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香港历史的分水岭

作者:

六七暴动的过程,起因与背景,近年已有许多论述,罗恩惠的纪录片《消失的档案》,和程翔的书《香港六七暴动始末》,对事件有详细描述。我这里简单讲讲记忆中的感觉。

最主要的感觉就是香港左派和北京官方的语言暴力不断升级,《人民日报》发表杀气腾腾要“粉碎港英统治”的社论,到8月 中共外交部向英国发出48小时最后通牒,要港英取消对三份左派小报的封闭令,释放被捕人等。既是最后通牒,意味期限到了就会有所行动,左派群众都期待解放军打过来。谁料英国不理会你的48小时,中共的反应竟是由北京红卫兵闯进英国驻华代办处,殴打驻华代办柯利达,并纵火焚烧。这就是《人民日报》报道所说的,红卫兵“对英国驻华代办处采取了强烈的行动。”

这种严重破坏外交规则的举动,除了自暴其丑,还自暴其短,它的含义就是中共对香港“反英抗暴”的支持“冇料到”。中国不会按照香港“抗暴群众”的要求和为他们的利益采取真正有力的行动,由这虎头蛇尾的最后通牒已经暴露无遗。其后虽有边境民兵与港警冲突,也抓过一个洋警官到华界,但这些小动作,和它的语言暴力相较,真是不成比例。因此被港英“睇死”,更放心去坚定明确地执法平暴。

香港左派除了不断出言恫吓一些支持港府的人士,就是发动罢工,放土制炸弹和假弹去扰乱治安,使社会动荡,经济下滑,资本迁离。这些动作导致的是自食恶果——左派在香港的所有事业陷于凋敝,中共依赖香港的外汇收入暴减,给罢工工人的安家费也付不出,只好要求工人复工、转业、改行(简称“复转改”)。最后,在毛泽东一句“香港还是那样子”的指令下,一夜间所有真假炸弹绝迹,“反英抗暴”全面收摊,为这场动乱献身的左派群众,除了事业基础全失、生活无着之外,最悲哀的还是从意气风发变成灰头土脸。当然,香港共干有一套动人说辞去说服盲众,而盲众听起来也觉头头是道,自感安慰。

“反英抗暴”的无疾而终,使香港大多数市民发现“粉碎港英殖民地统治”原来是虚张声势,中共在可见将来都不会“打到嚟”,而港英的坚定维持社会秩序,不受威吓,也使市民意识到,原来香港是个可以久居和值得珍惜的地方。过客的心理,经六七暴动而有所消除。

在港督戴麟趾给伦敦的一封信上表示,对于受到香港市民的支持感到意外。从这种支持中,港英当局看到市民以香港为家的意识在增长。于是,英国也修改政策,在六七后大举发展香港的城市建设,从建屋、福利、劳资关系、青年政策到建立廉政,带来麦理浩时代的文明的超越。随后香港经济起飞,独特的流行文化的发展以及在海峡两岸、东南亚、全球华人社会的流播,香港更像我们永久的家,香港人的归属感不断巩固和增强。

六七暴动,是香港历史的分水岭。本土意识,从那个时代开始萌芽。“我们是什么人”的身份渐渐确立,我们就是有自己独特历史而创造出来的香港人。

我在那个时候开始有了些微对身份认同的反思,但中国人的身份仍然是主导。而置身在左派阵营中,我面对的是整个左派阵营的文化空白。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苹果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523/175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