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读书思考 > 正文

比别人学得快、看得深的秘密:别浪费这项你从小就有的能力

镜子物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之前跟两个好友闲聊,一个朋友评价我说:“我发现,你说话的时候特别爱总结。”

我愣住:“是吗?”

另一个朋友频频点头:“还真是这样的呢。”

人对别人评价自己的话,总是很在意的。聊天结束以后,我还在思索:我说话真的很爱总结么?为啥会这样呢?

我得出一个答案:这可能是多年的写作习惯带来的。

因为写作这件事,就是要在大量的材料中找出关键点,捊清线索,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以至于我在看待生活中的事时,也喜欢用总结提炼的方式。

后来读了一些书,我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构建”,它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学东西特别快、看问题有深度的人,其实他们不是天生智商高,只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大脑中构建了某种模型。

这种构建能力,其实每个人从小就具有,只是多数人都没有把它真正用起来。这直接造成了人和人之间学习能力的巨大差异。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能力重新“捡起来”而已。

01学习的奥秘就像“搭积木”

职场中,人和人工作水平的差异,直接取决于学习能力。

举个例子,小A和小B同时到应聘到一家公司,起点相同,岗位相同。在试用期间,小A进步很快,渐渐获得了老板的认可,而小B却经常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让老板感到很头疼。

有一次,老板给大家开会,会议开了将近3个小时。散会时,小A和小B一起往外走,小B小声地对小A抱怨到:“老板一下子说了这么多东西,我都快听晕了。”

小A想了想,说:“我觉得老板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强调两件事,一是咱们得加强客户调研,真正把握客户的心理;二是咱们得加强工作的精细度。”

小B听了点点头,觉得小A说得有道理。但他没有意识到的是,小A能从老板长篇累牍的讲话中,提炼出最关键的东西,这正是自己不具备的能力。

小A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他的大脑中有一个“模型”。利用这个“模型”,他能够迅速把接收进来的新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找出最有用的东西。

在心理学上,这个模型有一个名字,叫作“心智模型”。心理学专家指出,人和人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就来自于“心智模型”的构建能力。

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能力,其原理跟我们小时候搭积木是一样的。

回忆一下自己搭积木的场景。一开始,你看到的是一盒零件,然后要按照盒子上给出的图片搭出一个小镇。你把零件全倒出来,按类分堆。第一步是铺设街道,因为道路可以确定城镇的边界和小区的位置。

第二步,你把剩下的零件按照用途分类:公寓大楼的零件、学校的零件、医院的零件……每个建筑都是一个核心点,你要围绕着不同的核心点来组织你的零件。

这时假设你的小伙伴拿来了另一套积木,并且跟你的积木混在了一起。当发现零件与你的建筑物不相配时,你可以把它放在一旁,当作多余的东西;也可以利用其中的一些新零件,给已有的建筑物搭建附属设施。

构建“心智模型”的过程,与搭建这样的小镇是一样的,只要你把积木换成大脑接触到的新信息、新知识就可以。

心智模型就是遵循某种规则组建的框架结构。高级的构建者,可以确认关键建筑群,并且辨别新信息是可以作为补充,还是放在一旁当作多余之物。相反,低级的构建者分不清主次,不知道什么信息更为适合,什么需要摒弃。

02经历相同,收获迥异

许多人相信,人的智力水平是生来注定的,学业无成是因为先天不足。但实际情况是,每个人在接触到新东西时,大脑都会发生改变——经验会被一点一滴地存储起来。

但每个人对待这些经验的态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只是接收了信息就放在那里,任其在记忆里自生自灭;而有的人会把每一次的经验当作“积木零件”,把它们组织起来,找出核心规律,构建出心智模型,以此获得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人与人学习能力的差异,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最终天差地别。

心理学家把人的学习风格分为两类,一类是“案例学习者”,另一类是“规则学习者”。在接触新知识、新信息时,案例学习者则倾向于记住具体的案例,而规则学习者倾向于提炼出基本规则,来区分各种案例。

日常生活中,多数人都是“案例学习者”。比如听到或读到一个感兴趣的故事,我们可能会记住它的内容,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我们会想起来,“之前有个故事也是这样的……”

而“规则学习者”读完故事后,会去思考:这属于哪种类型的故事?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使用了哪些元素?故事结构是怎么安排的?他们进而发现,所有精彩的故事都会运用几大套路……

案例学习者的学习是低效的。比如以前的我,也读了很多书,知道了很多方法,但真正遇到问题时,还是不确定到底该怎么做。因为方法虽多,但每个方法都是单独对应某种特定情况的,有些方法之是似乎还是互相冲突的……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查理·芒格的演讲录《穷查理宝典》后,才茅塞顿开。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讲中提到的第一个关键原则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芒格所说的,就是构建心智模型。看似复杂的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基本的模型和框架来统一安排。而心智模型一旦开启,就能极大地提升一个人的学习效率,甚至使人展现出令人惊讶的领悟力、判断力。

