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曈小曈:修昔底德陷阱真的成立吗? 详解修昔底德陷阱

作者:
看来,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复杂词汇。无论落后还是强大,和挨打并无必然关系。西语有谚:凡动刀者,必死于刀下。可以肯定的是,蛮横无礼的,早晚会挨打。

本文通过剖析一些专家的常用词汇--“修昔底德陷阱”,让大家理解语言的复杂性。见微知著,从一个小小的洋气的词语,可以看到背后的奥妙。

修昔底德陷阱

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这一说法来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巨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评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即在现实中,两个大国的战略判断与感情好恶的致命结合,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导致健康的竞争变成你死我活的敌对,甚至更糟。那么,

修昔底德陷阱真的成立吗?

其实不需要这么文绉绉,可以用很通俗的句子表达。猴山上有一群猴子,猴子里面会有一个猴王,通常是最壮实最有力的那个,等待年轻的猴子慢慢成长,年轻猴子里面的强者,就会试图不断挑战猴王的权威,双方撕咬血战,虽然老猴王经历多次胜利,但最终的结果肯定是新的年轻的强者成为猴王。

所以,换一个主语。一个新崛起的猴子必然要挑战现任猴王,而现任猴王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使得猴群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新猴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老猴王的恐惧。

这确实是动物世界的状态。但是,人是猴子吗?人类有自己的思维与意识,不能止步于动物。

雅典和斯巴达冲突的原因

为什么雅典势力的增长会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在面对共同的波斯敌人时,雅典和斯巴达曾经是共同战斗的盟友。

其实修昔底德已经在文章中给出了答案,雅典将领伯里克利说:“靠暴力维持而非靠意识形态(良好的观念)维持的雅典帝国不能长久。”一句话,是愈发贪婪而好战的雅典帝国,引起了斯巴达的恐惧。

经过二十多年漫长的战争,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被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打败了。无论输赢,双方都大伤元气。

即使当时雅典能够打败斯巴达,因为其巨大的内在压力和损耗,雅典自身也会很快分崩离析,就像同时代远东的秦帝国。

修昔底德陷阱,只是说明了野蛮而贪婪的崛起必然会引发强者之争,但并非论证所有的崛起都会引发你死我活的冲突。从博弈角度,人类之间有零和博弈,也有双赢博弈。那么,世界上是否存在各方多赢、和平崛起的可能?

比较一下欧洲国家不同的崛起方式

西班牙和英美的不同崛起

人们常常称大英帝国为“日不落”帝国,其实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是西班牙。

西班牙崛起于15世纪大航海时代,因其国内是深度的皇权专制,所以西班牙人在海外复制了国内的政经模式,对殖民地进行了国企垄断下的掠夺式开采。

表面上看来,西班牙获得了天量财富,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起一百多年间,西班牙从南美、墨西哥等地掠夺了超过40万两黄金和3.5亿两白银,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但是,西班牙在殖民地抢夺的财富大多进了皇家/权贵口袋,民众未能受益,在1588年无敌舰队败于英国舰队后,西班牙就一路下行。

西班牙是资源掠夺型,大英帝国的风格与西班牙明显不同,英国人是商业贸易型。不信去看下英国人与外界签的各种(通商)条约,主要内容都是保证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这样的发展模式,明显比西班牙人高明。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原来的霸主西班牙就衰弱了,迄今为止一直是欧洲的二流三流国家。

而美国的崛起,和以往所有的争霸战有着本质差异:“殖民地人民是在英国法律的框架内提出权利要求。独立战争的本质,是一群跑到北美的英国人在用英国法律维权,是英国式改良而不是法国式革命。”毫不夸张地说,美国脱胎于英国,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美国的外交政策和英国类似,奉行光荣孤立和政治均衡政策。二战的例子最为典型,美国一直拒绝参与欧洲和亚洲的战争,在日本人德国人放大招之前,美国都是重要的物资供应方,直到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一周后,希特勒在柏林对美国宣战。正是日本、德国主动作死,二战的形势得以迅速逆转。

值得指出的是,在美国超越英国坐上世界头把交椅后,英国并没有没落。迄今为止,英国一直位于世界最发达国家之列,更是与美国长期保持特殊盟友关系。

从十六世纪西班牙人的掠夺式崛起,到十八世纪英国人和二十世纪美国人的商业式崛起,有着根本的差异。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曾说:“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丘吉尔说:“宁可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后来居上的美国,更是主张门户开放政策,其维护海权的目标,是减少市场流通的障碍,这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看下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崛起方式

