王”。

这一天的凌晨2点,一艘名叫“金色冒险号”的货船冲上了24公里外的洛克威海滩。

此时,萍姐的电视屏幕里,搁浅的货船正随着上涨的潮水缓缓摇晃着。萍姐告诉翁玉辉:“你应该出去躲一段时间。”

“金色冒险号”是一艘45米长的货轮,当它冲上海滩后,在狭小的货舱里待了半年多的286名偷渡客,都挤上了甲板。

他们面黄肌瘦,惊慌失措,不断有人从离水面6米高的甲板边缘跃下,没入漆黑的海水中。

夜晚的海水只有11度,有人在跳水时受了伤,但还是拼命朝岸上游着。

这个夜晚,有10人死在了前往纽约唐人街的最后一段旅途上。

作为80年代全世界最大的偷渡贸易操纵者,“金色冒险号”只是萍姐众多生意中不起眼的一个。

此时的她,已经整合并控制了绝大多数的中美偷渡网络,收取高额费用将中国人运到美国。

萍姐几乎将她的老家福建省盛美村一半的人,送到了美国纽约。

萍姐看完新闻,抱怨起自己近来运气不佳。

船上有30个偷渡客属于翁玉辉,2人属于萍姐。

但她还不知道,这艘船上她仅有的2名乘客,有一名已经死了。

而这场她参与组织并提供资金的偷渡,成为了美国近代史上最大的非法移民事件。

01

萍姐本名郑翠萍,她成为“偷渡女王”的起点,是位于喜士打街145B的廉价百货商店。

与美国其他地方不同,纽约曼哈顿的唐人街看起来更像香港街头,这家百货商店的白底黑字招牌,就隐藏在随处可见的中文招牌中。

“德信百货”是萍姐在美国打拼出来的第一家店。这家店门面不大,透过橱窗里摆着的各种服装和杂物,那些说着闽南方言的行人就能看见萍姐。

她不高,眼睛宽长,脸庞圆润,留着齐肩短发,穿着一身廉价且实用的服装,看起来和街上的其他福建女人没什么区别。

和这附近的很多人一样,她来自福建福州的盛美村。

萍姐没上过几年学,也不怎会说英语。这家店开了很久,她在里头卖衣服和廉价日用品。当有车子来送货的时候,她会出门将货物拖进店。

萍姐不仅是这家不起眼的商店的主人,她还是这条街上最受尊重的人。某种意义上,她和“德信百货”,是整个唐人街的心脏

德信百货店

闲暇时,很多在唐人街打工的福建人会聚集在这里,除了购物,他们会聊天叙旧和讨论一些简单的社区决策。

萍姐负责主持,平日里她穿着围裙坐在柜台后,像个贴心的母亲一样建议福建来的乡亲们要好好学英语,努力挣钱。她经常对年轻人絮叨:“到了美国,结婚生子,好好过日子。”

对这些背井离乡的人来说,美国生活并不像之前想象的美好,而是充满困难和挑战。

“德信百货”对他们来说,就像另一个家,或是聚集亲人的祠堂。每当遇上问题,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找萍姐,而她也总是乐于提供帮助。

有的夫妻因为工作繁忙,无法照料在美国出生的孩子。萍姐便借着每年去香港进货的时间,顺手把这些拥有绿卡的孩子捎回中国,交给留守在福建村子里的长辈照顾。

到后期,有的村庄里只有老人,和全是美国国籍的小孩子。

在金钱方面她也从不计较,有个人曾因为受伤被开除,雇主没赔偿。收到求助后,平日里节俭的萍姐直接借了他2000美元,说等有条件了再还。

虽然这笔钱最终并没有还清,但并不影响萍姐继续帮助其他人。

我是免费帮忙的,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少有熟人,这是很困难的。

萍姐很能理解为生活奋斗的艰辛,她的早年经历和周围很多人一样——出生在福建,然后离开,来到美国。

她出生在1949年的1月9日。作为五个孩子中的老大,她的童年除了干活就是挨饿。几年后,一场意外中止了她的高中学业,让她成了一个“老三届”。

在浩荡的文革运动中,她很快穿上了戴着红袖章的绿色军装,领导着一批同龄人,卷入滚滚洪流。

和村里很多人一样,萍姐从小就对“去美国”有着非凡的渴望。

萍姐的父亲便是一个实践的典型。他作为一名远洋货轮海员,随船来到了纽约的港口,趁着靠岸卸货时的混乱,从甲板上跃下,融入了说着中文的唐人街。

13年的时间里,他定时往家里寄去写着“我过得很好”的书信和一笔笔巨款。这在童年的萍姐心中形成了对美国的美好幻想。

后来的日子,她嫁给了隔壁村的张亦德,和这个木讷的小伙子生了一个女儿并移居香港。

在那里,她开了一家服装厂,对岸就是深圳海关。她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但依旧没有改变对美国的渴望。

1981年,一对美国老夫妇旅游时进入了萍姐的店,他们同意将萍姐以保姆的身份带到美国,帮她实现“美国梦”。

6月,萍姐走进了美国驻港领事馆,申请签证。

她用贫瘠的英语词汇向面试官解释,自己为何放弃在香港的美好生活,她说:

我还年轻时,我就知道美国是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人也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

我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保姆。随后她补充道,希望有一天能带孩子去美国: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愿意做一个保姆。

1981年11月17日,拿着工作签证的郑翠萍从香港飞往美国。她没去当保姆,而是和父亲一样,来到了纽约唐人街。

俯瞰唐人街

这里的日子不如想象中美好,最初,郑翠萍和很多同乡一起摆地摊,卖杂货,打零工。

他们住着香港鸽子笼般的房子。唐人街华人黑帮横行,动不动就拿着枪上门收保护费。就像她说的那样:

小时候过的是苦日子,穷日子,来美国后,过的是提心吊胆的日子。

1982年,她以每月1000美元的租金在喜士打街145B租下了一个狭小的门面,也就是后来的“德信百货”。

02

萍姐的同乡们,对美国的移民政策有着非一般的敏感。80年代,大洋彼岸政策放宽的消息,总会在第一时间传回福建。

大批移民从中国福建出发,横跨大洋涌入纽约唐人街,这里甚至因此有了新的称呼,“小福州”。

这时的萍姐已经在唐人街立足,她将家人都顺利接来了美国。这之后,开始有亲戚朋友托人打听,想让她帮忙把人带过去。

萍姐都答应了。

但她有两个条件:

一是每次的偷渡人数不超过10个。每到一个地点就交由当地人负责,萍姐只在最后一站接应,将人带到她的德信百货店;二是偷渡客必须预付2000美元的定金,如果活着到达美国,再交1万6千美元余款。

责任编辑: 秦瑞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1109/1366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