比如一名出色的乒乓球运动员,能够在电光火石之间做出判断,要打的这个球是直线球、斜线球,还是其他球路。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因为有一些微小的信号可以帮助他:对手发球准备的动作、挥拍的姿势,以及球上缝线的旋转角度……在成千上万次的训练中,他已经把所有这些球路变化的基本规律总结出来,形成了自己的心智模型。

同样的,一名国际象棋冠军,也是因为拥有心智模型,才能够在对方走出一步棋后,马上预判出后面的若干步。

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顶尖高手,都是因为在多年的学习实践中,构建起了完善的心智模型,才在自身领域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深度。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我们能够拿出小时候搭积木的认真劲儿,把日常接触到的经验和知识搭建成心智模型,我们的学习能力也必然会获得极大的进步。

03构建模型,有三个关键词

想要构建心智模型,练习的方向有三个:归纳、反思和重构

归纳,就是把“积木”分门别类,确定几个核心点,以及哪些有用,哪些无用。

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收纳”。比如收拾办公桌,你既要保持清新整洁,又要确保自己很快能找到想要的东西。“书桌是人类的第二大脑”,看一个人的桌面,就能知道他的大脑是否井然有序。

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种分类”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比如,观察一下你的工作环境,看看周围的同事,最直观的就是性别和职位的差别。换个角度,你还可以把他们分成“有趣的人,无聊的人”“内向的人、外向的人”以及“利己主义的人、有团队精神的人”等等类别。

当你乘坐某种交通工具时,同样会发现,可以将同乘者分为玩手机的人、读书的人、睡觉的人、戴(或未戴)围巾的人、去上班的人、出游的人等多种多样的类别。

如果你要求自己随时将视线所及的对象进行不同分类,你的大脑就会变得更加灵活。渐渐地,你就会成为一个“信息归纳达人”。

比归纳更进一步的方法是反思。所谓反思,就是思考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

世界象棋冠军维茨金在他所著的《学习之道》中提到,他早期在学习象棋的时候,常常会凭借直觉走出一步棋。教练布鲁斯为了帮助他发现问题,便通过提问的方式让他放慢思考速度。

每当维茨金要做一个重要决定,教练都会要求他解释自己思考的整个过程。为什么要走这一步?要达到这个目标有没有别的办法?你是否意识到了对手的威胁?

我们在生活中做出决定,跟下棋是一样的。如果你能放慢思考速度,来审视“我做出的选择合理吗?”“要实现目标还有其他方法吗?”“考虑的因素全面吗?”等问题,就是在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反思训练的一个好方法是每天写“反思日记”。不同于普通的记事,这个日记要求你把全部的思考过程写出来。

比如有一次,我因为孩子写作业不认真吼了他,反思日记是这样写的:

“我为什么会吼孩子呢?因为我很担心他会养成做任何事都不认真的习惯。

孩子做什么事都不认真吗?也不是,他在玩玩具、看课外书时是相当认真的。

那为什么做作业会不认真呢?因为他把这件事当成一种负担而不是乐趣。这跟学校、家长给孩子施加了太多压力有很大关系。

所以,吼只会让问题更严重而已……”

生活是一本书,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一个个埋藏着启发的案例,关键是我们必须有能力解读它。坚持反思训练,每天思考自己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以及下次该如何改进,你就能够改变自己对经验的解读方式。

这时你会发现,当你和其他人花了同样的时间、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时,你的收获和成长已经与别人不在一个层级。

最后一点是重构。所谓重构,就是从新知识、新经验中提炼出规则或核心观点,把它们与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搭建起新的知识框架。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低级结构构建者或“案例学习者”,那么在学习新资料的时候,你可以时不时地停下来,问问自己,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规则是什么。

比如你在读完一本书时,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这本书主要说了什么?书中的要点是什么?哪些是支撑要点的观念和细节?如果把这些要点组合在一起,我能想出什么样的框架呢?

写作是训练重构能力的绝佳方法。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组织素材,去粗取精,重构框架的过程。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此话一点不假。

关于写作素材的整理,我还有一点经验,就是要善于提取“关键词”

很多人喜欢做书摘,抄笔记,但仅仅是摘抄,并不能让我们真正学到东西。

我的做法是,把所有资料打散,按照关键词重新归类,比如“人际关系”“积极思维”“目标管理”等等。这样,当我想要思考什么内容的时候,只需要抽出相应的关键词,就可以看到来自各类书籍、不同作者的观点,以及多种多样的案例故事。

然后,我再从中寻找异同点,思考“规则”,并结合自身的经验体会,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重构训练,让我获益匪浅。

无论是归纳、反思还是重构,其核心只有一点:我们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整理和思考人生中点点滴滴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大脑中的一盘散沙,搭建成“完美小镇”,这一点都不难。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七棱镜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1214/1533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