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文革“西湖三杰”忠骨无处埋

作者:

岳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于谦,在明朝土木之变时力挽狂澜的国士;张煌言,明末抗清名将。他们虽属于不同的时代,亦未曾谋面,但他们身后却在杭州西湖聚首,皆被葬于西湖之畔,史称“西湖三杰”,并一直为后人所敬仰。然而,文革期间,他们的忠骨却惨遭破坏。

一、岳飞

精忠报国

岳飞(1103-1141),字鹏举,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是一位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他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

史载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其离开母亲后,自己孤身一人投效当时的兵马大元帅,日后的宋高宗,开始在历史上演绎了一场“忠”的大戏。

岳家军威震金国

由于岳飞治军有方,屡屡击败金军,其参与的百多次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军。“岳家军”因此名震大江南北。当时金国的统帅金兀术对“岳家军”只能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

岳飞曾经说过:“用兵者无它,仁、信、智、勇、严五事,不可不用也。有功者重赏,无功者重罚,行令严者是也。”是以岳飞给部队明确提出两点要求:“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兵不犯令,民不厌兵”。他甚至要求岳家军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在岳家军中,军纪特别严格。“取人一钱者,必斩”。一次,有个兵士擅自用百姓一束麻来缚柴草,被岳飞发现,立刻按军法处斩。还有一次,岳家军二号人物王贵手下有一士兵乘机盗取了民家的芦筏,岳飞偶然得知以后,立即处斩了该士兵,并以“管束不力、未及时发现”为由,责打将领王贵一百军棍。

再如在一次行军时,岳飞发现一间新盖的店家屋顶上缺了一片茅草,立即传问屋主。屋主说,并非军士打扰,而是屋顶原本就少了一片茅草。岳飞不信,盖屋子会少盖一片茅草,况且屋主并非贫瘠人家。他自知屋主有所隐瞒,下令彻查,最终查到了一个马军军士。该军士承认自己当时正在店中吃饭,听说岳飞将至,急于上马间,不慎扯下一束茅草。眼看这军士被五花大绑,店主全家一起跪下哭泣求情,说这位军士的确未骚扰自家,这位军士才免于处斩,却未能幸免一百军棍。

也正是有着如此严格的军纪,岳家军的美名也在老百姓中流传。通常,老百姓听说其他军队到来,马上躲起来,而一听岳家军要来,民众则用牛车拉着粮食、顶着香盆前来迎接岳飞军队,甚至民众宁愿自己饿肚子,也希望岳家军能有好体力,去将金军逐出中原。

严格的军纪外还有严格的训练的军事训练。即便在部队休整的时候,岳飞也带将士穿着沉重的盔甲冲山坡、跳壕沟,要求像打仗时一样严格,所谓“在训练场上难一些,打仗时就容易多了”。有着中国古代军队最严格的训练体系与战斗纪律的“岳家军”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宋第一强兵”,在战斗中才能无往不胜。

除此而外,岳飞还非常关心爱护士兵,与部下同甘苦,经常与最低级的士兵同吃。兵士生病,他常常亲自替他们调药;部下将领出征的时候,他就叫妻子慰问他们的家属;将士在战争中阵亡,岳飞一定抚其遗族,育其遗孤,并帮其后人婚配成家;朝廷每次犒赏,全数分发将士,自己一文不取。

岳飞在抗金时写下了著名词作《满江红》,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莫须有”罪名入狱并被害

正是因为岳飞的神勇,让金国十分恐惧,他们派人暗中勾结南宋官员,最终岳飞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以表明自己的丹心。同时被害的还有岳飞的儿子岳云。

岳飞父子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着他的遗体,越过城墙,草草的葬于九曲丛祠旁。史书载,直到岳飞身后好几十年,当地的百姓依然家家户户张挂岳飞的遗像,奉祀不衰,民间还流传了很多歌颂他的故事。

后来,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其后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西湖湖畔的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1204年,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他为鄂王。

