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顿悟:在这个问题上“拎得清” 是社交高手与普通人的最大差别

镜子物语:所谓高手,就是心有明镜,懂得取舍之人。

作为一个曾经的“社交小白”,我一直觉得,社交这件事,复杂又微妙,很不好把握。

比如我刚到一个新单位不久,有个同事热情地请我吃中饭,吃完结账时,我觉得不能让人家破费,就提出要“AA“。

对方说不用不用,但我觉得这是她在客气,坚持付自己的那份钱,结果我明显感觉到,对方有点不高兴了。

还有一次,一个相处不错的前同事,请我帮她一个小忙。我很高兴地帮了她。结果没过多久,她特意给我儿子买了一套高档玩具。

奇怪的是,我收到礼物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有些意外,还有些许的失落,后来我们的关系也就渐渐疏远了。

我知道前同事是在遵循“礼尚往来”,就像我提出“AA”的本意是不想让别人破费一样,出发点都是好的。但这些做法带来的社交效果却很差。问题出在哪了呢?

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是因为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我们虽然都在按照这两个规则来做事,但并不真正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常混淆二者,用错场合。

如果能把这方面弄通透,我们在所有需要跟人打交道的场合,都能少走很多弯路,做出最正确有效的选择。

01为什么谈钱会伤感情?

社会规范暗藏在我们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里,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互帮互助、遵守规范、热爱集体等等,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回报的。

比如你去岳母家吃晚餐,并不需要支付餐费;你帮邻居搬了一次沙发,并不意味着邻居也必须马上过来帮你搬东西。

而市场规范统治的世界则截然不同。这里只有黑白分明的等价交换:工资、价格、租金、利息,以及成本和盈利。这种关系未必是邪恶与卑俗的,它体现了公平、自立,标准,一切按劳取酬。

我们需要用社会规范来获得社会认同和情感归属,也需要用市场规范来维持公平、获得利益,但我们不太清楚的是:这二者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任何场合,只要你开始用市场规范办事,哪怕只表现出一点点,社会规范立刻就被挤跑了。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纳恰姆·西歇曼在日本学习武术时,大师不收他们这一组人的学费。学生们觉得这样不公平,有一天就向大师提出为他的时间和工作付费。大师放下竹剑,平静地说:“我如果真的收学费,你们是未必付得起的。”

当一个人在按照社会规范帮助别人时,他能够从中得到情感或道德上的满足,但如果此时,对方按照市场规范来回报他,就破坏了他满足感,甚至会让他感到失落或愤怒。我们常说,谈钱伤感情,这就是根本缘由。

新同事请我吃饭,可能是想与我建立一种“友谊”的联结,而我坚持“AA制”,公事公办,在对方眼里就成了一种变相的拒绝。

我按照社会规范,帮了前同事一个小忙,这件事本身就能让我感到愉悦。而前同事立刻回赠我礼物,使这件事成了一种”交换“,两人之间反而变得“见外”了。

02社交高手与“小白”的差距在这里

那些在社交中屡屡碰壁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拎不清”,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社会规范,什么时候该用市场规范,不了解二者之间“非此即彼”关系。

比如过节的时候,你去看望公婆,送了公公一瓶很名贵的红酒。公公打量着酒瓶,念叨着,“这得多少钱啊”。你没忍住,说出了红酒的价格。

你是想以此表达自己的一片孝心,以及对这份亲情的重视。但当你把价格说出口之后,这种浓浓的家庭氛围立刻就被冲淡了。公公心里甚至会有了负担,很可能把这瓶酒束之高阁。

如果你是恋爱中的年轻人,千万记住,和约会对象在餐馆吃饭时,不要提及所点菜品的价格。虽然价格就印在菜单上,虽然它能让你炫耀餐馆的档次从而给对方留下印象,但如果你反复地讲,就会把你们的关系从社会规范转到市场规范上。

没错,你的约会对象可能意识不到这顿饭花了你多少钱。同样,你公公可能把价值不菲的红酒当作普通的红酒来喝。尽管如此,只要你想把这段关系保持在社会规范之内,远离市场规范,那么这个代价是你必须付出的。

