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财商天下:北交所成立黑天鹅来了

习近平9月2日宣布,将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之后,“北交所”就成了资本市场和舆论关注的热点。那么,在中国经济走弱、资本市场扩容以及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北交所的设立有着什么目的呢?而北交所会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吗?而其实,在三十多年前,北京有一批人就曾经筹划建立北交所,但是,为什么当时没有成功,这一等就等了三十年呢?

另外,有意思的是,就在北交所设立的消息出来没两天,9月5日凌晨,一只黑天鹅竟然跑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在人群前溜达来溜达去。而这只引发热议的“黑天鹅”,似乎也成了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的一个暗示。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北交所”的话题。

从模仿“纳斯达克”开始

9月2日,习近平在一个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宣布,将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随后,9月3日,中共证监会解释说,北交所设立后,精选层挂牌公司将全部转为北交所上市公司。也就是北交所会从目前的“新三板”切换过来。“新三板”内部人员也对外媒透露,北交所不是从零开始建,而是从“股转公司”直接变为北京证券交易所,股转公司的地址不变,就是多挂一个交易所的牌子。

那么,什么是“新三板”呢?它的全名叫做“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由中共证监会直接管理。目前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创新层,以及精选层。

不过,关于北交所的定位,很多人形容它是中国版的“纳斯达克”,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目前中共官方对北交所的定位以及规则的设定。

就在习近平宣布设立北交所的当天晚上,证监会发文说,北交所将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之后,在9月5日,北交所发布上市、交易以及会员管理等规则,并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上市机制方面,主要是延续了“新三板”精选层的挂牌条件,主要包括,在“新三板”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挂牌公司;最近一年期末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等。

但是,在交易规则方面,北交所比“新三板”精选层多了涨跌幅的限制,设置了30%的价格涨跌幅限制,另外,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但实施临时停牌机制,这类似于纳斯达克的交易规则。

此外,北交所还采用了做市商制度的管理方法,做市商也叫做“造市商”,英文叫做“Market Maker”,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独立证券经营法人作为特许交易商,也就是说,北交所暂时的设计是不直接开放给个人投资者。

而美国的纳斯达克,也服务中小企业,也是采用做市商制度,对市场也进行了三个分层。所以,从服务对象、企业类型、分层设计以及做市商制度来看,北交所的思路都模仿了纳斯达克。

按照中共模仿纳斯达克的设计思路,可以说,北交所是中共调动国家资源,针对政策扶持的中小企业,培养未来大型科技企业的一个孵化器。而且,这些孵化出来的企业,以后不需要去纳斯达克或者是纽交所圈钱了,可以直接将海内外资金圈进中国大陆市场。

不过,这个目的能达成吗?

在“新三板”的网站上,我们看到精选层目前一共有66家挂牌企业,按照9月6日的交易额计算,这66家企业的交易额是人民币38亿左右,“新三板”一共7,000多家企业总计交易额是57亿元,也就是精选层66家企业交易额占到其中的65%。

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新三板”中,民营企业占比93%。不过,今年6月,《上海证券报》曾报导一组数据,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中,实际控制人属性为国资的公司共有281家。这里的国资即包括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也包括国务院直属机构等。报导还提到,在当时的52家精选层公司里,其中33家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包括国有投资的主体。

虽然中共证监会表示,新成立的北交所将致力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但是,在“国进民退”的大背景下,在国有资本已经大幅投资“新三板”企业之后,民营的中小企业,最后会不会只是个“陪练”呢?这一点,还有待观察。

而对北交所的成立,《华尔街日报》在一天前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认为中国股市需要更好的规则,而非一个新的证交所,并提到,让企业更容易上市,同时提高透明度,让投资者感到安全,才是更重要的。

投资不过“大宋国”支持北方经济

那么,中共设立北交所,除了要打造“纳斯达克”之外,背后还有其它的目的吗?我们结合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市场扩容以及中美关系的大背景来看一下。

以前,投资界有个说法叫做“投资不过山海关”,近几年,这个范围又缩小了,又出来了另一个说法,叫做“投资不出‘大宋国’”。什么意思呢?就是目前经济活跃的中小企,民营经济,主要还是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方。

在中国2020年GDP前十名的城市中,北方城市中,只有北京一个,剩下九个城市都是在南方,分别是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和南京

