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会观察 > 正文

国足为何永远不行:它是选择之后的那个“代价”

春节期间最热闹的话题是什么?

显然,是足球。

中国男足一比三惨败于越南,范志毅老师一语成谶,退钱哥的咏叹调再一次响彻大江南北,一个大耳刮子抽在国足脸上。

紧跟着,这几天,中国女足战胜日本,绝杀韩国,夺得亚洲杯。好家伙,反手又给了国足一个大耳刮子。

这波,这波是哪吒闹海,一浪接着一浪。

但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国足输球是很正常的。

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来源于中国体育战略发展方向的选择。国足,只是这个选择的代价。

一什么是体育

我们需要弄清楚的第一个概念就是:

体育是什么?

在我看来,"体育"这个词,一共有三种内涵。

第一种"体育",指的是作为"娱乐休闲"的体育,我愿称之为"休闲主义"。

高中生在课间打球、大爷大妈在公园练太极拳、下班之后去健身房锻炼……这些都是体育活动,但这些活动的本质其实都是"娱乐"。

大多数人在进行这些体育活动的时候,并不存在强烈的胜负欲望,可能只是为了开心,为了打发时间,为了让自己健康一些。

"休闲主义"的体育,一不为财,二不为名,只为自己开心,真真正正地做到了"重在参与"。

但是,"休闲主义"体育的蓬勃发展是成为体育强国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二种体育,指的是作为"产业"的体育,我愿称之为"市场主义"。

世界杯、欧冠、NBA、职业棒球联盟、LPL…..这些超级大赛的本质其实是"生意"。

"市场主义"体育的参与者——球员、教练、俱乐部老板,甚至那些赌狗们——他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钱。

第三种体育,指的是目的在于"夺金牌"的体育,我愿称之为"金牌主义"。奥运健儿们,绝大多数都是"金牌主义"的选手。

从体育精神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最最纯粹的运动员——夺得金牌并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报酬,为了夺金,他们甚至要花费大量金钱、还要承担损伤身体的风险,但这一切都值得,因为"夺得金牌"是他们每一个人必须怀有的梦想。不为别的,因为他们要的就是"更高、更快、更强"。

一旦接受这样的设定,事情就很清楚了:

中国强势的项目,例如乒乓球、跳水、体操、举重、射击……绝大多数都是"金牌主义"项目。中国弱势的项目,例如足球和篮球……都是"市场主义"项目。

事实上,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选择发展"金牌主义"和"市场主义"其实都无可厚非。但做了选择,你就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中国无比耀眼的奥运战绩说明了一切:中国体育选择的是"金牌主义"——国足,就是那个代价。

而英国、德国、法国、巴西、阿根廷……这些在"世界杯"上呼风唤雨的国家,显然选择的是"市场主义"。而他们的代价就是:奥运会的表现并没有世界杯的表现那么华丽。

比较特殊的存在是美国,美国是唯一一个"金牌主义"和"市场主义"两开花的国家。美国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很强,而本土的 NBA、棒球联盟、"超级碗"则是典型的"市场主义"项目。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这三大比赛,主要瞄准的依旧是北美市场,严格意义上和"世界杯"这种级别的"市场主义"还差很远。所以我个人认为美国体育属于"美国特色的金牌主义"。

中国和外国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异,根源其实在于"休闲主义"体育的发展程度高低不同。相比起国外,我们参与体育的程度,的确还不够。

那为什么我们不去参与体育运动呢?是因为中国人费拉不堪、不喜欢运动吗?

不,中国人的武德其实极度充沛,女足姑娘们的技战术水准绝对堪称世界一流。

而之所以总体的体育参与度不高,问题出在了成本上——在中国,成为"运动员"是一件非常高成本的事情。

二成为运动员需要什么成本

我们第二个需要搞清楚的概念就是:运动员。

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说法是:

中国足球之所以不如外国是因为"足球人口"太少,举的是德国的例子——德国有8000万人口,而其中有600万是登记在册的注册球员,平均每十三个德国人里就有一个注册球员,而中国注册球员才几万人,所以中国足球不行。

这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真的,但是逻辑错了。

因为如果这个逻辑是对的,那么中国乒乓球也一定很弱。

他们没告诉你的是:德国有50万注册乒乓球运动员,而中国注册乒乓球运动员撑死只有2000人左右。

可现实却是:波尔和奥恰洛夫虽然很强,但遇到中国队,也就是能多坚持几个回合罢了。

所以,"德国有600万注册球员"这个条件,只能推导出一个结论:

在德国,在欧洲,足球很受欢迎,踢球的门槛很低,成为注册足球运动员很容易。

低到什么程度?

