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最扎心的婚姻真相:你的伴侣,永远不会懂你!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作家廖一梅的这句话,经常被奉为“爱情圣经”。

一个了解你的人可遇不可求,理解更是人生的奢侈品。

其实,生活的真相更像现代诗人白鹤林的那句小诗:

“从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着历代的星辰。”

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百分之百地懂你,即使那个人是与你朝夕相处的伴侣。

因为孤独,就是人的宿命。

没有人可以对别人“感同身受”

有句话说: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候,你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别人看来你只是比平时沉默了一点,没人会觉得奇怪。

“这种战争,注定单枪匹马。”

世上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呢?

你的痛苦,注定和他人隔着一座山。

作家甘北曾经写过一个故事。

一个女人怀孕后验了B超,是个女孩儿。

那时候还没开放二胎,于是婆家人全体出动,让她把这个女孩打掉。

她向丈夫求助,丈夫却说:

“你为什么非要和家里人对着干呢?让你打就打吧,现在大家因为你这个事情,连饭都吃不下了。”

她没办法,她知道自己只是个外人,没有人会站在她的角度替她说话。

后来,小姑子怀了个女孩,也被要求打掉。

小姑子哭哭啼啼地回家诉苦,家里的人各个义愤填膺:

“怎么能这么残忍呢,这是一条生命啊!”

“不能打掉,身体会留下病根的。”

“怎么会有这么狠心的人啊?连自己的骨肉都不要。”

她站在旁边听着,只觉得讽刺。

伤害不降临到自己身上,永远不知道到底有多痛。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不免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大家不都这样吗?你别夸张了!”

“哪个女人不生孩子,别人不是都挺好的,怎么就你矫情?”

“你再难能有多难,我每天比你辛苦多了!”

梵高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即便是每日同床共枕的人,也不能完全感受你的煎熬和痛苦,这世界上的每一份难,都注定要自己熬过去的。

对别人的痛苦不以为意,或许是人的本性,不求感同身受,但求设身处地。

不要苛求对方完全懂你

一位人类行为认知学家曾在书中记录过一项实验案例。

他招募了几组在一起生活时间超过6年的伴侣,让他们分别猜测自己另一半对实验题目的最终选择。

实验预估的准确率为82%,但实际准确率是44%。

其实,在一起时间的长短并不能让你在“了解伴侣”这件事上有质的飞跃,但却会大大增加你对这件事的信心。

也就是说,人们其实远远不如自己以为的那样了解伴侣。

我想起《82年出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因为常年辍业在家,每天为了家庭琐事劳累的同时,还要因为丧失了经济能力被外人随意评价。

丈夫虽然理解她的辛苦,会在下班后主动带孩子、做家务,来缓解她的疲惫。

当她想要重返职场时,也会尊重她的选择,但终究还是不能完全体会到她内心的煎熬和焦虑感。

一个好的爱人或许愿意听你倾诉烦恼,也愿意为你做更多的事情,但你也应该清楚地知道:

能够完全了解你的感受的人,只有你自己。

人生而孤独,即使关系再亲密,情绪也是不能完全对等的:

你满腹心事,他却毫无察觉;

你言辞激烈地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对他来说,却只像一只羽毛划过皮肤表面,轻飘飘的,甚至不留一丝痕迹。

不必对他人抱有太高的期待,也不要过分苛求亲密的人完全同步你的感受。

正如作家辛夷坞所说的:

“我们的心,我们的肉长在各人自己身上,酸甜苦辣,自己尝的味道只有自己明白。

“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别要求别人懂你的感受,叫得再大声也是白费功夫。”

再亲密的关系,也不要理所当然

罗素曾经说过:

“在和别人、即使是与自己最亲近的人的一切交往中,也应该认识到他们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生活的。触及的是他们的自我,而不是从你的角度、从触及你的自我来看待生活。

“不应该期望任何人为了另一个人的生活而改变他的生活。”

再亲密的关系,也不要理所当然地忽视对方的感情诉求。

知名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花了40年追踪了3000对亲密伴侣,最后得出一个让婚姻幸福长久的秘笈——

永远对彼此感到好奇,永远不要停止对话。

他曾经安排那些在一起很多年的夫妻重新约会,为了让伴侣们在约会中有最好的感受,他从前期准备到约会内容都一件一件细细打磨。

其实,“约会”不仅仅是情侣的专属,它应该是各个年龄段的夫妻都需要坚持的事情。

“不要觉得你们昨晚同床共枕,你就足够了解今天的他。”

当你因为“熟悉”而忽视对方的情感诉求,屏蔽了对方的沟通信号时,你就关上了那扇经营婚姻的大门。

我想,对待一段感情最好的态度,就是既不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全部,也不理所当然地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对方。

戚薇在《心动的信号》中曾说过一段话,读来深有同感:

“结婚并不是恋爱的终点站,你们一起上车,能不能一起坐到终点,其实不好说。被宠爱的人不要永远觉得有恃无恐,保持着恋爱时的一些些在意、一点点小心,让长情的告白久一点,再久一点。”

只有持续地对感情怀有敬畏感和好奇感,用心经营,才能一直为这段感情保有新鲜感。

再亲密的关系,也不应该理所当然。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绝不是一个人的追逐游戏,而是两个人同时向彼此奔赴。

时间长短与否并不能成为忽视的借口,不善言辞也不能作为拒绝沟通的理由。

相遇容易相守难,那些久处不厌的感情,说到底都是因为用了心。

当你降低对他人的期待,懂得及时沟通感情、表达爱意时,才能相信并感受到——

婚姻的美好,其实远远大于苦难。

余生,愿你经历过柴米油盐的洗礼,仍能保持对爱情的敬畏和炽烈,牵起对方的手,相伴一生。

责任编辑: 李韵  来源:有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426/1585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