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潘嘎之交”后,沉寂许久的互联网又造出一个新成语“范曾悼妻”。主人公还是一位艺术家,比潘长江老师的腕儿都大。
前几天,中国顶级书画大师范曾的妻子楠莉去世。
范曾有多顶级呢,他曾两度成为中国“最贵在世国宝艺术家”。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这本来是世间最悲伤的事,没想到却因为一篇讣告引来了群嘲。
一
在这篇299字的讣告里,范曾先是用两句话叙述了妻子去世的时间和年龄。随后就浓墨重彩,感激妻子40年来对自己的支持。怎么支持的呢?
“不求名利,克己奉公,热心慈善事业,凡我所奉献的书、画作品,她皆欣然取出,其中有她陪同我画了200张画捐献给南开大学建东方艺术大楼。”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极好的行为,但总感觉哪个地方不对。五个字来说,就是有人在抢戏,接下来他又讲道:
“捐献作品还包括钤有她收藏印的精心之作,略无吝啬,据荣宝斋价达60亿,而于公益捐献款项,亦皆楠莉从积蓄中取出,因为我是全国纳税模范,所以她所有捐款皆是税后收入。”
60亿、全国纳税模范,这些重磅的数据和头衔,足以闪瞎群众的双眼。这么几段文字下来,都占据讣告一半内容了,谁还能分清主角和配角。
有网友看后叹为观止:“看不出丝毫真情,借盛赞楠莉的慈善公益之举,字里行间都是在抬举自己。好容易从金钱说回对逝者的怀念,全是套话。”
一时之间,“范曾悼妻”成为了网络新成语。谁能够想到,在悼亡这种严肃的场合,还能够不动声色地抢戏。
范曾与妻子楠莉
仅凭一篇讣告,范曾大师就受到了排山倒海的嘲笑,是不是被冤枉了呢?难道他在写文的时候真是毫无感情?
我们无法猜测他人的心理,但可以从过往的经历中拼凑出答案。
范曾大师是一位绝世的天才,但对待恩师、对待朋友、对待感情,都有些一言难尽。
比如逝者楠莉,就很好地反映了后两个问题。她是范曾的第三任妻子,而她的前夫与范曾是好友。
1938年,范曾出生于江苏南通的文学世家。不幸赶上了战乱,幸运的是他的智商满点。
年仅4岁,他就参加了南通儿童智力比赛,不仅能诵《木兰辞》《岳阳楼记》,还创作了一首短诗,惊艳四座,被评为特等奖第一名。
上学之后,他更是品学兼优,获得了诸多嘉奖,在绘画领域尤为卓绝。13岁就加入南通市美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南通三小画家”之一。
1957年,19岁的范曾从南开大学转入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半年后又转入中国画系,开设了书画专栏。
《教父》中说得好:“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同样的,天才和普通人的命运也截然不同。他就像修真小说中的男主,各种开挂,所向披靡。许多书本上的大师,都是抢着教导他的老师。
在美院中国画系,他遇到了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等顶级画家,这三位大师带给了他最深的影响。少华风华,志向高远,采众家之所长的他,赢得了李苦禅、李可染的倾心赞赏。
临近毕业时,他画了一幅《文姬归汉》,郭沫若很是欣赏,题了首长诗。
毕业后他又跟随另一位文坛大佬沈从文当助手,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画插图。两人结下了很深的交情,沈从文还努力帮他调动工作。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在经过多年的锤炼后,他的画技日趋精湛。
1971年,33岁的他随手画了幅《韩非子像》,风韵俱佳,完美契合了人们心中韩非的形象,被公认为经典。
从此之后,韩非子的形象被定型,印在了中国学生的脑子里。范曾的路也越走越宽,成长为画坛的一代昆仑。
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范曾的厉害之处正在于此,他跳出了前辈的身影,引领了全新的风格。
他认为画作应该回归古典与自然,于是高举“新古典主义”大旗,创造了“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