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中国多所大学退出国际排名 分析指不可能脱钩

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引发热议。中国教育学者熊丙奇说,这和“文化自信”无关,更不是“文化脱钩”,因为建设一流大学不可能不融入国际竞争。

今年4月,源自英国的北京哈罗英国学校按照中国教育部政策,改名为“北京市朝阳区礼德学校”,但强调这项决定对学校经营和学生生活没有直接影响。

近日,网传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都陆续宣布退出或不参加国际大学排名。陆媒央广网报导证实,并引述一名知情人士说,“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退出所谓的国际大学排名,反映了中国大学、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自主性和勇气”。

这些看似教育“本土化”的政策引发网友热议,甚至在当前国际局势的大背景下,有些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文化脱钩的讯号。

不过,在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这跟文化自信和文化脱钩都没有关系。教育界多年来就有呼声,要理性对待大学排行榜,它应该是大学的参考,但不该过度关照。

熊丙奇告诉中央社记者,很多中国的大学校长说不在意排行榜,但具体办学时还是会看这些排行,尤其是学术研究指标,例如论文发表数这些。国内近年已经在反思其合理性,因为这会影响人才培养。

他认为,“排行榜办学”导致急功近利,尤其排行榜指标是共性指标,一定无法反映各校自身的特色或传统。

他说,所谓中国的大学“退出”国际机构排行榜,只是表明校方对待排行榜的态度,不再按照排行榜的指标来建设校系,但这些排行榜还在继续排,因为即使校方不提供数据,国际机构也会根据公开资料来排行。

熊丙奇说:“一个学校要成为一流,怎么可能不融入国际竞争?不可能关起门来办学。”大学要面对的是大学排行榜和办学之间合理的关系。

至于哈罗北京的改名,网上讯息指出,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指出,私立义务教育学校名称要符合政策规定,其中包括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全球”等字样,也不能使用外国教育机构的名称。

熊丙奇说,站在国家角度,对义务教育和课程会有规范,很多规定多年前就有,但现在则是严格要求守法。

他坦言,在满足法规的基本要求上,也应该要让学校展现多元性、自主性。国际学校改名或许会影响某些家长让孩子入学的意愿,但重点还是要看学校自身办学如何,因为家长对多元办学一定有需求,“不能以规范为名,就没有了多样化办学”。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中央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511/1746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