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悲哀?华为推出鸿蒙操作系统 业界嘲讽

华为在6月2日推出了其手机操作系统鸿蒙2.0,该系统一经面世便引发了外界的抄袭的讥讽,更有大陆业界人士表示该系统难有厂商使用,还有国际人士也认为,鸿蒙也就只能在大陆使用。

华为推出鸿蒙手机操作系统被业界嘲讽。

华为在6月2日推出了其手机操作系统鸿蒙2.0,该系统一经面世便引发了外界的抄袭的讥讽,更有大陆业界人士表示该系统难有厂商使用,还有国际人士也认为,鸿蒙也就只能在大陆使用。

2日晚间,华为高调推出了华为手机的操作系统:鸿蒙2.0(Harmony OS2)及多款搭载鸿蒙的新产品,当日晚开始,部分华为手机可一键升级至鸿蒙系统。

该系统推出之后,大陆一些声音在吹捧华为说,这是华为突破美国制裁的最新努力,意味华为将不再依赖Google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告别系统被“卡脖子”的时代。

但是,有大陆专业人士却没有华为及其支持者这么乐观。

大陆资深电信人士马继华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表示:“鸿蒙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系统所应用的终端规模,而这样大的规模显然不是华为自己可以做到的,特别是在遭受美国打压的背景下。那么,华为就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建立鸿蒙生态:一个是力争更多的行业企业甚至竞争对手产品使用鸿蒙系统;一个是尽快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开发者依托鸿蒙开发出现象级的应用。两者缺一不可。”马继华认为在这两个方面,华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电信分析师付亮也表示:“鸿蒙必须要证明两点,一是成熟度达到了什么水平。没有经过规模使用的检验,手机厂商很难愿意承担鸿蒙系统可能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使用在自己旗舰机型上。二是对于面向国内和海外市场的手机厂商来说,必须考虑这两个市场的反应,鸿蒙在海外市场没有得到认可前,这些手机厂商很难采用鸿蒙操作系统。”

咨询公司国际企业战略公司(IBS)执行长琼斯(Handel Jones)表示,华为在中国推广鸿蒙系统会更容易,因为中国对Google应用程序的依赖较低,但鸿蒙系统在美国、欧洲和印度等国将面临挑战,在这些国家,Google应用占主导地位。

评论人士文小刚也对此表示,华为要想说服其它手机制造商采用鸿蒙系统会非常难。因为谷歌的安卓系统现在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且其拥有成熟的APP开发商和数十亿习惯于其界面的消费者。而之前三星曾经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Tizen,微软也曾销售搭载其Windows系统的智能手机,但二者都没有成功。华为和这两家巨头相比就更不占优势了。

另外,在大陆,也许中共一个行政命令就可以让各大手机厂商使用鸿蒙,但那也只是局限在大陆,在国际上,厂商为什么要舍弃成熟的安卓和苹果系统而重新开发适应鸿蒙的APP呢,而大陆手机厂商要为了使用华为的操作系统放弃国际市场吗?这对他们来讲加入鸿蒙系统非常冒险,所以如果没有中共当局的强制命令,鸿蒙很难流行起来。鸿蒙缺乏市场规模,就没办法吸引开发者为平台开发应用程序,没有应用程序支援,就等于没有用户想用你的系统。

自由时报》的消息显示,截至目前为止,中国主流手机厂商无一表态要使用鸿蒙系统。

在业界人士对鸿蒙未来不看好的同时,华为的发布会和鸿蒙本身再次遭到了抄袭的嘲笑。

中国智能手机研发商魅族前总裁李楠6月2日在微博发文说:“这发布会转场赤裸裸抄袭苹果。。。还有进入健康领域什么的。。。只要当苹果不存在,那么什么干的事情都可以说引领行业。。。我算知道为什么鸿蒙引起了这么多反感了。。。”

网民“KalamataTech”说:“这个转场和室外布局基本上完全还原了上次苹果发布会。”“用兔兔擦屁屁”也说:“确实是抄了,几乎一模一样⋯⋯连个创意都想不出来,只能拙劣地模仿,挺悲哀的,很难相信某为这种企业能有什么好产品。”

网民“成都数码闲聊分站”讥讽道:“老是看到有人说华为发布会抄苹果,功能抄苹果,我反手就是一巴掌,要你说,在不明摆着的吗?”“黄飞涵”:“不不不,这不叫抄袭,这叫致敬。。。”

也有网民表示抄袭是“华为的血脉”。网民“你爱的世界他爱你吗”表示:抄袭是华为的血脉,从服务器起家就是抄袭,抄别人作业,第一二三桶金就是这样来的,抄就抄吧,结果抄得太张扬,被人盯上,余承东不是说手机百分之九十自主吗?不是说影响不大吗?

而在去年底华为声称推出鸿蒙系统之后,就有网民及专业人员表示,有开发者发现,鸿蒙的系统底层大多还是来自Android的开源工具,也就是等同于Android的“换皮系统”,许多开发工具也直接沿用Android的API。一些宣称专为鸿蒙系统而设的执行档(副档名为“.hap”),实际也只是Android的.apk档重新包装而成。

网民“本周男友”也在6月2日表示:“鸿蒙就是安卓的底层换层皮,三清都不要就能升级了?还国产系统,根本不配叫OS。”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604/160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