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说说“清华尬舞”,究竟“尬”在了哪儿

但凡在中国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一个常识:在中国大学的文化祭、校庆上演节目,绝对都不是学生的自由表达和即兴表演。什么能上、什么不能上,是一定要经过校领导审批的。

1

中国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而且盲的平均且致命。

本号的封面用图一般听讲审美,但这次没办法。因为要说这个新闻。

其实写这个题目有点风险,关注本号的很多读者就是清华出身。特此声明一下,我对这所名校并无恶意。本文旨在讨论一个问题——改开这么多年了,咱中国人的审美到底在什么水平线。

当然,这个回答不容乐观。

这两天,一段清华校庆游园会的尬舞视频突然在网上了火了。

清华校庆男女生抖式尬舞令人大呼这是猎奇与审丑的年代:如果在古代青楼,这也是一批头牌吧

我记得去年的时候,清华大学宣布自己已经建成了的“世界一流大学”,当时得到了国内不少舆论不认账。

这个视频放出之后,我觉得争议可以告一段落了——清华是否是“世界一流高校”也许尚存争议,但“世界一流搞笑”恐怕是当之无愧了。

毕竟之前还没有哪个“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庆,能用一段酷似县城洗脚房开业迎宾的尬舞,逗得这么多人这么开心。

视频放出来以后,有人说网上的冷嘲热讽实在太过了。清华学生跳这个舞,也是自由表达么,也是学生思想开放的表现么,总比同一时间爆出的某乡镇中学跳忠字舞的那些学生强些吧!所以要宽容,要允许多元文化……

我很愿意信服这个说法,可惜仔细一想,发现它似是而非。

但凡在中国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一个常识:在中国大学的文化祭、校庆上演节目,绝对都不是学生的自由表达和即兴表演。什么能上、什么不能上,是一定要经过校领导审批的。

尤其像清华这样的“世界一流高校”,110周年校庆这样的重大活动。审批的程序那个严格程度,绝对比我在公号上写文高多了。能上的一定都是领导觉得好的。

所以没有什么自由表达,没有什么“勇于突破”,一切都是套路,都是安排。

这个节目之所以能穿越层层审批来到我们的面前,只是因为领导们觉得这个节目挺不错,够得上清华大学的品位,能让大家满意。

当然,领导们失算了,失算在他们灾难性的审美缺失上。

2

这个尬舞为什么让人觉得特别拉胯呢?

因为它犯得大多数错误的都是常识性的,在艺术领域都是1+1=2的级别。

的确,表演的团队不是专业的艺术团队,我们不能对表演技巧要求太高。但既然要表演,常识性错误总不该犯。

这就像即便你是业余做菜,也不能把碱当成盐来放。

即便你是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也不能把“热烈欢迎”写成“热列欢迎”。

嗯……当我没说……

好,我们来说说这次尬舞的错误都在哪儿,槽点太多,捡主要的说三条。

第一,音乐不对。

学生们跳的这段舞,在风格上接近于爵士舞。而爵士舞是讲求自由奔放的舞蹈,最早都是美国的黑人根据听到音乐进行的即兴表演。所以这种舞蹈非常挑配乐,一定要挑那种情绪饱满的流行乐,进行同样自由奔放的演绎才可以。

从这一点上说,清华这段爵士舞的配乐选取本来是没有问题的。这首曲子的原曲《Great ball of fire》。

如果你跟我一样觉得听了这个调调特别耳熟,那是对的。因为该曲是美国大片《壮志凌云》里的配乐——阿汤哥与凯利·麦吉利斯在酒吧贴面热舞那段用的就是它。

但策划者对该曲的演绎实在是太糟糕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比较一下原曲和视频里的演绎……

不能说一模一样吧,只能说截然不同。改的连亲妈都不认识了。

问题出在哪儿呢?应该说,脱胎军乐队的校乐队那种严整、刻板的演奏方式,本来就不适合演奏这样活泼、戏谑的曲目。稍微有点音乐审美的人,应该都不会做这种疯狂的尝试。然而,编排者愣是做了。

此为一误也。

第二,场地不对。

爵士舞在上世纪初的勃兴的时候,最早是在美国百老汇等专业剧场里演出的。它对灯光、布景等设施的要求非常高。

适合在露天街头表演的爵士舞不是没有,但是那是在伟大的迈克尔·杰克逊进行改良之后才出现的“街头爵士(包括霹雳舞、Hip HOP)”。而且舞者所穿的装束、以及动作要领也与“百老汇爵士”完全不同。

想演街头爵士,请穿成这样。

而从清华妹子们此次清凉的装束看,舞蹈编排者显然试图做一个古典的“百老汇爵士”,但表演场地却灾难性的选在了爆土狼烟的清华露天广场上。后面还放了一个偌大的清华校旗助阵。这让舞蹈的违和感显得特别强烈。

