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敦煌守护神:错过成为大师的机会,该被中国铭记

临摹壁画的工作异常辛苦。莫高窟的洞一般朝东,每天只有上午才有光,常书鸿他们没有照明设备,只能一手举着油灯,一手执笔画画。照一下,画一笔,十分费力。

临摹窟顶的画难上加难,要昂着头,头、脖子、身体互成90度,不一会就会头晕脑胀,甚至恶心呕吐。

至于吃的,永远都是白面伴醋。饮用水是从30里外引流过来的,水中含有矿物质,一见太阳就起化学反应。常书鸿们只好天亮之前去打水,然后存储在不透光的器皿里。

常书鸿的学生董希文最早跟随他来莫高窟摹画,后来他的妻子怀孕临产,两头毛驴、一副担架在风沙天里走了整整三十公里才送到县城,差点没挺住。

常书鸿的第二个女儿没出生多久,也因为急病夭折。

还有一次,担任测量图任务的陈延儒得了急症,高烧不退。研究所里没有像样的医疗设备,陈延儒昏迷之际抓住常书鸿的手,赶紧交代后事:

所长,我活不长了。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埋在沙土里。

陈延儒没有死,最终病愈。然后他就辞职不干了,离开了敦煌

最后,连和常书鸿生活了20多年的原配妻子陈秀芝,也实在受不了敦煌的苦,偷偷逃走了。逃到兰州,立即登报声明,跟他脱离夫妻关系。

常书鸿得知消息后立刻骑马去追,结果身心俱疲晕倒在半路上,要不是刚好路过的一位地质学家相救,他早就葬身于戈壁滩上了。

钱花光了,老婆跑了,安定的生活没了,命差点也丢了。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说的大概就是常书鸿这种人。

03

在个人幸福与传承文明之间,常书鸿选择了后者。

保护敦煌莫高窟这样举世罕见的文化遗产,靠王道士不行,靠外国人不行,靠国民党也不行。

只有靠常书鸿这样,既充分懂得它的价值,又愿意舍身保护它的大艺术家。

印度曾经也有一个和莫高窟相似的地方,叫阿旃陀石窟。

这个石窟比莫高窟的历史还要悠久,大约公元前二世纪就开凿了,有的壁画高达20米,比莫高窟的还雄伟壮观。

阿旃陀石窟外貌

英国统治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以保护文物为由,给阿旃陀石窟壁画涂上了一层叫凡纳西的漆。

1942年,当时的国民党教育司司长访问印度归来,直接命令常书鸿,也要给敦煌壁画涂上凡纳西。

司长傻,常书鸿可不傻。作为画家他明白,这种漆涂完之后就会变色。他以技术不成熟、不能轻易使用为理由拒绝了,司长一脸不可置信地反问:

你居然连英国人的技术也怀疑吗?

几年之后,英国人和司长就被打脸了。阿旃陀的壁画在涂了漆之后,果然逐年变色,至今很大一部分变成了深褐色,不复往日的光彩。

常书鸿后来访问印度,印度考古局局长提及此事,依旧非常痛心:

我们印度过去受人摆布,样样都听外国人的话,连自己的国宝都保存不好!

中国幸亏有个常书鸿,拦住了这帮无知的官僚。

否则,莫高窟也难逃厄运,今天的我们将看不到那些精彩绝伦的壁画。

在常书鸿以前,敦煌学的研究主要在国外。很长时间里国际学界都这么一种论调:

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在日本。

是常书鸿白手起家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以及后来历代学者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填补了中国在敦煌学领域的空白。

从40年代第一次来到敦煌到80年代初退休,不断有人劝常书鸿回城任职,比如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兰州艺术学院院长等,但他都婉拒了,一直留在敦煌。

常书鸿的后半生,致力于把敦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他出访了许多国家,办了很多展览。

其中,1958年在日本展出尤其引起轰动。一个多月的展览时间,一共有10万多日本人购票参观,展览会的目录册子被一扫而空,不得不紧急加印的两次。

日本各界的名人,很多也参观了这次展览。

日本裕仁天皇的弟弟三笠宫亲王,在参观完展览后说:

