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六四烛光照遍全英 伦敦港人抬“毋忘六四坦克”冲击中国使馆

以往每年六月四日被烛光照亮的维园,连续第三年灯灭,然而烛光却由流散各地的香港人,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在最多香港移民的英国,全国至少十个城市有悼念六四的集会,单在伦敦市中心已有三场,大批港人在英国延续维园烛光。在中国大使馆外的集会上,有香港示威者多次以写有“毋忘六四”的自制纸坦克冲击大使馆,被当地警方阻止。

六四烛光照遍全英 伦敦港人抬“毋忘六四坦克”冲击中国使馆在伦敦的中国大使馆外,连续第33年亮起悼念六四的烛光。不同的是,今年的参加者增添了大批以BNO签证移民港人,接棒举起在香港被禁绝的烛光。

以往每年六月四日被烛光照亮的维园,连续第三年灯灭,然而烛光却由流散各地的香港人,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在最多香港移民的英国,全国至少十个城市有悼念六四的集会,单在伦敦市中心已有三场,大批港人在英国延续维园烛光。在中国大使馆外的集会上,有香港示威者多次以写有“毋忘六四”的自制纸坦克冲击大使馆,被当地警方阻止。

在伦敦的中国大使馆外,连续第33年亮起悼念六四的烛光。不同的是,今年的参加者增添了大批以BNO(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签证移民英国的香港人,接棒举起在香港已被禁绝的烛光。

伦敦中国大使馆外的六四集会。 (吕熙 摄)

今年伦敦中国大使馆外的集会,由前香港众志副主席郑家朗和前沙田区议员、前支联会青年组常务秘书丘文俊主持,并连结海外藏人、维吾尔人及乌克兰人等群体。大会带领参加者一同默哀、宣读遇难者名单,又播出天安门母亲张先玲和周淑庄的录音。

见证屠城学生:中国在民主路上愈走愈远

八九学运期间正就读北京大学数学系的邵江,当年是“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常委之一,是当时最后一批离开天安门广场的学生。他发言时表示,当时他见证示威学生如何被解放军杀害,然而33年过去,中国在民主路上愈走愈远。

伦敦中国大使馆外的六四集会,有参加者展示香港政治犯相片,呼吁毋忘香港政治犯。 (吕熙 摄)

邵江说:33年前我们呼唤的民主,今日并未离中国更近,而是愈来愈远。在香港,六四公开悼念活动已被禁绝,很多香港人仍在想办法参与和平集会,超过100万维吾尔人和穆斯林被囚于集中营内。

移英香港老师:香港人没有忘记六四惨案

在香港任职老师的Jeremy,去年举家移民英国。他过去一直坚持参加维园六四烛光晚会 ,今年也不例外,首次带同女儿参与在英国的六四集会。

Jeremy说:政权做错事,我们在这里就是要证明有这件事的存在,也要告诉下一代,公义应要得到伸张,有人做错事就应要承认责任,就是这么简单。我想我们在这里集会不是为了我自己那么简单,也是为了告诉身边人,其实香港人有眼见,我们是没有忘记六四惨案这件事。

在英中国人:我也很怕  但还是要做点事

高峰时约有600人包围中国大使馆,当中也有少量在英中国人。廖女士去年由中国移民英国,她拿着自制标语首次参与六四集会。她说参与六四集会的中国人寥寥无几,对此感到非常失望。

廖女士说:就是你可以看到在这边的活动都是香港人多,或者台湾人和西藏人,大陆在这边的华人很少参加。就是他们很害怕,担心自己在国内的家人受牵连。当然我也很怕,但我觉得如果我们甚么事情都不做,那他们就会更加轻视我们的权利。也不会说因为我们甚么都不做,他们就会放过我们,他们不会的,他们只会更加变本加厉侵害我们的权利。

中国留学生:中国人要为自己国家的事情发声

化名“振振”的中国留学生,手持写上“不能倒在这个荒谬的年代”的标语参与集会。被问到为何参与六四集会,他回答了一句“这是我们的责任”(It’s our duty)。

这一句话,出自当年骑著自行车赶赴天安门的一位不知名学生,近日成为中国网民“打擦边球”的用语,但很快就在中国网络被屏蔽。不过“振振”说,身在海外的他们仍然可以从推特和Instagram上看到这一句话。

7个在英港人组织联同在英乌克兰人举办六四集会,在唐宁街首相府外齐声向俄罗斯和中共极权说不。 (韦平 摄)

他说经常只能看到香港人、西藏人等群体给中国人发声,希望更多中国人为自己国家的事情勇敢发声。

“坦克”冲击中国大使馆

而一批香港示威者就选择以行动呐喊,他们多次抬起贴上“毋忘六四”字句的自制纸坦克冲向中国大使馆,被当地警方拦下,最终示威者一同把纸制坦克踩碎。

一批香港示威者多次抬起贴上“毋忘六四”字句的自制纸坦克冲向中国大使馆,被当地警方拦下。 (吕熙 摄)

而伦敦市中心下午亦有另外两场悼念六四的集会,其中一场由7个在英港人组织联同在英乌克兰人举办,在唐宁街首相府外齐声向俄罗斯和中共极权说不。

和家人一同移民英国的峰仔,这一天刚好到英国一周年。他说能在唐宁街外参加集会、接受采访,实践新闻自由和集会自由,而在香港却未必再有这样的机会,对此心情复杂。

他说安顿好生活所需后,就必须做“真香港人”要做的事,首先就是不要忘本,“不要忘记我们为何会在这里”,为香港人和年轻人作出贡献。

记者:吕熙/伦敦报道 责编:锺广政  网编:刘定坚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606/1758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