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网闻 > 正文

一次动荡 大国解体

作者:
1991年8月19-21日,苏联军队拒绝对民众开枪,政变破产,一个超级大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此寿终正寝。

1991年6月17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主权国家联盟条约》,决定在当年8月20日苏联和平解散。

苏联副总统、国防部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军事工业委员会领导人、陆军总司令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的支持下,决定发动政变,使用武力恢复政治控制。

1991年8月19-21日,苏联军队拒绝对民众开枪,政变破产,一个超级大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此寿终正寝。

在所有论及苏联解体的著作中,大概以俄罗斯前总理盖达尔的著作《帝国的消亡》最有影响力。有两点格外具有说服力,一是因为是其总理身份可以接触到很多的机密档案;二是因为他以逻辑指出了苏联解体客观性,而非将其归结为阴谋。

盖达尔对阴谋论导致了苏联解体的说法不屑一顾。而相较于苏联解体是历史趋势,美国阴谋推翻了苏联似乎是绝大多数俄罗斯民众所更愿意相信的一种说法,俄罗斯民众舆论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如下一副世界地图:

1)多年前存在着一个强大的蒸蒸日上的国家——苏联;

2)一些莫名其妙的人(或许是间谍)忽然心血来潮要打破传统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

3)改革酿成了灾难,阴谋得逞了,苏联解体了;

相信阴谋论(而非帝国自身出了问题)有助于保持民族尊严和民族自信,却更有利于政权对外引导矛盾,民族尊严极其容易被引导为民粹。民族尊严到民粹的转变,大概仅隔了一层纸的距离。

民粹是政治上的核武器,他可以轻易的骗取选票,却更可能将国民带入深渊,在一个存在着核武器的时代中,轻易动用民粹武器的代价未免太高。设想一下利用民粹上台的纳粹德国如果拥有核武器是什么后果?

笔者认为,反身性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阴谋论。阴谋类同于价格,而趋势是价值。

阴谋从来都围绕趋势上下波动,并对趋势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很难完全逆转趋势。

阴谋得以成功的前提从来都是趋势出了问题。换成一句中国的俗语,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1991年,苏联解体震惊了世界,然而再次审视来看,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01

隐性契约制的不稳定性

二战之后,君权天赋这个执政正当性理由彻底瓦解,现代社会已经是一种契约型社会,即政府对居民作出承诺,居民支持政府并纳税。无非是显性契约制或隐性契约制的区别。

任何政府遭遇到经济危机,都不得不采用消减预算支出、提高税率、宣布本国货币贬值、限制进口、减少国家补贴等等诸如此类的措施。

所有的这一些都是不得民心的措施,或许还会导致社会动荡骚乱。

在显性契约制下,采用不得民心的措施时,有两点可以赋予政治体制以稳定性。

1)不得民心的措施会导致执政党下台,执政党下台可以宣泄民众怨气。

2)民众自己重新选出的执政政府能带给民众以希望(未来事实其实无法确认,但当前希望是真的),而希望是经济困难时期民众最好的安慰剂,这会有助于结束社会骚乱。

但隐性契约制下的苏联显然不具备条件让民众怨气有所宣泄,让民众重新燃起的希望的努力(激进改革)也无法挽救病入膏肓的经济而最终失败。

美国历次经济危机中多次发生社会动荡但政治体制仍然稳定,而苏联一次动荡就已解体。隐性契约制先天具有不稳定性是主要原因。

经济危机则诱发不稳定性显现出来。

02

石油危机

苏联的经济是如何病入膏肓的?将其分解为石油危机、粮食危机、货币危机、外债危机。

所有的原料国家都有同一种病根,就是资源依赖,资源依赖最终会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演变为资源诅咒。

1970年代石油价格大幅上涨,1970-1974年,欧佩克国家石油收入增长了10倍。1972年,伊拉克石油收入每月10亿美元,至1980年前后,变成每月收入330亿美元。但大量石油顺差会挤压本国发展影响税基,同时石油输出国有动力实现较高的居民福利,一旦石油价格回落,政府财政预算就会出现缺口,并引发一系列问题。

苏联在1960年代发现了西西伯利亚的石油油田,1966年,西西伯利亚油气产量合计285万吨。至1984年,产量达到37790万吨,产量翻了130倍。

1973-1974、1979-1981年油价飙升。1973到1979,苏联对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市场经济国家出口石油年收入翻了10倍超过250亿美元,这尚不包括对经互会国家出口(对经互会国家出口无法换取可自由兑换外汇)。

绝大多数人认为苏联解体前与西方国家没有交往,其实不然,在苏联解体前,苏联已经深度参与全球贸易,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苏联虽然具有较高工业化基础,但其工业基础并不适应竞争性市场体系(而是服务于计划经济体系),工业产品对外出口异常困难,苏联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就是资源出口,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1980年,石油和天然气占比苏联向经合组织出口总量的67%。

苏联的绝大部分收入依赖于原料商品的行情,导致苏联在80年代的石油价格下跌期饱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严重冲击。融入世界固然是利大于弊,却总归有弊,融入世界会享受到海外交易所带来的好处,却也会遭遇到外来环境改变带来的冲击。

随着石油价格的下行,苏联的财政预算出现极大的缺口,粮食危机恶化。

03

粮食危机

粮食问题一直是苏联的大问题。

1960年代,苏联即开始动用黄金储备进入国际市场买粮。为防范粮食危机,苏联大量对农业投资试图提高粮食产量,1980-1990年,苏联农业用电增长61%,化肥使用量增长22%,农田基本建设增长40%,但农业部门总产量仅增长12%。计划经济下低效率是个顽疾。

