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他就因一首咏鹅诗闻名乡里;武则天篡唐时,他的一篇讨武檄文,让武则天看后都忍不住赞叹。
7岁咏鹅神童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骆宾王出生在浙江义乌李塘镇的一户世代书香家庭。父亲外出求仕,小骆宾王就跟着祖父一起生活,得益于祖父对他的教育,骆宾王“少善属文”。
骆宾王天资聪颖,祖父对他疼爱有加,希望他能饱学诗书,将来显达于天下。《周易》中有:“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祖父便给他取名宾王,字观光,以兹鞭策。
骆宾王4、5岁就能出口成诗。7岁时,家中来客,席间,祖父在宾客面前夸奖孙儿在诗歌方面禀赋超常,客人半信半疑,以“鹅”为题,当场要求小骆宾王赋诗。
正在玩耍的骆宾王对着门外池塘里游水嬉戏的群鹅凝视片刻,随即高声咏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使七岁的骆宾王一鸣惊人,遂以神童称誉乡里。
骆宾王为唐初四杰之一,他才华横溢,志向非凡。他的传世的十卷诗文中,最为文人、史家赞颂的,就是他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讨武曌檄》),文章抒发了骆宾王不畏武氏威权、匡扶李唐功业的志向与担当。
修身立命的儒家风骨
骆宾王10岁随父亲到了山东博昌,负笈从师,潜心学习,刻苦攻读。
虽满腹经纶,但骆宾王在科考上命运不济。22岁时,赴京应试不第,诗人感伤:“落宿含楼近,浮月带江寒。”27岁时骆宾王在京城谋了个小差吏,32岁时遭人诬陷而罢官。
高宗永徽二年(651年),33岁的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府属,做了六年的幕僚。李元庆为唐高祖李渊第十六子,时任豫州刺史,他对骆宾王的才华很是欣赏,让他写个《自叙状》,“自叙所能”,将来根据这个来提拔骆宾王。
《自叙状》中,骆宾王对道王的提携表示了感谢,然后说,了解一个人,不能只听他说,要“观其所由,察其所以”,如果他能真正做到“临大节而不可夺,处至公而不可干”,才能委以重任。
进而,骆宾王写道,“我如果贪公禄求冒进而夸大自己的能力,对国家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有害的,这样做也损害了我的名声。”最后他禀报道王,“如果您要我炫耀自己的才能,我就不能奉命了。”
才高位卑命运多舛
骆宾王才高品端,但命运多舛,仕途沉浮不定。曾三度罢官、两次从军边塞。年龄很大才当上个地方小官吏,却“怏怏不得志,弃官而去”。
学而优则仕,辅佐明君兼济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抱负。怀才不遇,便可放下名利弃官而去,则为士之风骨。
正史中缺乏对骆宾王的详细记载,骆宾王一生的起伏跌宕,在其或悲愤或高昂的诗文中隐约可见。其诗不仅词工韵和,而且善用典故,展现了他狷介不群而又渴望明君圣主的任侠性格。
《咏怀》中,诗人写道:“宝剑思存楚,金锤许报韩。”春秋时,楚王曾请欧冶子与干将铸剑,吴国攻打楚国时,楚臣申包胥奉楚王之命求秦援军,申包胥到了秦国后,在秦庭倚墙哭了七天七夜,秦王终于发兵援楚。以铸剑和秦庭之哭的典故,骆宾王表达了他对春秋大义的赞赏和舍己为国的志向。
高宗时,武则天开始惑乱朝纲,天下人皆敢怒不敢言。在万马齐喑的时局中,骆宾王期待为匡扶李唐王朝做出一番事业,写下了《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出任朝廷侍御史的骆宾王经历了人生中最为愤懑惨痛的一年。因对武氏专权的不满而上疏论事,他触忤了武则天,被以贪污的罪名关进监狱。在狱中,骆宾王写下了最为著名的五言《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迸,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千古名篇《讨武曌檄》
骆宾王入狱的第二年,李唐王朝大赦,骆宾王出狱,一年后出任临海县丞,人称“骆临海”。684年,武则天废中宗窃政,骆宾王极为震惊。这一年,骆宾王正好因事待在京城,目睹了政权变换的整个过程。
头年的12月,高宗离世;1月,中宗继位,改元嗣圣;2月,睿宗登基,改元文明;9月武则天改元光宅。
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后,唯恐宗室反对,逼着自己二个儿子李贤自杀。“黄台之瓜,何堪再摘”,讲的就是李贤死前被软禁和哥哥李弘被杀害的典故。同时,武则天开始启用武氏外戚揽政。
684年9月,大唐开国勋臣、英国公徐世绩(后被太宗赐名李绩)长孙李敬业(原名徐敬业)在扬州起事,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从京城南下回乡,在扬州与李敬业汇聚,出任文艺令,写下了《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檄文开篇就历数武则天为满足私欲、窃取权力而做出的种种恶行。
骆宾王指出,武则天的倒行逆施“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他忧心感叹,国家又出现了赵飞燕、褒姒那样的祸害,却没有霍子孟、朱虚侯那样的豪杰来扭转乾坤,国祚将尽啊!
