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梁亯观榜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自古以来,能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可说是凤毛麟角,而名落孙山的则不计其数。那么落榜考生这么多人,有没有变脸骂考官的?有一个就是以《聊斋志异》名传千古的蒲松龄,一生中落榜了十几次,在69岁时写了《历下吟》这首长诗,讽刺考生百态,也骂了主考官。落榜士子破口大骂考官之后,也有转运再登金榜的,是怎样的“运气”呢?
我们这里要跟大家介绍一位名叫张畏岩的人,他是江阴人,学养颇为深厚,文章写得很好,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名望很高。甲午年(公元1594年),他到南京参加甲午科乡试。当时,他借住在一座寺庙里。放榜时,发现自己榜上无名,这让他错愕到了极点,也愤怒到了极点,脱口就大骂主考官,眯目不张眼!不识人才,没看见他文章写得有多好!
这时,他看见旁边一个道士,不知什么缘故,正牵动着嘴角微微地笑着,这下触动他崩紧的神经了,张畏岩立刻迁怒于他。
道士等他骂完才说:“相公的文章必定不佳。”
张畏岩一听,更加生气了,怒道:“你又没看过我的文章,怎知写得不好?”
道士回说:“我听说写文章贵在心平气和。现在听你骂声连连,气也太粗暴,心也不平静,怎能写出好文章?”
张畏岩本是个很敦厚的读书人,平时也很讲道理的,这回会这么失去理性当众发飊骂人,实在是因为落榜这个打击太沉重了。其实在骂人时,他内心也有个声音同时在质问自己:你怎么了,不能这样任意骂人呀!这时他听见道士说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不知不觉地,这一番道理就转化成他自己内心的声音了,两边发生共鸣了。很快地,他就心服口服,转而向道士请教。
道士说:“要考中全看你的命,命不该中,文章虽好,也没用。所以必须自己去作转变,去改变自己。”
张畏岩问:“既然是命,又如何改变呢?”
道士说:“造命的是天,立命的是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福分也就不求自来。”
张畏岩说:“我一个穷书生,能做什么?”
道士接着说:“行善事,积阴德,都出自我们这颗心,常存这样的善心,功德无量。其中‘谦虚’这一节操,不需要花钱,实践起来也相对容易。这次你没考上,为何不自我反省,反而大骂主考官呢?”
张畏岩立刻醒悟,从此谦虚自持,日日修善积德。过了三年,在丁酉年(公元1597年)的一天夜里,他梦见自己到了一个高大的殿堂里,得到了一本考试录取名册,里面有很多空缺,他看了半天也看不懂这些空缺是怎么回事,就问旁边的人。
那人回答说:“这是今科考试的录取名册。”
张畏岩问:“名册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空缺?”
那人说:“阴间对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每三年要考查一次,一定要能积德而且没有过失,这册里才会有他的名字。你在名册上看到空缺的,都是本该考中,但三年来,又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在德性上有所缺失而被除名的。”
然后那人又指着一空缺处,对张畏岩说:“你这三年来谨慎自持,把握自己把握得很好,也许可以补此空缺。希望你自爱。”空缺处是第一百零五名。
放榜时,张畏岩果然榜上有名,考了第一百零五名。由此看来,人说举头三尺必有神明,这是真实不虚的。而所谓趋吉避凶,必然得由我们这颗心做起,我们必须常存善心,笃行善行,虚心屈己,不去得罪天地鬼神,且所作所为得到天地鬼神的赞许,方才有受福之余地。而那些气势很盛或骄傲自满的人,福分必然不能长久。
稍有识见的人,必然不会做一个心胸器量狭窄的人,那等于是把福分拒于门外。何况谦虚能让人受教,因而受益无穷,让人得以无所滞碍往前行,对有心修业立功名的人更是不可少的。
古语也有这样说的:有志于功名的人,必能得到功名;有志于富贵的人,必能得到富贵。凡人要问:这怎么可能呢?一生行善积德改变自己命运的明朝进士袁了凡有这样的体悟:
人如果有志,就像树木之有根。在立定功名富贵志向时,同时虚心内省,念念都能谦虚自持,先他后我,处处都给人行方便。能做到这样,自然感动天地。天地神鬼考核人之德而决定人的福报,这就等于命运的福报由自己来决定了。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大王爱好音乐,但是大王只是个人喜好音乐,个人在追求快乐而已。如果喜好到了极点能与民同乐,大王与百姓都快乐,那么齐国能不强盛起来吗!求科考功名也是这样,如果能把得功名之乐的心推广到积德为众人行善造福上,并且尽心去做了,那么自己的命运与福分,就是由自己来决定的了!
资料来源:《了凡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