该用社会规范时,就绝对不碰市场规范,这是社交高手们都知道的一个原则。中国人很讲“人情往来”,“不欠人情”,但有时候,人情还得太刻意了,还不如先欠着。

高手们会挑选最合适的时机,采取最委婉的方式“还人情”,我们常说社交是门艺术,其复杂微妙之处就在这。

同样的,在该用市场规范时,也绝不要用社会规范,懂得这个原则的人,才能在社交中把握好“分寸感”。

请朋友帮忙搬一件大家具或者几个箱子是可以的,但是让他肩并肩地和你花钱雇来的人干一样的活儿,就不妥当了。

请老同学给你的文章提点建议是可以的,但是你让他免费帮你写一篇论文,就过了。

如果你不想让友谊遭到破坏,付钱给朋友也不是什么好方法,在市场上找专业人士来帮你做,才是最佳选择。

03什么都想要,结果是什么都得不到

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既同时存在,又泾渭分明,不懂得这一点的人,除了会弄错二者的应用场合,造成社交失败,还会犯另一种更严重的错误。

这种错误就是:在带领他人共同达成某项目标时,既想用社会规范来鼓舞人,又要用市场规范来约束人,两种手段同时用,结果往往是很糟糕。

这种情况,我们在很多的企业老板、管理者身上都能看得到。

一方面,老板们喜欢跟员工大谈理想、拼搏、奉献、团队精神,想方设法鼓舞员工爱岗敬业,但他们同时要执行非常严格的绩效考核,甚至当公司效益不好时,会给员工降工资、降福利。

老板们不知道的是,当他们扣了员工的钱时,那些所谓的理想、拼搏,大道理,除了让员工们大为反感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不是员工太难管,而是老板自己把员工们从社会规范拉回到市场规范中——“拿多少钱做多少事”,这只是一份赚钱糊口的工作罢了。

为了研究“两个规范”之间的关系,科学家曾在幼儿园做过一个实验,看运用罚款措施是否能减少家长接孩子迟到的现象。结果,采取了罚款措施以后,迟到的家长更多了。

因为实施罚款之前,老师和家长之间是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迟到的。迟到的家长会感到内疚。而一旦实施了罚款,家长们就用市场规范来诠释这件事了——既然迟到已经有了明码标价,那我就可以自己决定早来还是晚来了。

最有意思的是,几个星期以后,幼儿园取消了罚款,想要重新回到社会规范,但是家长们依然迟到。甚至,迟到的人数更多了。这揭示了一个不幸的事实: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并且很难重建。

04做出选择后,请一贯到底

了解了“两种规范”的关系后,你就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先弄清楚自己想与他人维持哪种关系,选择一种规范,然后一贯到底。

企业老板们如果想从社会规范的优势上得到好处,就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来培育这些规范。如果一家公司能像谷歌一类的公司那样,给雇员提供多种多样的福利,全力营造出亲善氛围,让社会规范始终强于市场规范,员工就能为公司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价值。

在商界,有的公司试图利用社会规范,把自己包装成客户的好朋友、让客户感到“如家人一般温暖”。这无疑是很好的点子。但这些公司并不完全了解社会规范的本质,特别是它的风险。

不管商家提供多少小饼干,打出多少贴心的标语,做出多少友好的表示,只要发生一次违反社会规范原则的行为,就会使消费者又回到市场规范领域。

所以,如果商家认为必须不时地严格照章办事,那根本没有必要浪费金钱来打造亲和的形象——说到底,这只是在商言商而已。

同样的,如果你想要用社会规范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最好不要同时采取物质上的奖惩措施;

如果你想和朋友维持良好友谊,最好不要与对方牵扯到金钱问题;

如果在一段关系中,你更看重的是自身的利益,那公事公办就好,不必戴什么“高帽”;

如果你希望用社会规范来影响他人、维系美好的关系,那就不要计较代价,要一直保持下去。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七棱镜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1116/1523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