低到范戴克、里贝里、齐达内、C罗这些家境普通甚至贫寒的孩子都可以参加足球训练。

范戴克,爸妈离婚,家庭不幸,成名之前都在餐馆洗盘子谋生,里贝里、齐达内从小就生活在贫民窟里,甚至经常被人欺负,C罗的爸爸只是当地球场看管球衣的勤杂工,没有丝毫权势。

齐达内小时候

他们每一个人的家庭都很平凡,但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极小的年纪便参与了足球训练。

这绝对不是因为欧洲球探更敬业,每天啥事儿不干就到处跑,能深入每一条小巷,看到每一个踢足球的小孩。而是因为欧洲足球的入门门槛足够低,能吸收更多新鲜血液。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一些南美和非洲国家——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喀麦隆,这些国家明明经济上非常惨淡,老百姓生活并不富裕,但却都能拥有超强的足球实力。

我们总说国足连叙利亚、越南都赢不了,但在我看来,这不是大国和小国之间的比较,这是高成本体系和低成本体系的比较。

而在足球上,高成本体系,其实干不过低成本体系。

在中国当运动员的成本有多高呢?就算是乒乓球这种从老头到小孩都能来几下的项目,全中国也只有区区2000左右注册运动员,其中100多人还都是国家队的编制。

这肯定不能说"中国人不爱打乒乓球",唯一合理的解释是:

在中国,想当乒乓球注册球员的门槛实在是太高了——你需要在很小的年纪就到体校去,从此告别普通孩子的学校生活,日复一日进行高强度训练,你需要不断向上爬,从地方队到省队,从省队到国家队——因为在"金牌主义"之下,运动员必须精英化。

这很励志,这很强大。但又有多少孩子的父母敢这样赌孩子的未来呢?

三"金牌主义"能不能拯救国足?

显然不能。

"金牌主义"的"战场"是奥运会和各种锦标赛,其战略目标是在数十个不同的项目中尽可能多地获得金牌。

可是,不同体育项目的流行程度是天差地别的——足球、篮球、标枪、长跑、跳水、举重、摔跤——人们对这些项目的关注程度不是一个级别的。

而在奥运会项目里,绝大多数都是这些关注度极低的冷门项目。

简单来说,全球体育比赛的营收,有四成都是足球贡献的。李娜、莎拉波娃,很出名吧?但实际上,网球的营收只有足球的十分之一!

连网球都这样,跳水、滑冰、举重......这些项目的市场就更小了。

关注度低,意味着市场小。

市场小,意味着没有资本赞助。

没有赞助,意味着运动员只能自费练习。

然后,在奥运赛场上,那些白天赚钱养家、晚上抽空训练的外国运动员,遇到了全天候脱产训练、有专业顾问团队支撑的中国队。

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金牌主义"的另一面就是所谓的"举国体制",用国家的力量来培养体育精英。

这里我一定要表明的是:选择"金牌主义"和"市场主义"都是无可厚非的,从全人类的视角出发,"金牌主义"下的中国运动员的确贯彻了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是非常非常伟大的。

但很不幸的是,足球是个100%"市场主义"的项目——"市场主义"体育需要巨星,而发掘巨星则需要庞大的球员群体,凭现在中国的球员规模,很难发掘出梅西、C罗这种不世出的奇才。而如果想扩大球员规模,就需要降低入门门槛。

所以,我们不要去看欧冠那帮人转会费和身价有多高,那是他们成名之后的价格。在他们成名之前,很多人都不过只是路人甲乙丙丁——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别人就能找到这种精英?

四中国人能不能玩好"市场主义"

中国人能不能玩好"市场主义"?

能,而且玩的非常成功,

只不过不是足球。

在中国,最能代表"市场主义"的项目是电子竞技。电子竞技,也是中国人开发本土"商业体育巨星"的典范。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长时间以来,游戏在中国社会主流舆论里都是一个"人厌狗嫌"的存在。多年之前,甚至还有报纸说"玩游戏的男孩子长大后都是小偷,玩游戏的女孩子长大后都是小姐。"

因为这种"政治正确",电子竞技在中国没办法走主流的"金牌主义"路线,只能走"市场主义"路线。

所以,阴差阳错,电竞成了中国最成功的"市场主义"项目。

尤其是 DOTA和 LOL这两个游戏,发展得极度旺盛,业内有句话叫"CN DOTA,BEST DOTA(中国刀塔,最强刀塔)",足以证明中国电竞的世界地位。

之前我们也说了,"市场主义"的核心是"流行程度"——中国 DOTA和 LOL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这两个游戏在国内实在是太流行了,流量实在是太大了。

有流量,就有产业化的机会。

其实,"市场主义"体育最恐怖的不是它的赚钱能力,而是它为了赚钱而开发的选拔机制,以及这套机制带来的超低成本。

2018年,IG代表中国获得了那一年的 LOL全球总决赛冠军,他们的 ADC——喻文波 Jackeylove(JKL)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市场主义"机器发现的游戏天才。