德国的崛起与毁灭

大陆国家的地缘政治相当复杂,而其金字塔式的社会架构,更需要当政者的谨慎小心和深谋远虑。

大家知道,德国是在近代由普鲁士实现统一和并在欧洲崛起,宰相俾斯麦功劳卓著,但人们却只记住了“铁血”二字。事实上,俾斯麦最伟大的,并不是他的军事成就,而是他深刻的政治能力和远见。

对内,俾斯麦压制人们的战争热情,并不强求快速武力统一德意志;对外,俾斯麦更是审时度势慎用武力,不该战坚决不战。更加难得的是,在那个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群雄争霸年代,俾斯麦在打败奥地利后依然让奥地利保持实力,并努力和英国、俄国保持良好关系。正是在俾斯麦的引领下,德意志帝国实现了低成本的统一和崛起。

悲剧的是,当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去逝,德意志在热血青年威廉二杆子的带领下,迅速走向俾斯麦生前一直努力限制的军国主义道路。十几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走到了英国、法国和俄国等所有强国的对立面。吃了一次败仗还不够狠,在二十年后,骄傲的德国人还是惨败。

顺利说一下,胜利国也有深重的教训。法国是一战的胜方,号称老虎总理的克里蒙梭企图彻底摧毁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中狮子大开口,让德国人陷入无法承受的经济困境,很快,后面更惨烈的二战就来了。虽然说二战是希特勒发动,但能说和克里蒙梭的短视毫无关系吗?

作为战胜方,克里蒙梭试图给德国人挖了一个深坑,却最后把法国也一起拉进了深坑。如果按照伍德罗威尔逊或者罗尔乔治的想法实施,德国纳粹未必能够上台。反观二战后,美国在打败日本和德国之后,却帮助日本和德国重建社会、恢复经济。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领导者的观念和能力差距,在同类事件中展现的淋漓尽至。任何地方的崛起和衰败,都不是偶然的事情。

日本的毁灭与崛起

在东亚,日本在近代的崛起过程,也值得认真反思。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经济自由之路,在经历甲午战争打败大清、日俄战争打败沙俄后,日本人的自信心极度膨胀。

很快,脆弱的文官政府被举国高涨的军国主义热情冲垮,日本人打着解放亚洲的旗号开始了强势扩张,占领了大半个亚洲,直到撞上美国的钢板,在吃了二颗原子弹后彻底老实了。

日本在二战中被打败,天皇走下神坛,麦克阿瑟当政,算亡国了。但日本被美国占领后,抛弃了称霸的雄心,从传统的扩张掠夺模式,转向现代的市场经济模式,却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变发展模式的日本,仅用了三四十年的光景,已经远远超越了二战前的文明和发展水平。二战前的日本,不过是发达国家队伍中的末流。现在的日本,不费一枪一炮,已经位列发达国家队伍中的一流。

观念,决定未来。

综述

看历史,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

动物世界的强者崛起,必然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弱肉强食。人类社会的大国崛起,可能是野蛮崛起。如当年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必然视其它大国为敌人。

人类社会的大国崛起,也可能不是野蛮崛起。如德国的俾斯麦时代,领导者在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寻求政治均势的崛起,尽量避免战争,更不寻求打垮对手。更好的崛起模式,是英美的商业优先模式,在有限冲突中降低社会的成本,在市场交易中获得更高的收益。

现在,日本、德国是美国最强的工业竞争对手,英国是美国最强的金融竞争对手,澳洲、巴西、阿根廷是美国最强的农业竞争对手;印度是美国最强的软件业竞争对手。总体上,都保持着合作基础上的良性竞争关系。

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专家扯什么修昔底德陷阱呢?其潜台词是:“因为我强大了,所以我要挨打了”。你看看,这话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的,难道你们还不信吗?专家们确实不容易,以前说“落后就要挨打”,现在说“强大也要挨打”。总之,横竖都要挨打,亡我之心不死啊。

看来,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复杂词汇。无论落后还是强大,和挨打并无必然关系。西语有谚:凡动刀者,必死于刀下。可以肯定的是,蛮横无礼的,早晚会挨打。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历史之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323/172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