1221年,南宋兴建岳王庙,以纪念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岳飞。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此后历经元、明、清、民国,一直到中共执政。其间在1715年重建,1918年大修。

岳王庙文革被破坏,岳飞尸骨不见

然而,就是这样世代人所敬仰、经历了几个王朝保留下来的岳王庙,却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66年,为回应毛的“破四旧”的号召,杭州四中的红卫兵一举砸烂了与其差不多隔湖相望的岳飞庙,不仅将庙中的塑像等文物古迹砸坏,而且还诬蔑岳飞是“地主阶级代表”、“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等,并将岳飞父子的坟墓挖开。杭州本地人说,迄今岳飞父子尸骨不见踪影,重修的坟墓中不过是个衣冠冢。也有人说,当时岳飞父子就被焚骨扬灰。似乎这样的侮辱还不够,岳飞庙一度还被改造成了所谓的“四川省大邑县恶霸地主刘文彩”的“收租院”。

一位学者曾在1966年借大串联的机会,前往岳飞庙瞻仰心中的英雄,但眼前看到的却是惨不忍睹的景象:前面大殿正在改作阶级教育展览,后园“岳武穆王之墓”的石碑被从基座砸断,扑倒在地,坟墓已无封土,陵园后墙推倒两米多长,几个外墙上赫然给岳飞贴着一张大字报,历数岳飞的罪恶。可是令人称奇的是,大字报上还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各种笔体的钢笔字,无一例外都是歌颂岳飞,谴责砸岳坟罪行的,其中有这样的表述:“民族英雄岳飞永垂不朽!”“我要学习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语

虽然在文革结束后,中共于1979年修复了岳王庙,但有些文物和古迹是永远无法再修复的了,有些伤痛也将永远镌刻在历史上。精忠报国的岳飞可曾想到八百多年后的中原大地还在等着“天日昭昭”?

二、于谦和张煌言

国士于谦

据《明史》记载,出生在杭州的于谦七岁时,就有僧人以其不凡,称之为“他日救时宰相”。1421年,于谦考中进士,其才华受到明宣宗等人的赏识。汉王朱高煦谋反时,于谦跟随宣宗出征。在朱高煦出城投降后,宣宗命于谦口头列数朱高煦罪状。于谦严词正气严切,厉声威严激烈。朱高煦趴在地上发抖,称罪该万死。宣宗对此十分满意。

为官清廉

军队班师后,于谦受到重用,出任山西河南巡抚。其为官清廉,公正,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即位后,重用太监王振。王振不仅喜欢权,更喜欢钱,一些人为了升官发财,每次朝会都向王振送礼。时间一久,向王振送礼成了宫中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有人不送礼,也要受到惩罚。1446年,于谦准备进京觐见皇帝,朋友们都劝他给王振带上一点儿礼物,两袖清风的他坚决不同意,结果被王振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皇帝不满的罪名而关进监狱,并判处死刑。后来在山西、河南两省官民进京请愿的压力下,王振才免了于谦的死罪,贬官为大理寺少卿。

土木之变后力挽狂澜

仰仗英宗的宠信,王振擅权达到顶点,不仅对内党同伐异,对外也投机取巧,破坏边防,为祸国家,终于招致了瓦剌贵族也先的进犯。1449年,在明朝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王振不顾其他大臣的反对,怂恿英宗仿效宋真宗亲征。英宗为了青史留名,听从了王振的建议。也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就佯装撤退,引诱明军进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区。在土木堡这个地方,明军被包围,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而王振被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抡起铁锤打死,樊忠也战死沙场。

明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百官在大殿上号啕大哭。后来,皇太后忍住眼泪,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而对于兵败和如何抗击也先,有的官员张惶失措,甚至主张迁都南逃。这时主战的于谦挺身而出,被皇太后任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北京。

于谦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于九月辅佐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是为景帝,明代宗,年号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明英宗之子为皇太子。这使得也先企图以英宗作为要胁工具的阴谋不能得逞。

朱祁钰登基后,知人善任,启用于谦等正直大臣,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比如他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图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失败。