敦煌艺术是日本艺术的原型。

美术评论权威柳亮则表示:

敦煌艺术是虎虎有生气的东方人类文明的曙光,是20世纪现代绘画的祖先。

日本考古学家驹井和爱说:

战后日本青年一味崇拜希腊罗马……认为东方没什么古文化可研究,在参观了敦煌艺术展览后,他们都惊叹敦煌艺术的高超,和过去崇拜西方文明的盲目性。

看了之后才认识到,古代中国和古代日本是同文同艺的。

1959年日本观众参观展览

同源的文化,成为和平的纽带。

常书鸿一生守护敦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在守护历史,也是在播种未来。

他晚年回顾一生时说道:

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

不过,如果真的再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

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做完的工作。

1991年,常书鸿与女儿常沙娜

如果不是为了敦煌而毅然回国,常书鸿或许会成为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

如果像张大千那样只在敦煌短暂停留,常书鸿或许会画出更多流传后世的杰作。

但他牺牲了成为大师的机会,选择在西北大漠中,用一生守护敦煌,为文明延续火种。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该忘记他。

04

1979年之后,敦煌莫高窟对游客开放。

虽然深处大漠深处,但阻挡不了人们参观的热情,在旅游旺季,莫高窟一天的接待量可以达到7000人次。

这个数字比不上许多热门景点,却足以对脆弱的洞窟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80年代初,当时还是副所长的樊锦诗用1908年伯希和拍摄的照片与实物做了一次对比,惊讶地发现,同一个洞窟里的彩塑、壁画等文物,退化模糊严重,已经大不如七八十年前。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永久保存下洞窟的样貌呢?

几年之后,樊锦诗去北京出差。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有人在用电脑展示图片,像变戏法似的。

她忍不住请教对方:

你关机之后,刚才显示的图片不就没了吗?

那人回答:

不会!因为转化成了数字图像,它就可以永远保存下去了!

这是樊锦诗第一次知道计算机技术,“永远可以保存的数字图像”这几个字,在她心中扎下了根。

樊锦诗

回到敦煌后,她立刻着手敦煌数字化的工作。

此后许多年,敦煌研究院与许多公益基金会和大学合作,逐渐搭建起一支80多人的年轻化、高水平的数字化专业团队。

截至2018年,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采集精度为300DPI的洞窟近200个,110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

2006年,敦煌研究院数字展示中心成立。游客先在这个中心观赏数字化呈现的高清洞窟景观,然后再实地参观少量洞窟。

这样做,既提升了游客体验,也在开放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护莫高窟文化遗产。

数字敦煌的理念,也与同样重视文化传承的腾讯不谋而合。

2017年,敦煌研究院和腾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出了更多数字形态的敦煌文化模式,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更广泛地传播敦煌文化。

其中共同开发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便是一个让所有人随时云游敦煌的数字窗口。

2021年新年到来之际,腾讯再次联合敦煌研究院,在“云游敦煌”上隆重推出“点亮莫高窟”活动。

只要打开“云游敦煌”小程序,通过“点亮莫高窟”入口,就会看到,星空下的莫高窟,全景呈现在你眼前。

点击九色鹿,你就能点亮一个跟自己有缘的洞窟,并获得精美新年福卡。

福卡融合了包括乐舞飞天、翼马联珠、长河落日等30多个莫高窟经典彩塑与壁画元素,让你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敦煌艺术的魅力。

点亮莫高窟,是敦煌人过年时的特殊习俗。根据敦煌文书记载,在腊月,当地民众会在莫高窟举办盛大的点亮仪式,总灯数有700多盏,形成夜幕下“一川星悬”的壮观场面。

通过“云游敦煌”的数字复刻,你也可以像敦煌人那样,领略如此壮观的景色,传承这历经千年的民俗。

与莫高窟地标九层楼遥遥相望的地方,有一片敦煌研究院的公墓区。许多为敦煌奉献一生的人都长眠于此。

其中最大的墓碑,就是常书鸿的,上面书写了“敦煌守护神”五个大字。

看到被千万网友点亮的莫高窟,常书鸿应该会感到很欣慰。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8字路口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919/1648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