檄文的第二部分,点明李敬业起兵的正当性,唐皇旧臣“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并为将士鼓舞士气:“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这样的讨伐无道的正义之师,什么样的城池不能攻下呢?
檄文的最后一部分,第三部分,是对京城内外的文武官员的规劝。骆宾王立足于君权神授的道统、良臣忠君的儒家文化,对群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发出悲怆诘问:“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意思是先帝皇陵的泥土尚未干透,嗣位的新君就不知道被贬到哪里去了。
檄文事昭而理辩、义正辞严,且朗朗上口,一经发出即被广为传诵。《新唐书》中说,连事主武则天本人读到,都忍不住为之惊叹。
留下生死迷案
李敬业兵败身亡后,骆宾王不知所终。关于骆宾王的下落,古籍有不同的记载。
《旧唐书》文苑本传:“敬业败,(骆宾王)伏诛。”《资治通鉴》中说,李敬业兵败后逃遁,想过海出逃高丽,在船上被叛将王那相斩首,与他一同被杀的还有骆宾王。
《新唐书》:“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郄云卿在《骆宾王文集》中说,“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张𬸦《朝野佥载》称骆宾王投江而亡,因骆宾王《帝京篇》中有“倏忽搏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的诗句,张𬸦于是断言那是谶言。
郄云卿和骆宾王是同时代的同乡,中宗复位后令他搜求骆宾王的诗文,也许经过民间的调查寻访,他得出骆宾王逃遁的结论。
孟綮在《本事诗》和《灵隐寺志》中则记载:“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即骆宾王落发为僧,在灵隐寺修行。那坊间是如何知道的呢?这与宋之问寒夜推敲诗句的故事有关。
唐代员外郎宋之问曾夜游灵隐寺。那一晚皓月当空,他漫步吟诗,苦思冥想出了头一联就没词了。
寺内大禅床上坐着个老僧,点着长命灯。老僧问道:“施主深夜不寐,苦苦吟诗,为何呀?”宋之问答道:“因不得佳句而烦恼。”老僧道:“说来听听。”宋之问即吟诵第一联:“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
僧人听罢,反复吟唱了几遍,便说:“下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如何?”宋之问十分惊叹,这两句真是遒劲壮丽、精辟工整。宋之问忽然获得灵感,把诗续完了,但是整首诗读罢,仍旧是老僧的这两句最为提神。
次日,宋之问想再拜会老僧,却遍寻不见。寺中有知情的僧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宋之问追问,僧人答:“当年李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都潜逃了,没有被抓到。朝廷命官怕落罪,找与他俩相貌相似之人,砍下头来装在盒里呈送朝廷。”
当年扬州起兵虽然失败,但因他们志在兴复李唐王朝,乡野及朝官们多寄以同情,骆宾王流落时,人们也很可能会有意保护他。
明清时代,多名进士重修《骆氏宗谱》,其中也有记载说,骆宾王在灵隐寺修行后,终老于潜州。
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