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邓小平文革时偷看金庸小说 在台湾也曾是禁书

作者:
共产党政权把武侠小说视为“封建遗毒”,在1949年之后予以封杀。可是,国家领导人早就利用“特权”率先欣赏金庸的武侠小说。邓小平在1975年托人从香港带回一套到北京,此后对金庸作品爱不释手。1978年,邓小平在广州接见梁羽生,1981年在北京接见金庸。这样,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武侠小说开始解禁。

一、文学家的金庸与鲁迅曹雪芹比肩

2018年10月30日,传来金庸仙逝的消息。作为其忠实读者,心情沉重,惆怅不已。金庸一生有四个身份:文学家、报人、政治参与者、学者。本篇先讨论作为文学家的金庸。

金庸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有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毫无疑问,金庸是香港最伟大的文学家;大概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整个白话文中文文学世界最顶尖、影响力最大的几个文学大师之一。其十五部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影响力跨越跨越地理,跨越世代,跨越政治分歧,从1950年代开始,直至今天影响力还不息。

在香港1950年代,梁羽生和金庸相继写“新派武侠小说”,最早从香港报纸连载开始,迅速在香港流行。梁羽生虽然先写,但金庸凭借其小说故事之曲折、人物形象之丰满、主题之互不雷同、想象力之丰富、塑造的武侠世界的奇幻、文字之典雅、气势之磅礴、蕴含文化之广博、与历史结合的恰到好处、思想的深刻,很快后来居上。

金庸小说也因此迅速从香港传到台湾、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社区。开始的时候,戒严时期的台湾并不欢迎金庸小说,它们需要披着其他作者的名头,书名也要改名换姓才能在台湾“非法”流传。1975年,远景出版社要正式出版《射雕英雄传》,经过几年的申请和争取,最后要改名为《大漠英雄传》才能公开发行。

邓小平对金庸小说爱不释手

在中国大陆情况更糟糕。共产党政权把武侠小说视为“封建遗毒”,在1949年之后予以封杀。可是,国家领导人早就利用“特权”率先欣赏金庸的武侠小说。邓小平在1975年托人从香港带回一套到北京,此后对金庸作品爱不释手。1978年,邓小平在广州接见梁羽生,1981年在北京接见金庸。这样,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武侠小说开始解禁。

尽管如此,在中国大陆,武侠小说依然长期被视为“毒害青少年”,中小学大多禁止学生读金庸,害怕上瘾影响学习。金庸小说在整个八十年代在大陆都没有授权发行,严格地说还是“非法出版物”。但这无法妨碍金庸的武侠小说以报纸连载、杂志和盗版书的形式迅速流行。当时在大陆风行租书业务,盗版的金庸小说就是这些小店的经济支柱。一个学生借了书,整个班互相传着偷偷看乃是当时的常态。

迄今,金庸的小说已经至少售出逾亿册,由于盗版数量太多,根本无从准确估计。在香港,公共图书馆中,金庸作品至今还稳占借阅量榜首,而且通常前十中有八到九本都是金庸小说。

香港“文化北伐”的象征

金庸小说的影响力还不限于这十五本书的文字本身,大量的电影电视改编作品也让金庸小说更深入人心。两岸三地光是《射雕英雄传》以及其衍生作品的电视剧就有10部,平均每四年就重拍一次。香港无线电视(TVB)几乎拍过所有金庸小说,不少还拍过两次。其中,1983年,香港无线电视版的《射雕英雄传》可谓经典之作,不但在香港引起收看热潮,达到99%的收视率(后来被另一部金庸改编剧集《神雕侠侣》超越),引入到大陆后更长期反复在各个电视台播放。在1980-90年代,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是香港“文化北伐”的一个象征。即便到了1999年,笔者到中国各地旅行,发现几乎所有卫星电视台都在播TVB最新拍的《天龙八部》。这种盛况直到后来中国规定在黄金时段不能播放港台剧才告一段落。

此后,中国大陆成为翻拍金庸剧的主力。大陆导演张纪中又把几乎所有小说都重新翻拍过一次。其他导演也不甘后人。即便翻拍如此之多,每次再度翻拍金庸剧还不断成为宣传噱头,选角与造型阶段往往就能掀起讨论热潮。

