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有关毛语录的红色记忆

作者:

近年来,文革红色歌曲、红色戏剧轮番表演,一度让年轻人倍感新奇,从而引发其一探当年真实情景的浓厚兴趣。由于经过岁月侵蚀,有些过来人在记忆中对历史苦涩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过滤,遂使得某些回忆多少有点失真。以至于后来人居然把十年浩劫视为悲壮且可歌可泣的伟大历程。譬如,有关毛主席语录的使用一节,大多数人仅仅回顾了它神圣庄严的一面,而对于其它方面则鲜有涉及。以至于有些人居然认为那是人们思想灵魂空前净化的年代,并且心向往之,甚至盼望“再来一次”。为使人们能对当时的实际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故将个人亲身经历的片段缀成文字,以飨读者。

“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上遇尴尬

在我的故乡鲁西南,先于文革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期。以宣传毛泽东思想为全部内容的“红海洋”,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其中,尤以能否熟练背诵、使用毛主席语录的活动最震撼人心。因为在当时,对毛主席语录的态度,已被提升至革命还是不革命;真革命还是假革命或者反革命的吓人高度。为了革命或者表示革命,甚至出于自我保护,背诵语录、使用语录的风气已蓬勃兴起。与之同时,一种表现毛主席著作威力,即如何应用毛主席语录,克服革命征程上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毛泽东思想宣讲团”,也应运而生了。于是,一大批“活学活用”的积极分子纷纷涌现。我生也愚,始终未能获得如何在毛主席语录指引下,产生行为灵感的诀窍。就在惶恐于被革命大潮所抛弃的危急关头,我的心灵终于得救了:由于本人尚能顺利地背出若干段语录,便被指派为村(当时称为大队)级“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成员,时间大概是在1965年秋冬之交。俗话说,人不走运喝口凉水也塞牙。也就在荣任“宣传员”不久,我碰上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终身难忘的尴尬。

当时,“宣传站”共有成员三名,其中一人年龄梢大,出身于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干部家庭,属于“自来红”,是当然负责人。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与社员相同,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午饭期间必须轮换,确保有两人同时在岗。应该说,我们的工作愉快又轻松。因为,首先觉得自己是在反修防修的战线上为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岗放哨,被高度信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其次是,与体力劳动相比,不但不用出大力流大汗且工分也不少挣。当然,后一种感受只能深藏在心,而不可向外人道也!应于此说明,当年,虽然阶级斗争变得越来越尖锐复杂,但是,我们既不负责检举阶级敌人(那时的地、富、反、坏、右分子,都在上衣上逢有特殊标记,极易区分),也不负责揭发反对毛泽东思想的言行,而是责成过往行人背诵毛主席语录。如果背诵不出,必须在“宣传员”的辅导下学会背诵,否则,不管有任何要事,皆不准通行。由于临时学习的都比较易学易记(诸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等等),故我和小伙伴们每天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所以心情无比舒畅。更何况,我们的任务就是检验他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态度和水平,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接受检验,于是,渐渐产生了某种优越感。

不幸地是,时间不长,这种优越感便被碰破了。那是一个天朗气清的午后,我正悠闲的向东眺望,见有人骑着辆闪光的自行车翩然而至。走近后,才看清那是一干部摸样的青年。还未等我们示意,他却主动下车。双手未离车把,便以极其和蔼诚恳的口吻说:“是想叫我背诵毛主席语录吧?那好!现在我就满足你们的革命要求。”正当我们为本站的革命权威受到尊重而欣喜若狂之际,那人朗诵的竟然是约有百字,我们闻所未闻的一段语录,而且含义又是那样深不可测。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羞愧感,希望背诵者尽早结束。不料,他看着我们三人渐入迷茫的表情,又用一种充满同情色彩的语气说道:你们大概还没有学过把?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于某年某月某日,为某件事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的一段。你们如果不信,就请回家翻一翻《毛选》第某卷第某页,一定能够找得到。如果说,由于对来人所选读的语录茫然无知而心生些许羞愧的话,那么,他随之而来的那番注解式说明,简直就叫人无地自容。更可怕的是,面对三个“毛泽东思想宣传员”的狼狈像,那人并没有轻易放弃。居然又连续背诵了两大段在我听来犹如天书似的语录,并作了同样的注解式说明。然后,才朝面面相觑的我们笑眯眯地说声“再见”,扬长而去。自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未能摆脱内心深处的耻辱感。直到今天,每忆及那一幕,都不禁要进行一番如下思索:那是一个什么人?斯时是否还有其他“宣传站”受过同样的考问?他是否在用那种特殊方式挑战那一年代的社会风气?可惜斯人无以再遇,这种疑惑自然也难获解答了。