1499年十月,也先逼近京师,朱祁钰任用于谦等人,组织了北京保卫战,于谦率军民抵抗,大败瓦剌军,击毙万余人,俘获将领几十人,夺回被掠的大批百姓和牲畜。1450年春、夏,也先又对明朝接连几次进攻,但均遭失败。这时,瓦剌内部脱脱不花汗等不满也先的攻掠政策,主张与明朝议和,放回英宗。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皇帝被外族俘后不附带任何屈辱的条件就被放回来,这还是第一次。英宗回京后,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而也先进攻明朝失败后,势力渐衰。

蒙冤被处死

虽然英宗的归来并没有影响到朱祁钰的皇位,但他却废掉了英宗的太子,而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这应是上天对其不遵守承诺的惩戒。

1457年,也就是英宗被软禁的第八年,朱祁钰卧病在床。大将石亨、大臣徐有贞和宦官曹吉祥等乘机发动政变,攻入南宫,拥朱祁镇直入奉天殿,命鸣钟擂鼓,召见百官,宣布复位。史称为“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后,在一些大臣的劝说下,英宗被迫处死了于谦等支持代宗即位的大臣。据说当锦衣卫去抄于谦家的时候,原本以为这个当朝大员的家肯定油水多,是个肥差事,不曾想到了的时候,都惊呆了,真的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了,什么也没有,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皇帝赐给的蟒袍、剑器。一个在场的锦衣卫指挥使不知不觉的留下了眼泪:天下还有如此清官啊!

昭雪

于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以他的所为终是留得清白在人间。

明宪宗时期给于谦昭雪。诰书曰:“正当国家多难之际,保卫社稷避免灾祸,只有于公能够坚持公道持节,但却被一群权贵奸臣所嫉害。先帝在时已知其冤,而朕心中着实哀悯他的忠诚。”《明史》称于谦为“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并把他与岳飞、张煌言同列为“西湖三杰”。

墓与祠在文革中都被毁

于谦死后葬在西湖三台山麓的於氏家族祖坟内。1489年,在墓旁建旌功祠。据民国时人记载,于谦的墓道从西湖南岸净慈寺附近开始,绵延几公里而到达墓前,蔚为壮观。而在于谦死后的数百年中,杭州、河南、山西等地祭祀他的事情仍不绝。

在毛和中共发动的文革中,于谦墓区的地表建筑几乎全部毁,坟墓也被挖开。1982年,于谦墓重修并重立墓碑。该墓坐西朝东,墓冢呈马蹄形,墓前建有墓道,墓道两侧安放有六对石像生。

忠烈张煌言

与岳飞、于谦齐名的还有明末抗清将领张煌言。在明朝任兵部侍郎的张煌言,在北京的崇祯皇帝自尽、明朝众臣投降清朝后,面对着南下的清军,与钱肃乐等人起兵抗清,并奉鲁王朱以海为首,在绍兴阻挡清兵。战败后,入海占据舟山继续抗清,寻机复明。其顽强支撑了19年。

康熙三年,因走漏消息,被清兵围岛偷袭,张煌言及随从人等,悉皆被俘。起初,清廷极力劝降,但相信大丈夫“所争者天经地义,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待者豪杰事功,圣贤学问”的张煌言,拒绝了多方的劝降,不屈而死。民间传说,张煌言服刑那天,天忽大雨,万民哭送。

张煌言死后,被埋葬在西湖边上,离岳王庙、于谦墓不远。他的那首关于杭州的诗作《入武林》流传后世: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又悬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他口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可叹的是,文革期间,忠烈的张煌言的坟墓和碑石也皆被捣毁,直至1983年才得以修复。

结语

几百年走过,岳武穆、于谦、张煌言的忠义仍回响在西子湖畔。虽然中共毁掉了他们的坟墓,让忠骨蒙受耻辱,但却毁不掉他们流传至今的浩然正气,而这浩然正气将穿越时空,继续影响着后来人。

2017-06-22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404/157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