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1亿拿命换钱的年轻人,在这里诉说职场悲剧

2021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一则来自脉脉app上的爆料让打工人们返工的心又凉上了一层。据爆料称,一名年仅22岁的拼多多员工在凌晨下班路上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去世。这名猝死的女生生前在多多买菜业务新疆地区工作,她留下的最后一条签名写着,“为多多夺边疆”。

这并非是孤例,在脉脉这款主打职场社交的APP上,每天有无数打工人披着匿名马甲倾诉着自己的职场故事。为何一款社交APP会变成当代年轻人的职场树洞?渐渐变得常态化的996加班制度,在大家的匿名吐槽里,会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走向吗?

工资和生命,只有一个能拼多多吗?

拼多多员工猝死的消息一出,网友们立刻对这家公司群起而攻之。在事件最初发酵的脉脉上,更有网友建立了一个相关话题,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员工都在匿名发帖区愤怒地声讨拼多多。

更火上浇油的是,事件被曝出后不久,一张疑似拼多多官方回应后秒删的知乎截图在网上流传开来,截图中的回应写道,“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

由于这份疑似回应的言辞过于冷漠,令人难以相信这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公开回应,一些网友开始猜测这张图是经过PS合成的。

下午4点左右,拼多多官方正式发布回应称这位员工于2019年7月入职拼多多,12月29日抢救无效去世后,已于1月3日火化,并附上了死者父亲的朋友圈截图。

财新网的采访中。拼多多称,这名女性员工凌晨下班为正常工作时间,“新疆的作息和北京时间有一点不同,大概9点吃晚饭,凌晨一点大约相当于北京时间十一点。”

同时,拼多多在回应中也坚称此前网上流传的截图为谣言。

但知乎官方立刻出面打脸拼多多,“"拼多多"系知乎注册用户,其身份真实无误。知乎有严格的身份认证流程和机制。4日8时19分49秒,"拼多多"创建回答……4日8时20分17秒,"拼多多"自行删除了上述回答。”

至此,“截图风波”已一槌定音。不过再回看这个事件,互联网大众之所以反应如此激烈,一部分是出于对996加班文化积怨已久,另一部分则是因为这并非拼多多员工第一次在脉脉上“吐槽”这家公司了。

网络

2020年初疫情爆发,有拼多多员工在脉脉上匿名发帖称“公司最近以各种理由主动辞退员工”,“三年合同到期不续签”等,并且在疫情期间,拼多多以不公开发布公告,直接电话通知返岗的方式变相逼迫员工离职。与此同时,拼多多CEO黄铮却在Q4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绝大多数员工将涨薪,不会要求他们承担疫情影响。”

裁员风波后,拼多多又被爆出卡着员工不给离职证明。要想从拼多多离职,堪比一个闯关游戏:必须提供下家的入职offer才能走,且不能去阿里、京东、头条、快手等其他互联网企业,否则就启动竞业协议。

根据网传的拼多多竞业协议,其中基本涵盖了当代中国互联网电商领域的各大企业。

讽刺的是,也是在Q4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黄铮说道,“拼多多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我们更应该表扬,奖励和拥抱这些默默工作,创造价值的同事。”

脉脉是职场树洞还是新型炫富平台?

拼多多从去年到今年经历的几次劳工关系风波均在各大社交平台掀起了大家的讨论,但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一个爆料都来自于同一个平台——脉脉。在过去几年里,易到与乐视互撕、ofo的大面积贪腐事件等多个互联网圈大事,其传播源头都是脉脉的匿名发言区。不仅如此,在任何一次普通的工作日,只要登录脉脉,你就能看到无数互联网公司的员工披着匿名马甲在讲述自己的职场故事。

那么,脉脉是怎么从一个主打开拓人脉、进行职场社交的APP,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打工人们倾诉职场苦痛的树洞的呢?