毛主席语录的另类运用

时间到了1966年之冬,我已辍学在家,于百无聊赖之际,很想远赴新疆探亲,找寻朦胧中的机会。当然,其时也抱了一点私心,就是可以趁红卫兵大串连的大好革命形势,免费乘坐火车,既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也可免去家人的反对压力。我是选择从河南兰考踏上西行之路的。个中原委有二:其一,从那个时代的交通状况而言,由鲁西南赴大西北,从兰考火车站乘坐上海直达乌鲁木齐的直快列车,确为上佳之选;其二,自己渴望已久的心愿是,一定要亲临焦裕禄陵墓作一番瞻仰,以慰崇敬之情。记得瞻仰完毕已是午后,当走进一家号称“工农兵食堂”的饭店打算吃饭时,惊人的一幕发生了。我刚把一碗汤面一个烧饼放到桌前准备享用,却听见背后有人在我耳边大喊一声“最高指示!”我惊愕地回转身来,只见一年轻乞丐一边用严肃的眼神逼视着我,一边以成竹在胸的语气教训我:“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你的饭给我!”说着,已把脏兮兮的手伸向我面前。如是局面,真让人左右为难。有心不给,则明显有悖领袖教导;如果给呢,接踵而至的则是自己挨饿。正当惶惑无计之时,一同桌用餐者为我解了围。只见他对那理直气壮的乞讨者高声说道:“伟大领袖毛主席还教导我们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给!”边说边挥手将乞丐驱离了饭桌。也许是由于初次际遇之缘故吧,自那以后,我又碰到过许多次“活学活用毛主席语录”的实例,但都没有那次印象深刻。

在记忆中,另一稍有创意的“活学活用”,是在一次革命群众发起的批斗会上。被批斗者是一娇小妇女,她手擎“红宝书”喃喃自语:“要文斗,不要武斗”。然而没用,只见一彪形大汉先把她摔倒在批斗台上,然后,缓缓解下腰间军用皮带,一手抓住头发,一手高举皮带,面露狰狞地朗诵语录:“就我们自己的愿望来说,我们是连一天也不想打的。但是,形势逼迫我们不得不打的话,我们是一定能够打到底的!”话音未落,便挥舞铜头皮带,把她打得满地翻滚,泣不成声。其他群众则在主持者率领下高呼口号,教人不胜恐怖之至。

另外,尚有一则“活学活用”的典范也值得一记,它虽非本人亲身经历,而是来自当年一友人陈述,但却有充分可信性。据说,在某地一高桥的坡道上,有一拉车上坡者很希望有陌路人一施援手。然而,他不愿放下尊严做出明确表示,只是每逢有人路过便大声背诵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明显是期望有人在毛主席语录的指引下,发扬助人为乐精神,不料,却迟迟无人响应。后来,终于有人走近停下了,不过,那人并非帮忙拉车,而是朗诵了另一段语录:“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依赖它……”

之所以写下以上文字,并非基于微言大义。仅仅是想告诉后来人,即使在文革那种充满红色经典的年代里,对毛主席语录的态度,也并非全然是崇拜和严肃。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炎黄春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326/157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