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他被新华社点名

作者:

余英时先生与老师钱穆夫妇

1937年,抗战爆发,钱穆随学校迁移川、滇。当时考虑,待稳定后,让妻子张一贯带子女前来团聚。但战火蔓延,千里路险,一个女人带4个孩子,从北平跋山涉水前往四川委实艰难,张一贯只好带着孩子回了苏州娘家。

抗战胜利后,51岁的钱穆回到无锡老家居住,在江南大学任文学院长,一家人终于团聚。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战端再开,国共内战越演越烈,学生频频上街游行,钱穆劝导无效,闹事已成风潮。

1949年8月14日,在内战中取得节节胜利的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社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点名批评胡适傅斯年和钱穆三人,说他们是“被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中国反动政府”所能控制的“极少数人”。

对于毛泽东的点名,钱穆始料未及,却也无可奈何。社论发表时,胡适早已远赴美国,傅斯年去了台湾。面对如此局面,钱穆只好再次抛家别子,南下香港

一路上,钱穆都在想,自己乃一介书生,怎么就成了不被见容的“少数人”?

反思自己的研究领域,他钱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那可是深入骨髓。1939年,钱穆在西南联大教书期间,只用了13个月就完成了《国史大纲》的撰写。在这本书中,钱穆系统、全面地回答了当时困扰整个中国的问题:中国凭什么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许多青年学子,就是在读了钱穆的《国史大纲》后,看到希望,精神振奋,投笔从戎而走上战场的。

当时,钱穆是学术界第一个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宣称中国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的知识分子。随即《国史大纲》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为全国大学用书。

也是这本书,让喜欢传统文化的蒋介石与钱穆成了朋友,而且私交甚厚。有一阵子,蒋曾打算邀请钱穆出任教育部长,钱穆婉拒不就。蒋也尊重钱穆的意愿,不作勉强。1946年3月间,选举总统前夕,蒋介石在南京找钱穆叙谈。钱穆坐定之后,蒋介石拿出一份书面报告,交到钱穆面前,蒋问钱穆:“听说你反对我当总统,这份文件纪录了你谈话的内容。”

钱穆毫不讳言地答复说:“这些资料我不必看。不错,我是讲过反对你当总统的话。”蒋介石问钱穆为什么不赞同他选总统,钱穆说:“中国近一百年没有出现一个像你这样的英雄,所以我不赞成你当总统!”蒋介石闻言,半晌没有说话。最终,蒋介石虽然没有听从钱穆的建议,但亦不改彼此间的友好关系。

也许,这就是所谓被“控制”的证据吧。

既然已被点名,就只有选择离开了。离开之前,钱穆特地到岭南大学拜访了陈寅恪,与他相约去香港任教,遭到拒绝。转而去乡间邀请熊十力,对方表示无意离开。钱穆给远在重庆的梁漱溟写信,也未得到回复。他又到中山大学去见杨树达,杨树达也无意离开。

毕竟人各有志,彼此尊重,这些人也都不劝钱穆不走。反倒是钱钟书的伯父,以研究古典文学成名的钱基成先生,劝钱穆留下来。钱穆问,君研究古文辞,你看军队渡江的那篇布告,有无大度包容之气象?钱基成沉默不语。作为史学家的钱穆,书真不是白读,他敏锐地预感自己难有容身之地,所以毅然决定离开。

钱穆来到香港,见许多青年学子流落在外,感觉责无旁贷,决定创办亚洲文商学院,在香港传播中国历史和文化。办学之初,只有三间教室,没有图书馆。学生大多为来自内地的流亡青年,不少人露宿学校天台、楼道。很多学生交不起学费,老师发不了薪资。为此钱穆决定学武训行乞办学,游说台湾,获得蒋介石资助,加上美国耶鲁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的援助,学校经费问题得以解决。

在香港刚站稳脚跟,钱穆便给家人写信,要3个儿子赴港就读。但兄弟3人看到报上的社论,认为父亲是站在反动立场的知识分子,决心和钱穆划清界限,拒绝前往香港读书。钱穆收到回信,只能眼望北方,浩然长叹。

1950年,亚洲文商学院更名“新亚书院”,步入正轨,流亡学生得以弦歌不绝。因办学有成,香港政府在1955年赠予钱穆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60年,钱穆应邀去美国耶鲁大学讲学,又获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