用户实名认证是大家愿意在脉脉上倾诉与倾听的重要原因。尽管定位不同,但和同为职场社交APP的领英一样,脉脉从成立之初就决定要让每一个用户都在注册时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真实公司、职位等信息,还提供了实名认证的功能。

实名认证一方面可以让脉脉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人脉,另一方面,也让用户的爆料、吐槽、分享都变得更加真实可信。脉脉的CEO林凡也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脉脉作为一个完全实名的社区,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户造谣的可能性,“脉脉平台上,每个人都是有身份的,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会胡乱说话。”

实名制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但匿名社区的建立才是打工人们敢于在脉脉上畅所欲言的根本原因。不管是拼多多这次的风波还是之前的多桩互联网公司八卦,其实都是来自于脉脉的同一个分区“职言”。在这个社区里,每一个注册用户都可以披着匿名的马甲——可以是xx公司员工,也可以是随便起的网名——在其中畅所欲言,其他用户可以与你互动,却永远不会知道你的真实身份。

毕竟,大部分人虽然有想要分享自己职场故事的冲动,但如果冒着被老板和同事看到的风险的话,可能这个冲动也就没那么强烈了吧。

打工人们在脉脉上对于职场的吐槽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工作的每一个(糟心)侧面,仔细浏览之后,我们大概总结出了以下几类:

职场心酸类:如果统计一下匿名发言区的所有发言内容,“加班”很有可能是其中最经常被提到的词。当然脉脉上职场的苦也不限于加班,求职失败、失业、找不到对象……

网络

分享经验类:面试的时候什么坑不能踩?哪家公司的加班最严重?热心的打工人们总是很愿意在脉脉上分享自己的经验。

网络

八卦爆料类:不管是各大公司之间的博弈还是高层的去留,只要你在脉脉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就总能等到“相关人士”来为你答(fen)疑(xiang)解(ba)惑(guai)。

网络

默默炫富类:当然,在如今每个带有社交性质的APP最终都会成为炫富平台的当下,脉脉上也少不了隐隐炫富的凡学家们。

比如以下这位,表面看起来是在吐槽没有女朋友,但实则是想偷偷晒一下自己的月薪。也怪不得有人会说,没有年薪五十万,已经不好意思在脉脉上说出自己的工资水平了。

网络

996和大小周真的是社畜们的福报吗?

当然,虽然吐槽的形式各有不同,但不管是脉脉还是豆瓣的“上班这件小事”小组,里面的大多数故事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996已经把拿命换钱的年轻人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据一位阿里前员工回忆,996这个词最早出现于2013年10月,当时阿里巴巴集团为了对抗微信,想要推出自己的通讯社交平台,于是提出了一周工作六天的工作方案。这个词被中国的大多数熟知则是在2019年初,几位程序员在GitHub上创建了一个名为“工作996,生病ICU”的项目,迅速引起了大量中国程序员们的共鸣,仅仅三天,该项目的加星数就突破了10万。

在过去的几年里,996的工作模式从程序员延伸到了互联网公司其他的工作岗位,又从互联网公司蔓延到了很多别的行业。总的来说,无论996多么普及,在前几年,它仍然只是打工人们心照不宣的事实;但从2019年开始,996慢慢成为了公司招聘的硬性要求和宣传口号。

网络

中软国际直接在智联招聘的招聘需求中写明“能接受996的工作模式”;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西贝的工作模式是715: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5小时,并且夜里还总要一起开会;2020年12月,快手人力负责人刘峰在全员会上宣布,从2021年1月10日开始,快手将开启全员大小周工作模式。

在你以为“大小周”已经足够令人窒息的时候,互联网公司又发明出了更可怕的工作模式——超级大小周:一周工作七天,一周工作六天。也就是说你要连着工作13天,才能换得一天的休息时间。