此为二误也。

第三,舞者装束也不对。

如果你去看正规的百老汇爵士,会发现舞者们虽然衣着清凉,但一定是云鬓高盘的,甚至干脆戴一顶礼帽。这样做的原因,除了因为当时的爵士舞主要还是演给上流社会看的,舞者穿的再少,发型不能乱。更重要的是:爵士舞舞蹈动作过于激烈,散乱的披肩发舞起来会处处添乱。

然而在清华的这次舞蹈编排中,编排者却大胆的让所有姑娘都披肩发上场,结果就是在整个视频中,我们不停的看到有舞者停下手上动作去整理头发。

因为姑娘们都披肩散发、所以一甩起来感觉都在cosplay贞子。

一个但凡看过一点百老汇爵士的人,怎么可能让舞者散着披肩发上场表演呢?

为了思考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最后只能认定,虽然舞蹈的编排者和评审者想要编审一部正经的爵士舞。但他们对舞者的形象内心的形象定位一定是某洗头房的洗发小妹。

没办法,我们离百老汇太远,离天上人间太近,后者对我们的潜意识侵染,就是会这样不自觉的表现出来。

就这样,音乐不对、场地不对、舞者装束也不对,整个表演给人的观感就是穿西装扣瓜皮帽,上身晚礼服、下身丝袜超短裙。不仅丑,而且滑稽。

所以这真不是观者思想开不开放,是不是“封建卫道士”的问题。你就是把迈克尔·杰克逊从棺材里拉出来,他对这场舞蹈的观感恐怕也是——丑爆了。

3

心理学中有一个“恐怖谷”效应,是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指出,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而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从而整个机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觉。

其实,人类在审美也是有“恐怖谷”效应的。

任何一种风格,如果能被恰到好处的拿捏到极致,都不失为一种美。

但若既无能力自创风格,又对一个风格模仿的过于拙劣,就会掉入审美的“恐怖谷”当中,让那些模仿的不像部分给人感觉特别刺目。进而让人觉得丑爆了。

此次清华的尬舞事件,就是掉进了整个审美的恐怖谷里,想学人家跳爵士,结果搞成了东施效颦。

而中国当下类似这种掉到“恐怖谷”中的审美灾难,可不止这一例。

我们在建筑设计上,产生过这样的奇葩:

还有这样的

这样的

而我们在个人装束上也很洒脱。

某些商家眼中,圣诞制服是这样穿

春晚导演眼里,好看的装束是这样的

电视台下午档节目中,深受老年人中老年观众欢迎的舞台布景是这样的

小朋友逛公园,给他们准备的摇摇椅则是这样的

把他们赶去学校?发下来的课本,封面是这样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人家日本的小学教科书是这样的。

甚至有些本来很美的东西,咱也能给它改丑掉。比如去年著名的安岳大佛事件,古佛原来是这样的:

后来被我们修成了这样的。

好的,现在你告诉我,平素审美就这么个层级的国家,在校业余大学生校庆跳个舞,跳成那样,很奇怪吗?

不奇怪吧?

4

美学家吴冠中说:中国人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这话说的非常精准。我觉得,中国可能是全世界少有的审美水平最“液态化”的国家。从城市到乡村,从底层到精英,你身边都有大量的人在共享同一套审美标准存在——都很土,而且土得掉渣。

所以,此次清华尬舞事件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佐证,它证明即便在清华这样的国内最高学府里,很多人的审美品位和中国普通城乡结合部是差不多的。

在审美水平上,我们确实实现了共产主义

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所有看本文的读者都不妨扪心自问一下,

我们从小有多少节美术、音乐课是被语数外老师用各种理由给占走的?

很少有中国人的数学课真是体育老师教的,但很多中国人的美术、音乐课,倒都真的是数学、语文老师教的。

中华文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极端务实的文明。我们不能直接用来换钱、发展国力的那些玩意儿都是相当排斥的。说文绉绉点说那叫“奇技淫巧”,说朴素点叫“那玩意儿没用”。总之都是一个意思。

不信你看,文科教育尚且要被某些工业党指责为“多了误国”,美学教育这种既不能拿来换GDP、又不能促进就业的玩意儿,我们就更鄙视了。

所以搞到最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都被弄成了毫无情趣、毫无审美的机器人。只为吃饭而吃饭。

所以在中国的顶级名校里,堪称学霸精英的学子们搞出这种毫无美感的尬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再强调一遍,这不是表达自由的问题,也不是格调的问题,这是审美的问题。

这不是跳舞妹子们的问题,也不是清华的问题,这是全中国的问题。

中国人不懂得审美,也无心审美,而这时很要命的。试想如果我们只知道匆忙的生活,却不懂生活中的美为何物,那么此生究竟还有何意义?

难道我们真的只为房贷和国家GDP数据而活吗?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海边的西塞罗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427/1585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