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网闻 > 正文

了不起的马斯克!驴党政客持续掉粉 脸书受冲击

他本次的操作,真的是大手笔改变了美国政界的言论版图!由于推特团队人心惶惶,删帖天团两天内不知道该怎么办,导致整个推特的言论尺度一下子被放开,各种繁荣和新注册都出现了。前总统奥巴马大量掉粉了,民主党明星众议员科尔特斯(AOC)等白左政客掉粉的速度更为奇葩。

虽然马斯克也不是保守派,但为何自由派(含华人政客)都在一门心思围剿他收购推特这件事呢?其实,从马斯克搞垮这家言论平台的董事会那天开始,所有言论大V的收听和流量都发生了飞速变化…

由于马斯克事实上逐渐控制了推特

哪怕董事会还残留一些势力

但推特的删帖天团和刷粉器已经停运

这导致一些白左自由派政客当天大量掉粉

与此同时小川普粉丝大涨

独自与迪士尼战斗的德桑提斯州长

更是单日涨粉100000+

推特管委会还敢说自己没操控舆论么

这几天团队管理停摆后的一切

充分说明他们以前每天都在删粉删帖

马斯克收推特激起千层浪?

马斯克入主推特的第二天,推特世界的政治版图,发生了一场巨变。虽然,因为“自由”,变化不太可能按照马斯克团队想象的那样去发生,但是,至少这种变化让马斯克的头号敌人非常沮丧,而且白宫拜登团队也很着急……

前文已述,虽然川普和他的粉丝们坚信“全球变暖”是个大骗局,他们的抵制活动可能威胁到电动车行业,导致特斯拉受威胁,但是,拜登和左翼联盟是要赤裸裸地削亿万富豪的股资啊!拜登提出的“按股票市值收税”的法令叫马斯克等“靠股市吃饭”的富人十分恼怒,所以,先共同对付拜登,以及他和佩洛西在国会的那些“自由派”白左议员,才是要务。

那么,在这个指导思想下,马斯克第一站是先“灭掉”白左文宣的最大舆论场“推特”。在收购谈拢之前的那个晚上,马斯克在自己推文中写道“推特已死”。由此,敏锐的政治分析家都很清楚,马斯克这种收购,是“屠杀性收购”,而不是“盘活性收购”。

知道一位推特博主有8700万活跃粉丝

意味着什么吗

这个量比拜登作弊出来的选票总数还多

收购发生后,大量推特员工得知马斯克“改组推特运行机制”的想法后,纷纷准备跳槽或离职。而马斯克给所有老一代员工的走人期限也定了规矩。说到底,新老板的到来,是宣布曾经的一切企业运作非法。尤其删帖天团,不走,还等着被炒么?

那么,在整个平台暂时“没人管”的状态下,没有了删帖天团和控粉机制,谁暂时获得了巨大成功呢?答案是: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和川普总统的儿子小川普。这些网红政客的粉丝量在马斯克买推特的第二天开始剧增,一天之内,德桑提斯州长的收听者就增加10万,此前,这些博主一直抱怨被推特故意压低收听量。目前看来是得到了事实验证……

是的你没有看错

虽然川普说他不会回来但他儿子在啊

按现在的涨势不久后小川就是千万粉丝大V

在当地时间4月27号

小川普放出的截图表示出

他单日新增的粉丝超过了87000

德桑提斯州长在狂怼迪士尼变态文化后

突然间成了200万粉的明星州长

很多美国家长认为他说了自己不敢说的话

从社交媒体统计数据中心的截图看

这位明星州长单日增粉14万之多

这也要仰仗马斯克解散了推特的控粉小组

值得注意的是,德桑提斯作为一个政客已经更成熟了,他不像川普那样“拒绝好意”,而是在马斯克成功接盘后第一天放出了吹捧新皇登基的短文。(原文如下)

在美国一众政客都在忙着声讨、抵制、杯葛或无声抗拒马斯克收推特事件的同时,德桑提斯巧妙地通过吹嘘“马斯克将为言论自由蓬勃发展”提供便利,同时也道德绑架了马斯克,而让自己粉丝涨幅成为单日之首。

与此同时,长期被限流、被系统性脱粉的美国国会中罕见川普死忠粉马乔丽·泰勒·格林议员,突然一夜之间多了41000+粉丝。也成为了政界的一大赢家…

而由于在脱口秀中表现出同情川普,导致被平台长期限流、删粉的主持人达娜·洛施也获得了解放。在刚刚过去的24小时内,她哪怕没有说话,但依然斩获了近10000新收听者。

几家欢喜几家愁,有开心的,就有倒霉的。前总统奥巴马大量掉粉了,民主党明星众议员科尔特斯(AOC)等白左政客掉粉的速度更为奇葩,看上去,马斯克的出现,似乎导致众多僵尸粉被平台运作方抹去,以图消除未来的呈堂证供?

由于推特持续不断帮奥巴马刷粉

直到现在言不由衷的奥巴马

依然是推特世界粉丝第一

另一位“悲情公主”便是美国议会中的极端白左议员AOC,这位嚷嚷着要建立第五国际的波多黎各人,也是导致迪士尼小美人鱼最终变成黑鱼的罪魁之一(她的推文详细描述为何美人鱼必须是棕黑的)……

曾经,她是美国议会四朵金花之一、佩洛西的得力干将,网络超级红人、热推制造者,但是,奇怪的是,没有了推特原团队的加持,这位女士在马斯克收购推特后的48小时内,掉粉将近40000…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星系花园秘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429/174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