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躺平”这个词突然爆红是源自今年4月百度的一篇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贴文。图:翻摄自日剧《凪的新生活》
中国近年都市生活压力大,不停加班薪水却少得可怜,这样的社会文化让“躺平”、“躺平主义”成为近期中国流行用词。
“躺平”这个词突然爆红是源自今年4月百度的一篇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贴文。
贴文作者“好心的旅行家”自称已经两年没有工作了,但也过得很开心,因为他抛弃了身边人和周边新闻给他带来的各种无形压力。他自称“一天可以只吃两顿饭”和“一年可以工作一到两个月”,因为“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这个词充分反映出中国年轻人在现代都市生活的困境,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生活开销越来高,买车、买房、成家立业等传统上的成功标准也变得遥不可及,许多年轻人放弃追求更多的梦想或事业,选择只从事最低限度的工作。
就是在如此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之下,“躺平”延续近年弥漫在中国千禧世代年轻人之间的失败主义情绪,成为一种颓废、绝望、悲观的“丧文化”。
根据《法新社》引述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的学者陈伟志(K Cohen Tan)的分析指出,丧文化进入主流,因为千禧世代逐渐感受到玻璃天花板阻碍了他们的向上流动。
法新社也分析,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前几年喊出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治国口号,想要带动一个活力充沛的社会,而躺平这个词,明显与这样的社会背道而驰。
旅美中国文化学者朱大可认为“躺平”文化产生的原因是这一代年轻人的奋斗变得更加艰难,几乎看不到上升空间,而只能在冰层下面进行水平流动,甚至还要被迫向下运动,导致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主流生活内卷化,导致生活前景黯淡。
但朱大可认为中共官方一定不喜欢看到这种状况的发生。他认为根据人口调查的结果,不仅是人口增长大幅度减速,而且老龄化程度严重,所以“现有的青年资源一旦‘躺平’,势必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躺平”一词开始流行后,共青团中央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当代年轻人从未选择躺平”的微博,然后一个月间不同的主流媒体都轮番对“躺平”说展开了批判。
其中获新华社转载的南方日报一文《“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直接称“躺平”主义是“毒鸡汤”。文章指出现在很多本该“活力四射”的年轻人都变成了“佛系青年”,“满脑子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不免会沾染上消极的情绪”。
“躺平”文化非中国独有。经历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日本开始了长时间的经济停滞,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蛰居族”,并逐渐形成了大前研一笔下的“低欲望社会”——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中国近年都市生活压力大,不停加班薪水却少得可怜,这样的社会文化让“躺平”、“躺平主义”成为近期中国流行用词。图:翻摄自cngbo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