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皇帝遇到爱吃的菜,夹菜不能超过三筷子,真的?

古代的宫廷生活里,“皇帝怎么吃饭”是个常惹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还衍生出一个在野史里流传甚广的说法:“皇帝连自己爱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

这个说法,也演变成了野史里的常见桥段:每当皇帝遇上爱吃的菜,只要夹菜“超过三筷子”,旁边的小太监就眼疾手快,迅速把这盘菜挪走或撤下。甚至很多火爆一时的“宫斗剧”里,也有好些类似剧情。那皇帝们吃饭,真就这么“讲究”?其实,这“不能夹第三筷子”的一幕,真实的出处,是作家金易与沈义玲整理编写的清代宫女回忆录——《宫女谈往录》。

以《宫女谈往录》的记载,清末慈禧太后每天吃饭时,只要她朝哪个菜看一眼,太监就把哪个菜挪到慈禧近前,慈禧吃了两勺子后,太监接着就把菜撤掉,绝不叫慈禧吃第三勺子。甚至这道菜此后也十天半个月不会露面。以慈禧的话说,这是“老祖宗早就留下的家法”。为的是防止有人下毒。这办法也很有效,“即使跟了西太后四十多年的人也不知道她爱吃什么菜”。野史里那些“不夹第三筷子”的桥段,都是起自这里。

不过,《宫女谈往录》的说法,只是算是个孤证。单看清朝的历代帝王,虽然康熙皇帝也有过“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当永戒”的说法,强调吃饭要有节制,但并没有“不吃第三筷子”的规矩。比如《御膳单》记载,清朝嘉庆皇帝在避暑山庄游猎时,一天的膳食里,就有“燕窝肥鸡”“燕窝酒炖鸭丝”“燕窝烧锅鸭丝”等多种“燕窝菜”,几乎天天都吃。

而同样是讲究“饮食节制”,还特意规定宫廷宴会饮酒不得超量的乾隆皇帝,在“爱吃什么”这事儿上,也是毫不回避。他每天早膳固定要吃的一样菜,就是“冰糖燕窝”。他还曾特意给御膳房传旨,要御膳房给他做“鸭丝豆腐汤”。他还特别喜欢吃御厨张安官的菜,一次吃饭时觉得菜品不对,还专门下旨让张安官给他重做一份。“不夹第三筷子”的规矩?放他这里也不是规矩。

不过,虽说“不能夹第三筷子”这事儿,并非固定规矩。但皇帝们饮食的规矩,确实十分繁琐。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在回忆录里抱怨说:他每天吃饭时,御膳房做的菜肴,大部分都是远远摆著。由于上桌前要经过种种手续,所以摆上餐桌时,大部分的菜肴都已凉了。“皇帝并不靠这些早已过了火候的东西充饥”。“小皇帝”溥仪日常吃的菜肴,都是太后派人送来的。至于日常御膳?晚年溥仪则形容说“营而不养”。

而且,虽然“不吃三筷子”的规矩不普遍,但对于古代皇帝来说,“怕下毒”是常识。明太祖朱元璋听说儿子晋王朱㭎“鞭打膳夫”的消息后,立刻把朱㭎一顿大骂:“于操膳切记忌之,保命也!”也就是说,倘若得罪了厨师,惹得人家给你投个毒,你权势再大也会防不胜防,早晚没了命。

当然,只靠“尊重厨师”,显然还不能“防毒”。所以在古代的皇宫里,也形成了一整套“验毒”制度。比如清朝的宫廷里,每次“御膳”摆好后,都先要用银牌来检验,银牌不发黑才算过关。然后再由小太监来“尝膳”,确定无毒后才端给皇帝食用。而且每一名厨师甚至杂役,都要列在膳单上,只要有问题就照名单抓人。所以在古代,“给皇帝下毒”这事儿,比拿刀行刺还高难度,皇帝们碰上自己喜欢的食物,一般都可以放心吃,不必讲究“三筷子”。

而在皇帝们“爱吃”的菜肴里,有时也能看到“地域特色”。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爷俩,日常的“菜单”就不同。朱元璋常吃的菜有“猪肉炒黄菜”“两熟煎鲜鱼”“羊肉炒”等,主食是“香米饭”。朱棣则爱吃“清蒸鸡”“烧猪肉”,主食差别最大,大多是“砂馅小馒头”“香油烧饼”。这也和爷俩的不同生活经历有关,在北方长大的朱棣,显然更偏爱面食。

明清皇帝的“御膳”菜品,也体现出这类差别。典型一样就是“海鲜”,明代中后期的御膳里,已经有了海鲜。但清朝皇帝的御膳,却一直到道光年间才有。历代清朝皇帝的主要食物,多是鸭肉、鸡肉、猪肉、羊肉,晚餐时还常吃“饽饽”。

但别管吃什么,历代“御膳”的菜品,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可能很普通,但共同的特点就是“贵”。比如明清年间专供宫廷的“早蔬”,冬天里通过加热地面的方法种菜,成本十分昂贵。种出来的一条黄瓜,市面上就要卖到五十两白银。清朝乾隆年间时,御膳房每年花费都在三万两白银以上。另外还有各地“进贡”来的食材,单是清代的盛京将军,每年仅“贡鹿”就有七百八十只,盛京三旗网户每年要交的杂色鱼也有两万多斤,都是民脂民膏。

如此庞大的花费,也叫“御膳”成了古代的“食物链”,好些“聪明人”都从中敲金分肥。明代时各地向京城的“贡物”里,就有人偷偷做手脚,有的“贡物”在运输途中就被人宰食,还有的“以死易活,以微抵巨”,送到御膳房里的只是残次品。明太祖在位时就发生过一桩搞笑事:常州府向南京进贡“香狸”,按说进贡五只,打猎的猎户偷偷分了一只,经办的官员又吃了一只,运输路上死了一只,到了朱元璋餐桌上就剩两只,气的朱元璋破口大骂。

但跟后来的操作比起来,这类“吃贡品”的闹剧只是小儿科。《春冰野室乘》记载:清朝道光皇帝有次想吃片儿汤,负责御膳的内务府接着送来账单:要吃片儿汤就得再建个御膳房,花费白银数万。然后每年做片儿汤又要几千两银子。道光皇帝一听生气了,说直接到街上给朕买一碗不行嘛?内务府回答说:您说的那家店已经关门了。道光皇帝气了半天,最后也只能作罢,还是没吃上片儿汤。

换句话说,道光皇帝要是这么容易吃上片儿汤,内务府的财又找谁发去?

到了“庚子国难”时,吃饭“不过三勺子”的慈禧太后被人打出北京,撒腿经山西跑到西安。当时的山西陕西刚遭了旱灾,可太后“吃饭问题”岂能马虎?慈禧身边的太监们趁机敲诈勒索,一路上发足了财。而慈禧每顿饭也依然保持着“高水准”——每顿饭都要108道菜,配备八十多个厨师,沿途每个县为应付慈禧吃喝,都要花费二十万两白银。这么多菜慈禧哪吃得完?吃不完扔那里,老百姓也绝不许吃!

如此奢靡一幕,与中共领导人出巡何其之像?晚清的没落,中共的败亡其实也早都在天意之中了!

责任编辑: 李韵  来源:朝文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501/1587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