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猴荒”严重! 实验猴价格7年涨18倍 中国药企纷纷“囤猴”

食蟹猕猴(学名:Macaca fascicularis):也称长尾猕猴,常被生技公司拿来做药物实验。图:翻摄自KKNews

据中媒《第一财经》今(6)日的报导,全球创新药物研发热潮下,临床试验项目激增,正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实验猴荒”,食蟹猴一只的单价从2014年的2.7万,暴涨至2022年2月的56.7万,7年暴涨超过18倍。

实验猴的单价暴涨,也让不少医药研发企业的成本飙升,作为生物大分子新药实验中不可替代的一环,实验用猴生长周期长,出栏标准高,企业不得不开始“囤猴”。

实验动物是指通过人工培育,对其所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进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货来源清晰,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动物被认为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石,相较于普通动物,实验动物强调其先天的遗传性状、后天的繁育条件、微生物和寄生虫携带情况,其营养需求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都被全面控制和验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重复性和均一姓。

虽然小白鼠的基因组与人类高度同源,生理生化及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和人类基本一致,同时也有繁育能力强、世代周期短、饲养成本低等特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动物。但在单抗等物种间保守度比较低的标靶药物的实验上,啮齿类动物并不占优。

以单克隆抗体和细胞因子为代表的生物大分子候选药物,由于本身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在所选实验动物物种中引起免疫反应的可能性较大,从而导致其形成抗药抗体,不能有效完成候选药的临床前研究。这一类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对实验动物的要求相比其他领域更高,需要选用与人类具有相似分子靶标和信号转导途径的实验动物。

据中国2019年的一项针对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实验动物实验显示,鼠、兔、狗等都在20%以下,绒猴和食蟹猴的交叉反应分别高达67%和82%。

食蟹猕猴(学名:Macaca fascicularis):也称长尾猕猴,常被生技公司拿来做药物实验。图:翻摄自KKNews

由于新技术持续突破,全球生物药,尤其是生物大分子和细胞基因治疗领域的热情持续提升。据 Citeline数据显示,全球蛋白类及细胞基因治疗药物临床前研发管线占比由2015年的29.8%提升至2021年的39.4%。在中国也从37.6%提升至2021年的50.2%均快速增长。

受此影响,近年来药企对实验猴的需求也随之飙高,价格也水涨船高。以食蟹猴为例,单价从2014年的2.7万人民币(以下同)一只,暴涨至2022年2月的56.7万,7年暴涨超过18倍。报告期内公司存货规模达到8,347万元,同比大增155%,到2022年一季度,公司存货规模更骤增至1.4亿元。

为了后续订单执行,美迪西加大了实验猴的库存量。中国药企明康德和康龙化成等药企,在这两年大。均加大了大实验猴的储备量。

昭衍新药也在2017年就开始在广东、广西等地的基地繁育商品猴。昭衍新药的子公司梧州昭衍新药和梧州昭衍生物也加大繁育基地,至2021年已经完成具备1.5万只饲养能力的灵长类基地。随近几年的猴价上涨,公司产值也出现快速上涨,2020年从3万6千元,上涨到6.4亿元。2022年,昭衍新药合计耗资近18亿,收购广西玮美及云南英茂两间实验动物供应商。

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一个新药实验用猴大概要60只,就算是平均一只10万,也仅需600-700万元,不如想像中的大。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囤猴的数量会影响药企的主动性,但也很少出现因为缺猴而无法做实验的尴尬情况。从行业角度来看,目前 CRO主要龙头“囤”猴规模已近5万只,因此,所谓“猴荒”短期内不会对国内创新药行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中国过去每年用于出口的实验猴超过3万只,但在疫情影响下,暂停进出口。2019年从东南亚进口的食蟹猴仅有6千至5千只,而中国因为封控无法出口,拥有丰富资源的东亚国家将成为全球实验用后的主要来源地。

美国实验式运送实验动物时出车祸,网友拍到逃跑的毛里求斯猴子。图:翻摄自推特

全球生物要市场规模及其增长。图:腾讯网

近年来中国的创新药物,数量快速攀升。图:腾讯网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新头壳陈政嘉综合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607/1758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