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不同年龄段的取舍(顿悟)

20岁,不比,做好自己40岁,不争,管住脾气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世间纷繁,充满诱惑,世人常常为了得到而不择手段。殊不知,想要的越多,越会为生活所累。

而真正的智者,懂得取舍,知道不同时段有不同使命,不同的路程有不同的追求。

无论身处什么年龄,有所取舍,收放自如,方能不留遗憾,过好此生。

20岁,是身上压力最小的时候,又是最容易心浮气躁的时候。

这个年龄容易陷入盲目攀比的陷阱中。

比家庭条件谁更优越,比吃穿用度谁更豪华,比赢了自己乐在其中,比输了痛苦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

花有百样红,人各有不同。不盲目攀比,做好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活法。

青春只有一次,不可重来,盲目攀比、羡慕别人,只会白白浪费时间。

脚踏实地、勤勉努力,才是20岁该有的模样。

坚持到底,就会有收获;勤学苦练,就会有成就。

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用自己的双手,再苦再难只要坚持下去,生活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30岁,顾家,家庭和睦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夫妻二人如同阴阳,统一于事物的两个方面,彼此和谐相对,家庭才能和睦。

30岁,褪去稚气,为人父为人母,拥有了自己的家庭,肩上扛起了重担。

从此,要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找到平衡,为了家庭和睦贡献一份力量。

丈夫不该再计较妻子的容貌,结婚后才明白:贤惠比美貌更重要。

妻子不该再计较丈夫的忙碌,开始过日子后才明白:努力赚钱比庸庸碌碌更重要。

彼此理解,家庭幸福,人生才能顺风顺水。

同时,多抽点时间陪伴家人,父母在一天天老去,孩子在悄悄长大,岁月从不饶人,总有一天他们会离你而去。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讲:中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活一世,争是愚者的行为,不争才是智者的高明。

40岁,不要与不同层次的人争辩,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发脾气上。

争辩与愤怒都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人觉得不成熟,不靠谱,更会让矛盾加剧、灾祸降临。

当你经历一些事,看透一些人,就会明白事事争夺、斤斤计较,雷霆大怒、肆意发火,只会让生活更加糟糕。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以水为师,管住自己的脾气,心平气和的与人相处,宽容大度的对待事情,才是40岁人生最好的处世方式。

当你开始沉淀自己,不再浪费时间争论,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50岁,不贪,知足常乐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做人知足常乐,才不会自取其辱;做事适可而止,才不会招惹祸患。

可人生太苦的原因,大都来自欲望太多,而现实残酷。

50岁,跌跌撞撞,人生过半,体力与精力大不如前,很多事难免力不从心。

要懂得给自己做减法:不恋贪欲,知足常乐。

切勿用有限的生命去贪恋无限的欲望。

人生本就是一边得到一边失去的过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与其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倒不如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有身体康健的父母、有体贴入微的爱人、有听话懂事的孩子,有温暖幸福的小家,此生足矣。

60岁,看淡,一切随缘

《庄子·知北游》中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时光匆匆,转瞬即逝,60岁,已到花甲之年,该拥有的已然拥有,得不到的也不必苛求。

60岁后,最好的活法便是一切随缘。

别再与老伴争吵置气,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只有老伴最懂你、最爱你,是陪伴你一生的人。

别再为儿女操劳,更不必过多干涉,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已经长大,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

别再为日常琐事烦扰,静下心来,照顾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就是如此:越是计较,越会失去:万事随缘,生活无忧。

人过60,学会顺其自然,凡事看淡,才能把握当下,才不会辜负已经拥有的美好生活。

70岁,不愁,笑对人生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讲:“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人生七十古来稀,看尽人间百态事,更懂得狂风暴雨终过去,晴天暖阳定来到。

70岁,不要忧愁,在安享晚年的生活里,喝茶、赏花,多陪老伴说说话。

一起锻炼身体、研究美食,活在自己的幸福里,开心而美好。

不让自己繁忙,不必过多操劳,怎么轻松怎么过,怎么开心怎么活。

要懂得保持乐观的心态,善待自己,笑对人生。

不必在意外界的侵扰,更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

想笑时,就大声笑;想哭时,就放声哭。

哭过笑过,随心而活,是70岁最好的生活状态。

俗话说:“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

人生看似漫长,不经意间,便要走到尽头。

烦恼、遗憾、感叹,都不及岁月的流逝。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取舍,得与失、苦与乐,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段旅程,才算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岁月。

在取舍中,为自己的人生交纳一份满意的答卷,也算是人生最大的福报。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知一哲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106/1668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