1970-1989年,苏联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增长20%,同期西欧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增长64%。

1970年代,受益于石油收入的高幅增长,苏联开始在国际市场大肆购粮缓解本国粮食问题,从1973年起,苏联卖出石油所获取的大量外汇,大多都投入国际市场购买粮食。

1979-1981年,苏联连续遭遇三年农业欠收,日益严重的粮食困难迫使苏联加大石油采掘,加速采掘透支了油井潜能,也导致了采油成本的提高,1974-1984年间,苏联每增产1吨石油的成本增加了70%。

其后石油价格大跌,石油采掘能力下降,苏联的外汇大幅下降,开始跟不上粮食进口需求。

为购买粮食,苏联多次抛售黄金储备,并加大了从西方国家借外债的规模。1937年苏联公布黄金储备374吨,此后黄金储备便成为机密,因为苏联是主要产金国,到1991年时,多数黄金市场专家估计苏联黄金储备为1000-1300吨,但1991年10月,苏联公布黄金储备仅为240吨。多年生产的黄金早已被抛售,而所欠外债反而上升至超过1200亿美元。

由于粮食进口跟不上,国内粮食具有大幅涨价的基础,为稳定国内粮食价格,苏联政府对食品进行大幅补贴,这加剧了财政赤字。

内外双赤字情况迅速恶化。

04

货币危机

在石油价格下行的同期,苏联货币超发现象极为严重,1986年苏联流通货币量39亿卢布,1989年已经达到183亿卢布,年复合增长率67.4%。

货币量飙涨、农业产量下降,结果就是农产品具有大幅涨价的基础。但农产品涨价违背了隐性契约制预设的前提,为此苏联持续增加对农业相关产品零售价格的补贴份额,1989年苏联对肉类、牛奶和奶油的补贴比例超过7成,面包属于补贴较少的品种,其补贴比例也超过2成。

对食品的大量的补贴导致了巨额的政府赤字,政府赤字问题又只能印钞解决,赤字通过货币化被倾泻至流通领域,又加速驱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粮食价格的上涨预期加剧了囤货行为并导致粮食短缺,导致更高比例的政府补贴,又导致更多的赤字货币化。

恶性循环。

1991年,苏联国家印钞厂三班倒仍然无法满足苏联国家银行的钞票预定,1991年流通中现金为2700亿卢布,较1990年翻倍。一多半的流通货币量都被用于抵补苏联内债和预算赤字。

1991年1-9月苏联商品零售额较1990年同期下跌了12%,但商品零售价格上涨了70%,1991年居民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之间的差距逐月拉大,1991年1-10月,居民现金结余增加815亿卢布(1990年同期则为203亿卢布),大量的居民现金收入结余是无物可买的结果,为了尽量不让货币价值被稀释,商店出现的任何商品都会被抢购一空,所有商品都在短缺。

1991年11月,苏联的财政和货币流通的崩溃已是既成事实,卢布逐渐被排挤出国内市场,被易货贸易所取代。

05

外债危机

1990年,苏联各外贸公司对外欠款就不断增加,由于苏联拖欠货款,联邦德国、法国、新西兰、挪威的供货商宣布停止供货,苏联经济严重依赖粮食进口,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困难。

汹涌的货币浪潮则进一步摧残了出口,1991年苏联经济和预测部副部长杜拉索夫在致苏联共和国国民经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卢日科夫的函件中说:“今年9个月合计,供货量达不到规定出口指标的有金属产品、木材、石油产品、水泥、化肥、石炭和其他商品,按外贸价格计算,总金额近40亿卢布,这造成了苏联确保对外偿付方面的危机情况。

戈尔巴乔夫在于西方领导人的会面中不止一次的提到,1990-1991年西方耗费了1000亿美元解决波斯湾问题,不可能不明白防止苏联国内危机发展的性质何等重要,完全有必要筹集类似数量的资金(1000亿美元)帮助苏联领导人解决国内尖锐的财政问题。

1990年末,苏联当局不仅公开请求西方提供新的贷款和信贷担保,而且还请求给予慈善救助。苏联的武装部队领导人甚至向潜在的敌人发出紧急救援请求。苏联还曾试图以恢复和韩国的外交关系获取一笔不大的政治贷款——5亿美元。还强行提取了苏联机关和公民的外汇存款——60亿美元。

1991年11月,苏联对外经济管理局副局长致函国民经济管理委员会称:“可以变现的外汇资金已经彻底告罄,来自出口的现有外汇进款无法抵补需要清偿的国家外债。”

至1991年,苏联甚至已经无钱支付大使馆等海外机构的存续费用;苏联的船只因无法付清港口服务费被扣留在外国海港;苏联甚至连海外专家回国的费用也支付不起。

外债危机爆发。

苏联多重危机叠加之下,迅速演变为全领域的经济危机,生产生活水平急速下降,政治失去了稳定性,帝国轰然崩塌

小结:

很显然苏联的崩溃源自以下步骤:

1)粮食对外依赖——需要外汇;

2)石油危机——创汇能力的下降;

3)外债扩大;

4)财政缺口急速扩大,财政赤字货币化;

5)本国货币信誉丧失——货币危机;

6)高通胀下出口受创加剧;

7)借外债能力完全丧失——外债危机爆发;

8)石油危机、粮食危机、外债危机、货币危机、经济危机集中爆发;

9)隐性契约制不稳定性显露,苏联解体。

一次动荡,帝国崩塌!

责任编辑: 秦瑞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628/1470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