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北京对数据如此一番操作后 GDP就增长了…

10月1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722786亿元,实际同比增长0.7%。

01 GDP延续注水?

名义GDP-实际GDP=广义通胀。

2019年前三季度GDP累计712845.40亿人民币,2020年前三季度GDP累计722786亿人民币。计算得出,GDP同比名义增长1.4%,而实际增长0.7%,两者之差(0.7%),就是GDP的广义口径通胀。

而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前9个月官方消费领域通胀(CPI)均值为3.32%,同为官方通胀口径,两个数据相差近5倍,数据不匹配现象延续了2季度情况。

两个数据之间存在严重不匹配情况,似乎指向广义口径通胀有调低的嫌疑。换句话说,似乎有通过调低广义口径通胀,调高实际GDP增长的嫌疑。

02钱去哪了?谁在飙涨?

从M2-GDP-CPI来看,三季度数值6.88,虽然较二季度数值(8.85)有所下降,但仍为较高的正值,显示仍有大量的货币游离于实体部门之外。

这些游离的货币是有资金成本的,长期持币观望在成本上是无法接受的,资金势必会加速选择进入某种领域去获取收益。

那么这些货币去哪了呢?或者说,这些资金正在驱动何种领域价格上涨?

03大宗商品飙涨,预判的验证

2020年1月1日,笔者在开年预测中做出大宗商品上行的预测。8月,笔者继续陈述大宗商品上行的逻辑。

从8月份黄金连续冲击开始,通胀预期明显上升,这种预期反过来开始驱动大宗商品上行。8月至今,大宗商品持续飙涨。

待大宗商品从原料到通胀的传导落地,预期又会反过来驱动黄金上行。

循环往复,实现通胀的螺旋式上升。

04大宗商品飙涨与CPI下行的背离

但奇怪的是,8月份左右启动大宗商品上行趋势似乎并没有影响到CPI,中国9月CPI下行至1.7%。

原因或为:

1)大宗商品价格上行由流动性驱动,与需求端萎靡并存,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并未充分传导至需求端,产生了原料价格上涨但商品出厂价格并没有同步跟随现象。

2)9月人民币汇率飙涨产生输入性通缩效果,对冲了通胀因素。

3)2019年同期通胀较高,影响2020年CPI同比口径计算数据偏低。

但大宗商品一经启动,耀眼的回报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苦寻获利机会无果的有成本的资金涌入,并加速驱动原料价格上涨,进而向商品出厂价格传递,刺激通胀上升。

流动性驱动的通胀(而非需求驱动的通胀)将加速,并在大宗商品收益的刺激下螺旋式上涨。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凭栏欲言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1022/151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