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一个人,什么情绪,就是什么命

01

《庄子·杂篇·庚桑楚》里写道:“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敬重他却不感到欣喜,侮辱他却不会愤怒的人,只有混同于自然顺和之气的人才能够这样。

人这一生,最好的活法,应该是“顺其自然”。逆流而上固然是勇气可嘉,但是顺风顺水会让一个人走得更远。因此,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能上也能下,关键时候,懂得转弯,而不是一根筋。

强者,做情绪的主人,弱者,情绪是他的主人。不被情绪左右自己,才能冷静思考,把烦恼置之度外,把美好揣在怀里。

一个人,什么情绪,就是什么命。

02

命好和命苦,皆在一念之间。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

一个商人,连续搞砸了两单生意,情绪非常低落。他走进一座古朴的小院里,希望能够在此静坐几天。

小院的主人是商人的老师,欣然允许。

商人的手机响个不停,一会是客户约他吃饭,一会是下属找他汇报工作。

商人问:“如何才能除去心中的烦恼呢?”

老师说:“哪有烦恼?”

隔一会,商人又问:“如何才能除去心中的烦恼呢?”

老师说:“别管它。”

商人非常沮丧,觉得要崩溃了。

老师说:“烦恼可以在心中,也可以在心外。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安排。”

商人顿悟,起身告辞。

原来,烦恼的人,不管身处何地,都会有烦恼;没有烦恼的人,哪怕身处闹市,也就没烦没恼。很多事情,拿起来千斤重,放下来如羽毛一般轻。

原来,一个人的命好不好,一方面是金钱和物资决定的,一方面是内心和精神决定的。

老祖宗说:“心静自然凉。”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总是不安宁,那么在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拥有多少东西,都不会是命好的人。

境由心生,命好的人,戒掉了情绪,内心变得坚强而富足了。得失都是平常事,生死也可置之度外,一念放下,无欲则刚。

03

戒掉了情绪,好运自来。

英国诗人、政论家约翰·米尔顿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

一个人的层次,主要是由精神层次决定的。心态越平和,层次越高。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建议你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始终善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天定,你尽管行善积德,不要去管结果如何。你做任何事情,都问心无愧,结果是好是坏,都不要紧,因为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好的。

你帮助过的人,也许不会感激你,但是群众会认可你,会接纳你。事实上,帮助人多了,总有一些人,会反哺于你。

第二,学会包容。“心宽一寸,路宽一尺。”内心越宽广的人,越没有情绪。当一个人的内心像大海一样宽大的时候,情绪就像一滴水一样渺小。两者应该是成反比例的。

你包容了身边所有的人,也包容了自己的过错和失败,就从源头上杜绝了情绪的滋生。

第三,以静制动。“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如果你的内心没有被情绪左右,不在乎风吹草动,你怎么会烦恼不断呢?

聪明的人,可以做到以静制动,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先来,没有人说得清,也只好顺其自然,如果你硬是要计较,那么就是杞人忧天了。至于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你就是拼命要找回来,也是徒劳的,不如什么都不做,活在当下,做好当下。

第四,知足常乐。“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的人,无论如何都做不到“没烦没恼”的,因为他的内心有欲望,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得到的东西不够多。

当你很穷的时候,希望能够有一辆车,哪怕是二手车都行。当你买了十万的车,就会梦想自己能够买二十万的车。一个人活到了什么层次,就会朝着更高层次看,总有“这山看着那山高”的心态。

其实,人这一生,需要的东西,只有那么多。简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没有物质的磕磕碰碰。

第五,内心干净。“心干净,人才贵”,你的内心很干净,身上很干净,给别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那么你和任何人相处,都会更加愉快。

你对任何事情,都不动歪念,你就是公道正派的人。不管别人往你身上泼多少脏水,只要你“耐脏”,就能够活得心安。

戒掉情绪,关键是修心。控制了自己的心情,把眼前的一切都看透了,才能境随心转。

04

没有了情绪,逆境也是顺境。

《庄子·齐物论》里写道:“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一个人,可以做到忘我的境界,那么不管世间万物如何变化,心始终是安宁的,真正做到了“睁眼看世界,闭眼思人生”。

与其苦苦去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与其埋怨社会,不如反思自己;与其逆风而行,不如顺风起飞;与其瞎折腾,不如把握时局,创造机会,静待机会。

情绪是一种内耗,比失败更可怕。

我们常说,心态好,一切都好。戒掉情绪,心态自然会好。

人这一生,所谓的大事,不过是芝麻小事,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一粒尘埃。

看淡了,放下了,情绪不见了,人的格局就放大了,一切都是最好的结局。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布衣粗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728/1625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