马云在2019年的一次分享中曾经提到:“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这句话在引起争议的同时,也点明了为何众多互联网公司的员工甘愿承受996的折磨:高水平的收入某种程度上让这种工作制度变得“合理”。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软件与信息技术行业的平均薪资为13.3万元,连续两年超过金融业成为全国最赚钱的行业。一些初创人员在公司上市后成为千万富翁,一举实现财富自由的故事更是吸引无数人抱着“搏一搏,单车换摩托”的心态进入互联网这个行业。

“热爱”也是老板们合理化996时最常用的说辞,在同一场内部分享会上,马云还提到:“我希望阿里人热爱你做的工作,如果你不热爱,哪怕8个小时你都嫌很长,如果你热爱,其实12个小时不算太长。”“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

这样的鼓舞听起来似乎毫无破绽,然后杜克大学商学院的Aaron Kay教授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并发现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种新型剥削形式:激情剥削。被剥削者因为对工作的热爱(无论是发自内心抑或只是长期受熏陶的结果)而趋向于认为自己所受的剥削(无偿工作、低薪、休息日加班以及要求完成超出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等等)是合理的。

一些雇主在对待一些充满干劲的员工时,往往会理所当然地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却不给予与之相匹配的物质报酬,这就造成了一个更为严峻的现象:在工作中被剥削的往往是那些对工作充满热情的员工,对被剥削者而言,他的境遇会随着别人对他固有印象的加剧而越变越糟。

在这样一个强调热情、情怀的大环境下,Aaron教授并不是要反对工作热情本身,“热爱你的工作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当我们将工作场所视为追求激情的地方时,就会付出代价。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热爱工作的人能在很多方面受益。但这也是一个警告,我们不应该让工作激情被非法利用,成为剥削的依据或让不公平的事情合理合法化。”

打工人们还能逃去哪里?

随着互联网行业发展减缓,互联网员工工资增长停滞,这种996的工作模式似乎变得越来越让人难以忍受。

一位程序员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时提到:“市场不是只有一个方向,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享受了20年的高速发展,我们都习惯觉得习以为常,认为每年的工资和待遇都要涨,但谁告诉你说程序员的条件待遇会越来越好的?”

同样的悲观情绪正在中国的白领阶层之间蔓延开来,在脉脉发布的《人才迁徙与流动趋势报告2020》中,互联网行业在2019年已经出现了人才流出的现象。但很显然,习惯用努力换来成果的打工人们暂时还没有找到一条可以逃脱996的道路,不过曾有过类似劳工矛盾的日本和欧美却已经给出过答案。

网络

1980年代,开始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后,日本经济虽然经历了一次成功的重建,但也引发了巨大的贫富差距。日本经济学家橘木俊诏在《格差社会》一书中写道:“在当下的美国和日本,做大的蛋糕并不会惠及底层,只会被上层独享。也就是富裕的人更加富裕,贫困的人更加贫困。”

极大的贫富差距和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晋升途径让大量日本年轻人对加班失去了热情,转而选择“不拼不婚不育”。社会学者李春玲与旅日作家萨苏曾经这样分析日本格差社会:“从社会学看,996在日本很失败,拼命工作拼命赚钱的‘过劳日本’和今天的‘低欲望日本’密切相关:年轻人看到父辈那么拼命却老来如此,索性选低欲望,选不拼不婚不育。”

在欧美,收入增长陷入停滞和加班时间越来越长的矛盾同样让人质疑白领工作的意义。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曾引述过一家分析公司在2015年对英国人进行的一场调查:37%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工作对世界完全没有有益贡献,13%表示不确定。

这个调研结果佐证了格雷伯的“狗屎工作”理论,即技术进步和自动化并没有帮助人类实现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0年预测的每周只需工作15个小时,人们面对的,只是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和越来越多毫无意义的工作——许多此类工作出现于私营部门,它们不是出于经济需要,而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竞争和等级制。

在中国,打工人的命运暂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走向,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在高压的加班制度之下,光明的未来不会自动降临,社会会如何发展,其实取决于当下每一个人的选择与行动。

责任编辑: 夏雨荷  来源:睿士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106/1542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