随后新亚书院逐渐壮大,1963年,在港英当局的主导下,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三校合并,钱穆亲定校名为“香港中文大学”。并通过力争,做到了学校必须是中国人担任校长。香港后来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之一,比肩欧洲、美国、台湾,享誉全球,钱穆功不可没。

在逃难到香港的大陆人中,有个人叫胡家风,后来成了钱穆的岳父。胡家风是江西世家,长期在国民政府任职,曾官居江西省主席。他有个女儿胡美琦,是厦门大学一年级学生,胡家风拖家带口一路南逃时,见形势紧急,长江防线崩溃在即,赶紧通知女儿到香港汇合。

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家风认识了钱穆,两人一见如故。胡家风见钱穆在兴办学校,便让20岁的女儿胡美琦到新亚学院继续就读。胡美琦被钱穆的儒雅风度和学识的渊博所倾倒,从此种下崇敬之心。

一年后,胡美琦跟随父亲去了台湾。

1952年春,钱穆在台北演讲时,礼堂突然塌方,钱穆被掉落的泥块砸中头部,当场晕倒。胡美琦听说钱穆受伤,心急如焚,直奔医院探望。钱穆出院后,在台中休养,胡美琦每天下班后,都会过来探视。过了四个月,钱穆伤愈,回到香港,两人便以书信保持联系。

两年后,胡美琦从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育系毕业。经过慎重考虑,胡美琦决定飞赴香港,一边继续求学深造,一边照顾深受胃病困扰的钱穆。

此时大陆内地,革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夫妻团聚已无可能,甚至,连书信联系都一概中断。给人感觉,今生今世,只能客死异乡了。

1956年,钱穆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跟胡美琦结为夫妻。钱穆知道,他这样做,对不住远在老家的妻子。

曾经,有这样一个机会,大陆对流亡香港的钱穆展开统战,派他的老师吕思勉和侄子钱伟长给他写信,劝他返回大陆,但被钱穆拒绝。钱穆在给老师吕思勉的回信中写道:回来虽无刀镬(huò)之弄,但须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那样做如同行尸走肉,丧失了人的尊严,这是学生万万做不到的。学生对中国文化薄有所窥,但不愿违背自己的主张。愿效法明末朱舜水流寓日本时的做法,在香港继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1967年,大陆运动冲击到香港,钱穆决定前往台湾定居。其实早在1950年,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时,蒋介石便屡屡派人前往邀请钱穆赴台定居。但钱穆一直没有答应。直到1967年,钱穆才以归国学人的身份去了台湾。

当时,他看中了台北故宫旁边的一块空地,就托付萧政之帮忙办理。萧政之是钱穆私交甚笃的朋友,抗战时在昆明便有往来,他告诉钱穆,故宫地处偏僻,入夜之后一片漆黑,悄无人迹,你一个老人家和太太两个人,孤伶伶的,生活上会很不方便。后来,萧政之替钱穆在双溪东吴大学旁边选中了一块地皮,钱穆看了后非常满意,决定自己购料盖房。

这件事被蒋经国知道了,他出面阻止说,钱先生是国家延请回国的,怎么可以让他自己出钱盖房子呢,这笔钱由国家出。钱穆坚持说,自己住的房子理应自己出钱,和国家无关。蒋经国说不动钱穆,便将此事告诉了蒋介石,最后是蒋介石亲自出面,钱穆无法推辞,只好听由公家拨款兴建。小洋房落成后,素雅脱俗,钱穆为其取名“素书楼”。

1990年,时任立法委员的陈水扁提出素书楼乃公家建造,指控钱穆霸占公产,95岁高龄的钱穆一句话不说,立刻搬了出来。事实上,房子的主体结构是公家付的钱,但内部装修及后来的几次改建,都是钱穆自己掏钱做的,公家再没出过一分钱。

前行政院长李焕得知钱穆搬家的事,主张由救国团买下素书楼,转赠钱穆安度晚年。钱穆婉拒了李焕的好意,从素书楼搬迁到了台北杭州南路居住。

数月后,钱穆在台湾去世,享年95岁。

91岁时,钱穆在素书楼为博士班学生上了最后一课。讲课结束后,钱穆说:

不要忘了是中国人,

不要忘记中国,

不要抹杀自己的文化。

终其一生,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钱穆做了自己该做的一切。剩下的事情,就要看后人怎么做了。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青衣仙子的一维空间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824/1793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