而在中国整体经济活动走弱的趋势下,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还会继续扩大。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科技企业有上交所的创科板来服务,而珠三角的新经济企业有深交所的创业板,但是整个北方地区,并没有一个完备的交易所来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而放眼整个北方,也只有北京有这个资源和能力,可以成立交易所,服务京津冀以至整个中国北方。

尽管证监会称北交所和深交易、上交所会错位发展,但是北交所毕竟是近水楼台,靠近证监会,未来是否能按照计划分工并实施,也有待观察。

资本市场扩容持续北交所推进注册制

说完了经济大环境的因素,我们再来看看,在中共打造的资本市场扩容计划中,北交所所起的作用。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中共资本市场扩容的标志性事件。记得4月初的时候,原中共证监会主席肖钢在一个经济论坛上说,全面推行“注册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并承认,当前“注册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但是,这次在北交所宣布成立之时,“注册制”又再次被提及。按照光大证券日前的预计,北交所的上市条件会更加偏向注册制,成为推进注册制的一块试验田。

这也反映出,中共证监会也是下了决心要搞注册制,而北交所也是中共继续做资本市场扩容的重要一部分。并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北京在多个方面都主动和外部脱钩,但是,在资本市场这方面它却不敢脱钩,相反的还频频示好。

同时,在北交所要设立的信息出来后的第二天,中共央行立即就发布了一个《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其中一句话说,要“维护股市、债市、汇市平稳运行,严密防范外部风险冲击”。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要防范风险呢?所说的“外部风险冲击”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曾经分析过,中共一边在观察美国的货币政策,一边在拼命挤出房地产的泡沫,要在美联储结束量化宽松之前,将水从房地产这个池子放到资本的池子里去,这也是中共做资本市场扩容的原因之一。

所以中共现在推出北交所,也是趁美国经济形势可能出现变化之前,多开一个“赌场”,来吸收从中国楼市挤出来的资金,试图最大程度化解风险,并准备应对外来的金融风险。

三十多年前曾经有个“北交所”

其实,在三十多年前,北交所曾经差一点就成立了。

那是在1989年3月,在上交所、深交所还都没有成立之前,曾经有一批中国证券界的早期人物,在北京组建了一个“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我们简称“联办”。

之后的上交所、证交所以及证监会都是由“联办”筹建的,这个“联办”还设计了中国第一个电脑联网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还组织实施了第一次中国国债发行承销。

那么,这个“联办”是怎么成立的,主要人员又有谁呢?

大概是在1988年的年底,由中创投(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农信(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康华(康华发展总公司)和工商信托(中国工商信托投资公司)这四家公司发起,会同当时从海外回国的王波明、高西庆等人,组成了联办的前身“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根据资料记载,这个设计小组,目的就是进行证券交易所筹备组建工作,为了避免引发争议,筹备班子没有直接取名“北京证券交易所筹备办公室”,而是定名为联办。当时,联办还起草了“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

当时的起草人有:宫着铭、张晓彬、王波明、高西庆、周小川等多人,而王岐山虽然并没有出现在起草人名单中,但他当时是中农信的总经理。

除了大家都了解的王岐山、周小川之外,这些起草人还有什么背景呢?宫着铭,是当时中共央行设计司司长;张晓彬,是当时中创投的总经理;王波明,是中共文革结束后最早的一批留学生,曾在美国纽交所任职,他的哥哥就是前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2015年股灾时也被卷入其中。看这些人的来头确实都不小。

那么,既然这么厉害的“联办”当时在北京成立了,为什么当年不在北京设立证交所呢?

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者陆一,曾在2013年写过一本书《你不知道的中国股市那些事》,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这一批体制内的年轻官员、9家‘中字头’的官办信托投资公司,带领着这一群海外回来的学子,想在北京筹建证券交易所的努力,刚刚开始着手进行,就被旋即接踵而至的政治风波冲得偃旗息鼓。”

这个政治风波,无疑就是指“六四天安门事件”了。在1989年6月之后,这些起草人有的被免职,有的被处罚。

陆一在书中说,这让联办不寒而栗。之后,北京证交所,一直批准无望。不过,到了1992年底,中共证监会成立,联办的多位成员转入了证监会。

只是,兜兜转转三十年,中共现在又宣布设立北京证交所了。今年初的时候,习近平还提到,要做好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预案,而近期,中共网信办还严禁财经自媒体“唱衰”中国金融市场和中国经济。结果话音刚落,一只黑天鹅就飞到了天安门广场,看来不可知的变数又要让北京当局寝食难安了。

责任编辑: 李韵  来源:财商天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909/1644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