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人戒三贪,一生平安

人生在世,转眼百年,不知不觉间,便已经到了下半生。

经历过人间风雨,品尝过生活苦辣,方才明白:生活,自己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的,或让你烦,或让你恼,或让你无奈,或让你纠结。

但不管怎样,人有三贪,一生难安。

1贪吃之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每个人的第一需求,也是人们最初的欲望。

然而,如果不注意节制饮食,日久天长,吃便会成为一种恶习,贪食享乐之后,会留下更多的痛苦与后悔。

之前,一名复旦大学教师年仅32岁,便因癌症去世。

她曾分析过自己得癌的原因,其中有一条便是:乱吃东西、暴饮暴食、嗜荤如命。

她在博客里写到:“我很喜欢玩手机游戏的贪吃蛇,可是,无论你再怎么灵巧机敏,贪吃的后果总是自食其果。玩来玩去,我竟然是那条吃倒自己的贪食蛇。”

吃,原本只是她的爱好,可最终过犹不及,成了她的催命符。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贪吃无度,实质上便是对身体的放纵。一旦开始放纵,私欲便会逐渐遮蔽理性,人也会深陷欲望之中,身心也会愈加糟糕。

若一个人连自己的食欲都控制不住,连自己的身体都不曾考虑,那他的生活又怎能安稳、平静。

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爱人先爱己,想要走得更远,就要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天下没有吃不完的饭,没有睡不醒的觉。想要生活变得更精彩,请照顾好自己。

2贪杯之人

我们身边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人。

因为“感情深一口闷”超过自己的酒量,而洋相百出;因为“一醉方休,不醉不归”而伤身遭罪,痛苦不堪。

平常无论多理智的人,最终都败给了“贪杯”,沉浸在“推杯换盏”中不能自拔。

喝酒太多,误事太多,最后失了体面,违背了初心。

西汉末年,官僚出身的陈遵既有才能,又有本事,连皇帝王莽都另眼相看。

然而,他却嗜酒如命,不醉不休,每日觥筹交错,醉眼朦胧。

不仅如此,若有客人来访,他为了与客人喝得尽兴,常常关紧大门,把客人的车轮卸下扔到井中,使得客人有急事也不能走。

最终因“饮酒饫(yù)宴无节,轻辱爵位”被罢官,在醉卧中被人杀害。

小酌怡情,大酌伤身,酒虽能助兴,亦能败兴,不要为了一时痛快,而坏掉身体,坏掉人生大事。

人至中年,不醉酒,是一种理智,更是一种责任。

有研究表明,25%到50%的家庭事故始于嗜酒。

贪杯,不仅会失去健康,还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给家人带来折磨与伤害。

人们都说酒品如人品,可实际上,一个人品好的人,会明白自己背负的责任,懂分寸,知礼节,不会贪杯,也不会过量。

《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人们不会因为你少喝而嫌弃你,但一定会因为你喝多而讨厌你。

醉酒伤自己,也伤他人,只有明白其中的分寸,懂得交际的界限,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能把握住自己的底线,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开始。

3贪睡之人

知乎上曾有个超高关注的话题:“人是怎么废掉的?”

有网友总结:“闲,懒,不早睡,常晚起。”

这个时代,追求安逸,享受生活,似乎是多数人的人生目标。

太多的年轻人,习惯了晚睡晚起,第二天的时候,都恨不得赖在床上,永远不起才好。

可事实上,晚起之人,往往会错过很多机会,落后于别人。

之前听过一句笑话,他说自古以来,要饭的从来就没有要早饭的,因为他要是能早起,就不会到了要饭的地步。

话糙理不糙,起床早晚,看似是一件小事,却透露人生的大智慧。

早起与不早起的人,完全有不一样的人生。

早起的人,往往可以抵制懒惰,摈弃诱惑,专心去做好一件事。

那些成功人士,比如作家村上春树、投资家巴菲特、篮球运动员科比等,他们都有着早起的习惯。

而与之相反的是,晚起的人对待生活,通常会疲于应对,甚至敷衍了事。

他们对赖床的理由五花八门,而根源是因为他们太过放纵自己的惰性,相比于咬牙坚持,他们更习惯逃避与拖延。

他们宁愿在被窝里多呆几小时的时光,也不愿把时间投入到学习、工作上。

最后安于现状,落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手方悔读书迟”的悲剧。

早起,是居家过日子第一要务,也是每日当做的第一件事,若连这一件事都纠结再三,可想而知,其余之事也会懈怠下来。

也许,早起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是当你坚持下来时,生活中的一切都会因此而改变。

就如南怀瑾先生所说:“能控制早晨的人,便可控制整个人生。”

4

人至中年,已经开始懂得人情世故,明白是非恩怨。

俗话说:“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做人,最忌贪,做事,最忌懒。

贪念起,凡事不懂节制,最后奢侈淫逸,害人害己;

懒念生,诸事不思进取,最后浑浑噩噩,自甘平庸。

世间万物皆是过眼云烟,往后余生,喝酒六分醉,吃饭七分饱,不贪安逸,不再拖延,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书报文摘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223/1560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