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奇闻趣事 > 正文

一幅500年前的“丑”画,远看1个人,近看3个人,却成为传世名画

一幅画,关于“美”和“丑“的争论

“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有些画,有时候真真假假让人分不清楚,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远看1个蒙娜丽莎,近看却是2个蒙娜丽莎;又比如故宫珍藏的一幅传世名画,也是属于这真真假假中的一幅。这幅画,由500年前的皇帝执笔,看起来有些“丑”,远远地看着呢,像是1个人,但是走进一看,却是3个人,这幅画就是珍藏于故宫的瑰宝《一团和气图》。

对于这么一幅画,专家们的褒贬不一。有的专家觉得这幅画很“丑”,有的却认为这幅画画得很棒,很美。

认为”美“和”丑“双方,各执一词,辩论不休

觉得丑的专家认为,这幅画画得一般般,不见得有多高明,从人物的角度看,明显是拿捏不准方向,整幅画看上去很是怪异,像是3个人的脸长在了一起,只是因为这一幅画是皇帝所画,所以才被誉为传世名画,就像是宋徽宗的瘦金书法和绘画,放在众多书画家中,只能够排上二流的水准。

这是一幅工笔画,从工笔画的角度看,形似没有,神似更没有,看上去整幅画构图还有点”傻”,除却皇帝作画的角度,还真没有什么水准,在他们看来,这幅画如果按照10分制,最多只能算是及格吧。

而觉得这幅画画得很棒的专家是这样看这幅画的:

首先从画面来看,这是一幅工笔画,左边可以看成是一个穿着道服的老者,右边则是一个头戴方巾的儒士,两人团膝而坐,相对无言,都对彼此露出了微笑。中间的人,应该就是一位和尚或者说是一位得道高僧了,他的手搭在老者和儒士的肩膀上,露出了呵呵的傻笑,这么一看,有点像是弥勒佛的韵味,而方巾儒士和道服道士的笑,合着和尚的笑,似乎有点尴尬的意思。

同样是从工笔画的角度出发,喜欢这幅画的专家觉得作品线条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了绘画者,也就是皇帝的超高水准,也体现了皇帝纯熟的绘画技艺。

然而,认为这幅画一般的专家就不这么觉得。他们认为,这位皇帝,也就是明朝皇帝朱见深作这画的时候才18岁,用纯熟这个词来形容这幅画的线条,有些牵强附会,明显的是,线条过于死板,没有虚实,没有节奏感。

抛开“美”和“丑”的争论,那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事实上,专家的看法只是专家的看法罢了。每个人看画的时候心情不同,目的也不同,而且每个人的性格,所处的环境等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一幅画的好坏,无须争个你死我活,看不惯,不相往来便是。

这幅《一团和气图》,出自于朱见深这位明朝皇帝之手,不去看这幅画本身的表现技巧和技巧的高超程度。一幅画能够从500多年前保存到现在,本身就已然是个奇迹。书画的保存,本来就是件难事,像纸张这类的事物,能够在百年件,保存完好,那就可以称得上是上好的纸张。古时候的画纸,本来就没有如今的好,而且保存的手段也没有现在的全面,所以,这幅500年前到今天还保留完好的画,能够成为故宫博物院众多名画中的一幅传世名画,那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者,朱见深本身本来就不是一个专职的画家,只是皇家贵胄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需得学点这或者那的,人家能够画成这样的程度,已然是超越了很多人的。

据说这幅《一团和气图》是在朱见深当上皇帝后第二年所画,而他画这幅画的时候18岁,也就是说,他当上皇帝的时候才16岁。如此年轻就有如此的才华,不得不说真的是十分了不起了。

小笙的见解,《一团和气》这幅画,胜在有创意,寓意美好

和画的名字一般,这幅画的亮点是和气,象征着道教、儒家、佛教的大一统。这幅画里的人,画成了一个圆形,同时人物幽默风趣,让人看了心情舒畅。也是因此,后世很多画家都有尝试画过这幅画。从新颖的角度,三个人抱成一团,象征团结一致,和气和谐,再适合不过了。

俗话说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里”都有着和气的意思。众而所周知,佛教不像道教和儒家一般,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而是古时候天竺的舶来品。一直以来,道教和儒家就争斗不断,再加入佛教,竞争那就更加激烈了。对于刚登基的皇帝来说,最好的莫过于大一统的,同时也是对天下的一种美好愿景。

另外,因为刚登基的皇帝尚且年轻,所以需要巩固朝政。那个时候的朝野,看似平静安宁,实则暗流涌动,内忧外患。皇帝画这么一幅画,也是希望朝野上下团结一心,努力度过当前的难关。

好了,今天这幅“丑”画就介绍到这里了。居然能进故宫博物馆,那肯定不会丑到哪去,肯定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历史价值的。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 奇闻大全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501/174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