1996年,台湾出版游戏《金庸群侠传》,开中文世界RPG游戏的先河,在两岸三地都极受欢迎,很多从DOS时代的游戏玩家到今天还津津乐道。至今,金庸群侠传Online版还广受欢迎。一个游戏概念吃足二十多年。除了游戏本身的功力,更是金庸小说的成功。

金庸小说的影响力还在于其不断被“二次创作”,成为其他新的文学作品的养分。早期,给金庸小说写前传后传非常流行,辅以一堆“金庸新著”、“金庸巨著”、“全庸”等“山寨版笔名”,让非法书商大赚。后来,金庸小说被用于不计其数的同人小说的素材,值得一提的是情色小说或色情小说,黄蓉、小龙女等都是永恒的被意淫的主角。最后,就算金庸小说中的角色名字也已经带有丰富的内涵。2000年代,大陆一业余作家写作有关大学生活的小说,用金庸角色的名字,作为其小说中的各大学生的名字,著作立即取得巨大成功,以至作者抛开其专业转而经营文化公司成为巨富。

与曹雪芹、鲁迅相提并论

金庸小说的影响力还在于其不断被人讨论和研究。在开始的时候,大部分人还以“通俗文学”的眼光看待金庸小说。到了九十年代,开始有人以对待严肃文学的态度加以研究。现在中国左派学者孔庆东最初出名,就是靠分析金庸小说。一旦突破了“武侠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成见,很快,围绕金庸小说的研究成为了蔚为壮观的“金学”,各方学者从文字、版本、索隐、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考察金庸作品。

当一个人的作品能形成“某学”的时候,就知道金庸的成就已经超越绝大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家,进入能与曹雪芹、鲁迅等殿堂级人物相提并论的阶段了。由此,武侠小说在中国也不再被视为对青少年不良的作品。金庸小说节选进入中国语文教材,正式登入“官方肯定”的大雅之堂。1999年,《亚洲周刊》排出世纪百大小说,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鹿鼎记》分别排名29和31位,是少有连中两元的作家。在另一个评比中,金庸被评为中国当代作家的第四位。

更难得的是,对金庸的讨论不限于学术上,还深入普通人之中。在中国以前最有名的天涯论坛,有一个专门讨论武侠小说的版面,里面百分之八十都是讨论金庸作品,讨论范围从武学排名,女子美貌排名,郭芙与郭襄的比较,到张无忌到底喜欢赵敏还是周芷若,韦小宝最喜欢哪个老婆等等不一而足。金庸每版影视改编都得到巨大的讨论流量,人人可以说上两句。金庸在上世纪末进行第二次修订(即“新修版”),很多金庸的粉丝接受不了一些改动,纷纷留言表示不满。这也正好印证了金庸小说的深入人心。

作品反思批判大汉族主义

由于中国对政治讨论的压制、金庸小说中的丰富寓意、以及金庸小说是如此广为人熟悉,不少人把对金庸小说某段情节的解读,作为暗讽政治的工具,这和中国流行的借抨击晚清而“借古讽今”,或借批评美国的“借外讽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庸小说对人性的思考,何为侠义,何为爱情,何为际遇,金庸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传递给读者,潜移默化地改变很多中国人的观念。笔者特别希望指出的,就是金庸小说中最关注的主题——民族问题。金庸早在50-70年代就反思和批判“大汉族主义”。在《碧血剑》中,通过袁承志的口,认为皇太极勤政有为,比明朝皇帝好。在鹿鼎记中,对满洲皇帝康熙的肯定更贯穿整部小说。在天龙八部中,更点明了以民族身份作为评价人的标准的荒谬和悲剧。在1980-2000年代,这些进步思想影响了大批中国人。虽然不能说他带动了反思历史的潮流,但通俗易懂但又引人深思的金庸小说肯定积极地推动了这种思潮。

可以说,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在如此长的时间段,在如此广阔的地理范围,在分歧如此大的政治光谱,在雅俗差别如此悬殊的人群中,都能如此深入人心。可以说,郭靖黄蓉,有如孙悟空猪八戒、有如林黛玉贾宝玉,都整合为我们华文世界人民的生活与思想的一部分。

我想,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能梦想到的最高成就。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808/1630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