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晚上,一则关于“电话祭祖“的新闻在网上流传。
广西都安县委宣传部在一篇微信文章中倡议清明节非必要不返乡,称:“缅怀先人,重于心不拘于形,可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追思。”
对此,网友纷纷表示缅怀先人怎么通过视频和电话,对于一个官方公众号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表示不理解。
我突然由此想到了春节前的一个网络流行词:恶意返乡。
今年1月,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我在检查疫情防控工作时,听说李楼乡大宋行政村有6个人现在在高风险地区,要回来,说的话很难听,说‘枪毙也要回来’。我听说这个事,在前几天的会上说,凡是不遵守省市县疫情防控规定,不听劝阻,恶意返乡的,只要返回先隔离再拘留。说这个话的目的,是保证群众安全。”
“恶意返乡“由此红遍大江南北。
对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春节返乡实属人之常情,何来“恶意”?
而今,又一个新词,姑且称之为“电话祭祖“,又隐隐然有流行的潜质了。
二
可能是发现该文引发了争议,3月17日,当地工作人员回应称,这是新同事工作的失误,发现问题后已经删除了文章。
在我看来,当地之所以删除该文,也许是觉得文法有问题,表述有歧义——网友的解读是,怎么能够通过视频、电话和先人对话呢?所以有人留言说,得先烧个手机下去。
而当地官方的意思,我猜测是,你们不必回乡,可以通过视频与电话的方式,与老家亲友一块儿缅怀先人。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被冤枉了。
可问题是,清明祭祖这事,是可以通过视频与电话代替的吗?
似乎,没有比它更强调仪式感与在场感的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同学聚会的日子从春节改到了清明。因为,对很多在外打拼的人来说,春节未必非要回老家,但与此同时,清明则呈现出了越来越大的感召力量,一些人平时不管有多忙,清明一定会回乡,怀抱一种庄重的心情,回到生养自己的祖居之地,回到一块又一块先人的墓碑面前。
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后工业化时代,当春节以及其他许多传统节日正在逐渐祛魅的时候,清明却在人们内心不断扩大版图。
也许,对已逐渐远离乡土的现代人而言,需要借助清明来对日益机械化、程序化的内心形成某种对冲与调和。
而这一切,如何通过不在场的视频与电话来完成?
三
疫情防控当然是头顶大事,但是,一个人只要符合国家的相关防控政策——事实上,在当前严厉的防控措施之下,一个人如果没有绿码加持,不具备相关条件,甚至可能连家门都出不了,遑论出远门——像清明扫墓这样的事情,不宜一刀切地加以阻挠。
人民日报针对“恶意返乡”一事发表评论称;
依法科学精准防控,每一种返乡的热望都须体恤,每一位漂泊的游子都值得被善待。
《半月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
层层加码也反映出一些干部不想作为、不愿担当的懒政思想。通过层层加码,将返乡群众“踢”出自己职责范围,或者控制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让自己少承担风险和责任,这是懒政,也是治理能力不足。
这,也同样适用于“电话祭祖“。
当地没挑明的话是,视频或电话祭祖可以,回来,就是恶意祭祖了。
据财联社报道,最近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有这么一段话: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段话说得太好了。
请再逐字逐句念一遍: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听明白了吗?
层层加码的防控,不只是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影响,已经给无数普通人的生活造成了伤害,对社会人心造成了不必要的磨损。
清明已近,希望各地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对于回乡祭祖这事,不要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式地加以阻挠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个人而言,“祀”不也是一件应当被尊重的大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