喻文波的履历非常简单——2000年出生,14岁开始玩游戏,因为战绩太突出了,所以被选到了高端局。然后又被战队相中,走上了职业道路,然后代表中国出征夺冠。

他的经历体现了"市场主义"筛选机器的特点:组织者(游戏公司、战队)能获得每一个玩家的数据,只要总量足够大,就一定能找到好苗子。

在网络技术上,这个没有什么难度。

只要你游戏打得好,KDA数据长期好看,就一定会被系统识别,但是系统不会就此认定你就是未来的职业选手,所以只会让你打高端局。

如果你在高端局都一路顺风,人们才会认为你有成为职业选手的资格,才有可能参加青训营或者被战队看中。

和欧洲那些球星一样,中国很多顶级电竞选手也都是出身于普通人家——这也侧面说明,在中国,玩游戏的成本是非常低的。

如果按照欧洲的定义,在座每一个打到过钻石段位以上的玩家可能都算是"注册电竞运动员"。

假设有一个平行世界,那个世界里中国年轻人不喜欢 LOL,喜欢踢足球,小学生初中生放学就去踢两把,并且每场球赛的数据都在网上有记录——那么很显然,我们也能仿照电竞的路子发现潜伏在我们身边的足球苗子。

其实都不用平行世界,欧洲、日本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小学联赛、中学联赛、业余赛、职业赛…这套现成的比赛体系就足够识别出"足球苗子"了。

日本高中足球联赛可见规格之高

更重要的是,这套机制也能及时劝退那些不足以成为职业球员的年轻人——在高中联赛上发现自己不是那块料,总比二十几岁在足球俱乐部里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要好。

根本来说,小学联赛,中学联赛、业余赛充当的是一种廉价的选拔机制,小孩子每周训练一两个小时就足够应付这些比赛了,并不需要什么额外的投入。

我们自己其实也有这套体系——高中时期的"七校联考""四月调考""五市联考"就是这样的一套人才识别系统——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的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在这些联考里的表现也不会差。进入考上985等于进了甲级俱乐部,考上211等于进入乙级俱乐部,模拟考试就等于是之前的业余联赛。

这套机制的底层逻辑是相同的:通过长期的数据记录,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大小——用挑选学霸做题家的方法来培养球员。

五国足怎么办

看到这,你们可能会说:这么现成的模式我们怎么就不知道搬过来呢?

还是那个原因:踢球的成本太高了。

不谈命运选择的成本,其实就算是普通人选择用什么方式消磨时间,通常也不会选择足球。

为了了解"踢球的成本"为什么那么高,我专门询问了一位经常踢球的朋友:在国内踢球,钱的成本很低,球衣球鞋属于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而且丰俭由人。5V5足球赛的球场,踢两个小时只要400元,平均到每个人也就是40元/场,比看一场电影还便宜。

踢球成本高昂,主要在于组织成本。而组织成本之所以那么高,一方面取决于场地,一方面取决于运气。

中国的球场数量,论人均还是太少了。相关部门当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国内很多城市现在也都在积极修建免费的全民球场。

但问题是,球场是需要管理和维护的——建设之后,相应的配套管理没跟上,让这些球场陷入了放养状态,最后草皮也烂了,围栏也破了,根本没办法踢球。

而另外一些维护良好的球场,因为修在居民小区里、由小区物业负责维护,渐渐也就成了仅供本小区居民使用的"专供球场"。

运气,是另外一个问题。

对球友来说"组局"是一件需要一些运气的事情——足球不是游戏,需要面对面匹配,5V5足球要凑齐10个人,11V11的足球算上裁判和替补,可能需要凑齐30人——北上广深之类的大城市还好,人口密集,总能找到队伍。

可是,北上广深加起来又有多少人呢?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生活在一个个分散的县城里,而一个县城里,能经常出来踢球的人往往不会超过100人。

就这,还没涉及你的身体素质和球技。

要么根本找不到场地,要么找到场地但踢不了,有场地能踢球,有可能还凑不齐人——种种因素,导致足球在中国成了一个比较"高成本"的运动,进而也就导致国内的足球氛围冷清,进一步推高了成本——最终进入恶性循环。

我们能怎么办呢?除了高价请外援又能如何呢?国内会踢球的就那么几个,你不找他们找谁?谁让我们的小孩不喜欢踢球呢?

所以中国电竞能扬威世界,国足只能输完日本输越南。

在我看来,振兴国足的根本,就是要降低踢球的成本,继续埋头修球场,继续扩大"注册用户"的数量,做大数据采集的规模。

最重要的是,我们或许需要在职业联赛之外,搭建一个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的比赛体系。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足球必须在中国流行起来。

如果我们用尽了手段,也还是不能让足球成为中国主流的体育休闲方式,那么接下来又该如何呢?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旁边的小孩们正拿着他们爹妈的手机玩王者。

此情此景,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蓝钻故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221/171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