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北京西什库教堂 见证三个庚子年的动荡风云

西什库教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俗称"北堂",是3层楼高的哥德式建筑,也是4座教堂裡规模最大的一座。两侧树丛后则是中式碑亭,显现其中西合璧的风格。中央社记者邱国强北京摄109年10月7日

120年前,同是庚子年,静静矗立在北京城裡的西什库教堂,在8万暴民攻击下满目疮痍。两个甲子后,世界早已丕变,教堂前的观光客取代了暴民,惊恐与嘶吼换成了惊嘆和祈祷。

这座瑰丽中带着沧桑、横跨3个庚子年的教堂,本名"救世主教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因地理位置被北京人俗称为"北堂",也是四座教堂裡规模最大、外观最显眼的一座,一度是北京城裡最高的民间建筑。在四周灰矮的民居和机关建筑中,它高耸的外观十分显眼。

西什库教堂的最大特色,莫过于浓郁的中西合璧风。3层楼高的哥德式建筑外两侧,各有一对中国风格的石狮子及碑亭,亭内安放着龟驮的2块教堂迁建谕旨碑文。四周则被传统中国式基座及汉白玉栏杆围绕,每根柱上还刻着石狮子。

从上方俯瞰,西什库教堂拥有11座尖塔,整座建筑呈十字形,宛如一座镶嵌入地的巨型十字架。立面则由3座尖顶拱门构成,而拱门间的4根门柱内,树立着圣若望、圣保禄、圣伯多禄、圣玛窦等4位圣者的雕像。

走进教堂,36根金黄与水蓝色相间的立柱,搭配黄底红线条的高耸圆弧尖顶,以及80面印有中西方风格图案的彩色玻璃花窗,透着华丽而庄严的氛围,让身处其间的游客与信徒,在感嘆建筑精美之余,也不自觉地赞嘆起造物主。即使不是信徒,默默握起双手祷告的游客,也不在少数。

西什库教堂的最大特色是浓郁的中西合璧风。3层楼高的哥德式主建筑,正门外两侧却各有一对中国风格的石狮子及碑亭。图为石狮子和碑亭。中央社记者邱国强北京摄109年10月7日

西什库教堂拥有11座尖塔,每座尖塔造型各有不同。图为大门尖塔上的雕塑及雕像。中央社记者邱国强北京摄109年10月7日

西什库教堂内有36根金黄与水蓝相间的立柱,搭配黄底红线条的高耸圆弧尖顶,以及80面印有中西方风格图案的彩色玻璃花窗。图为礼拜堂内的立柱及灯饰。中央社记者邱国强北京摄109年10月7日

西什库教堂内有36根金黄与水蓝相间的柱子,搭配黄底红线的高耸圆弧尖顶,以及80面印有中西方风格图案的彩色玻璃花窗。图为花窗上分别身着明清两代服装的传教士,並有万里长城图案。中央社记者邱国强北京摄109年10月7日

独特的混搭设计,正象征着西什库教堂身处中国与西方文明交会,相互激盪与融合的大时代。虽然,它不是北京四大教堂裡历史最久的一座,但连前身算进去也达317年,而建立在现址也有134年了。

更何况,西什库教堂也是北京这四大教堂裡,最有故事性的一座,说它是见证近代中国动盪的代表性建筑,並不为过。

西什库教堂的前身建于清康熙42年(公元1703年)。当时,耶稣会教士治癒康熙帝疾病有功,获准在中南海西岸的蚕池口兴建救世主教堂。但道光7年(1827年),这座教堂成为民间反教会风潮的牺牲品,被清廷下令查封並没收教产,成为它遭遇的第1场危机。

随着欧洲列强入侵中国,清廷归还教产。同治3年(1864年),教堂原地重建为更大的哥德式建筑,却引起一旁中南海园林裡的慈禧太后和同治帝不悦,深怕"坏了风水"。几经交涉,教堂在光绪12年(1886年)被迫易地重建,2年后启用,成为现在的西什库教堂,是它的第2场危机。

1900年6月,义和团攻进北京,身为中国华北最大教堂,且育婴堂、学校、医院、印刷厂一应俱全的西什库教堂,涌进了3000多名中外教民、传教士,成为全北京最大的避难所,也让它和各国大使馆並列,成为义和团的首要攻击目标。

当时的义和团,喊出了"吃麵不搁酱,炮打交民巷(使馆);吃麵不搁醋,炮打西什库(教堂)"的口号。也因为当时西什库教堂在北京城自成一区,使它遭到约8万名义和团的围攻。

面对第3场危机,也是最惨烈的危机,教会向法国大使馆求援,但前来支援的,却只有41名法国、义大利官兵和每人1支枪。这时,西什库教堂裡没有钟声,只有枪声。但就是这枪声,吓住了号称神功护体的8万义和团。

此时,带队的端亲王载漪,下令清军向教堂挖掘地道,一路挖到躲着大批教民的仁慈堂下方,並埋设地雷,活活炸出一个大坑,400名教徒惨死,其中包括上百名儿童,景况凄凉。只不过,义和团喊得再大声,仍然没有胆子敢从地道裡攻进教堂。

1900年6月,义和团攻进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並炸毁躲着大批教民的仁慈堂。(图取自维基共享资源,版权属公众领域)

2个月后,教堂裏弹尽粮绝,教徒们连骡子和马匹也宰来充飢,甚至用草根树皮裹腹。8月中,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义和团和清军落荒而逃,满目疮痍的西什库教堂和教徒们才重获新生。建筑整修后,大致形成目前如今所见的格局。

1949年,无神论者的中共建政,随即整肃中国全境所有宗教的神职人员,更在1958年发动"献堂献庙"运动,西什库教堂从此被充公,内部的大批藏书不但被清运一空,作为教堂象征的管风琴更被拆下。

就这样,西什库教堂跨过了1960年这第2个庚子年。文革期间,教堂内外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被拆下的管风琴更在此时全数散失。从充公到文革,是它遭到的第4场、也是为时最长的危机。

中共改革开放后,宗教场所陆续获得整修並重新开放。1985年,充公后绝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的西什库教堂,经官方修葺,终于移交给官方的三自教会,並在1985年12月24日圣诞夜当天重新开放。从此,除教会活动外,当地成为北京市内游人如织的观光景点。

如今,西什库教堂正准备跨过它的第3个庚子年。面对疫情、面对梵蒂冈百般向中国示好、面对愈形紧缩的信仰空间,它正隐藏着沧桑,静静地让人仔细端详,虔诚祈祷。只要不远处的中南海红墙裡没有动静,它就会是一派安详。(编辑:沈朋达)1091007

西什库教堂正准备跨过它的第3个庚子年。面对愈形紧缩的信仰空间,它正隐藏着沧桑,静静地让人仔细端详,虔诚祈祷。图为礼拜堂一景。中央社记者邱国强北京摄109年10月7日

责任编辑: 夏雨荷  来源:中央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1011/1510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