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骂遍娱乐圈的“京圈流氓”,怎么没声了

3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王朔开始转换阵地,移步影视圈当编剧。

当编剧的原因也很简单,为了赚钱:“剧本我写个3万字,拿一两百万,我写一本书,累死我,也就发到一两百万,之后就是盗版。”

1989年初,王朔和马未都、莫言、海岩、史铁生、刘震云等作家联合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开始出售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王朔是老板,马未都担任秘书长,开了市场化写作的先河。

王朔解释“海马”的由来:“海马全身均可入药,有壮阳、止痛、强心等功效。如今,文学艺术正羞羞答答地左右为难,雅和俗像扯着一把锯的两只手。我们只想说:来几两海马吧,谁缺少什么,就让它得到什么。”

1989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接到任务:1990年北京电视台有一段时间空档,急需一部约50集的电视剧填补播放。

时间急任务紧,郑晓龙左右为难,找了王朔、李晓明等好友在蓟门饭店聊天,策划这部电视剧应该拍什么。考虑到当时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他们最终确定要拍摄一个年轻人追逐理想、体验真情的故事,还采取室内剧的模式,就这样《渴望》诞生了。

1990年《渴望》面世,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巨大轰动,观众非常喜欢刘慧芳和宋大成,甚至有了“嫁人需嫁宋大成,娶妻当娶刘慧芳”这样的话。

电视剧播放期间,连社会上的犯罪率都下降了30%,为此公安部还特意给《渴望》剧组颁发了一个奖项。

这部剧也成了王朔创作上的分水岭,“1991年前我是个职业写作者,1991年之后我基本上就是一个放任的态度。”1991年之后,王朔少有小说问世,开始集中写剧本。

接下来他又亲自操刀了《编辑部的故事》,成了国内情景喜剧的鼻祖。他和赵宝刚合作的《过把瘾》把观众哭得死去活来,还顺带捧红了王志文和江珊。

与此同时,王朔的文学作品也被大规模搬上大荧屏。1993年,姜文把王朔两年前写的一部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在王朔生日当天开机,开机现场,姜文和一伙人拉出横幅,上面赫然一行大字:

“阳光永远灿烂,朔爷永远牛逼!”

图源:《阳光灿烂的日子》

王朔的名字成了电影票房的保障,有次在人民大学电影院内,银幕上一打出“编剧王朔”,底下观众就炸了锅。1992年,王朔还出了磁带,名字就叫《玩的就是心跳》,里面12首歌全以他小说命名,演唱者囊括了那英、腾格尔、井冈山、田震、韩磊等当年最红歌手。

那年年底,他还出版了四卷本文集,首印8万册,他也成为了在世作家出文集第一人,还推动了中国的版税付酬改革。那年他不过34岁。

国外的《泰晤士报》《纽约时报》都对他争相报道,《商业周刊》还称其为“以最现实的姿态叙写中国现代社会问题的杰出作家”。

他的文集首印当月就脱销,每天出版社门口都挤满了人。文集上市前,出版社还印刷了150万张王朔画像,贴满全国各书店网点。

他去书店、礼堂做演讲,几百人都在排队等他,一看见王朔现身,一群人争着喊“王朔我爱你”。

也有女生见了真人后表示失望:“他不应该是挺坏的嘛,至少要有络腮胡子啊。”

可台上的王朔一点都不自知,他笑骂自嘲:我就像峨眉山上的野猴子。

4

1994年,王朔在北京电影学院认识了刚上大学的徐静蕾,被这个正宗北京“大飒蜜”给吸引了。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徐静蕾的喜欢:

“徐静蕾是摇滚果出身,摇滚果出身在北京范儿是最正的,玩的邋遢帅,就是完全不修边幅的年轻人,我特别喜欢这种人。因为否则我觉得特别累,每天描眉化妆,你打扮给谁看啊。”

两人火速恋爱起来,天天打电话。因为对徐静蕾太着迷了,他还跟妻子沈旭佳离了婚,房子、财产都给了前妻,沈旭佳还把女儿带走了。

有了王朔这座靠山,徐静蕾在影视圈里火速发展起来。她在赵宝刚新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演女主,成功打开了知名度,等《将爱情进行到底》播出后,徐静蕾成了国内一线女星,红得发紫。

新世纪后,她还当上了导演,先后导了《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收获了导演奖,成了京圈出名的才女。

图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徐静蕾走红的同时,外界对王朔的批判却开始蔓延。

1993年,《光明日报》发文《从王朔小说中读出什么》质疑王朔的“艺术市场化”:

“如果把文学完全建立在一种商品观念上,就必然会损害艺术的特性和精神……变文学为‘逗乐解闷’‘喷饭解颐’的工具,就会拒绝深刻、拒绝意义而媚俗。”

这场批判越演越烈,甚至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不少人觉得王朔的思想是在腐蚀青年。

1993年,《上海文学》第六期发表了文章《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批判王朔向年轻人灌输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歪想法,作品反映了人文精神的枯萎。

不久之后,冯小刚在一场饭局听到风声称王朔被媒体“封杀”,彼时两人合开的“好梦电影公司”势头正猛,出了《永失我爱》《情殇》等好几部热门剧。

消息传出不久,上面对王朔的管制就下来了。“好梦”接下来筹备的《月亮背面》《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无一过审,王朔唯一担任的导演的《我是你爸爸》还被禁播。

1997年,王朔想拍池莉的小说《一去永不回》,又在送审时因“宣扬灰色人生观”被毙。王朔意识到自己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为了不拖累冯小刚,王朔解散了公司,将冯小刚推到了华谊兄弟的手里:“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去美国之前,他还把徐静蕾推给了赵宝刚。

图源:《甲方乙方》

1997年,北影厂厂长韩三平找到冯小刚,想让他拍部喜剧片庆祝春节。冯小刚花45天拍了部《甲方乙方》,葛优刘蓓担任主演,当年年底就上了映,一举收获3600万票房。

《甲方乙方》之后,冯小刚火了,跻身京圈一线导演,接下来几年接连创作了好几部“贺岁档”大片。

这部影片改编自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可编剧团队却没署王朔的名字,在影片最后,葛优操着幽怨的语调缓缓说道: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5

王朔在美国待了不到一年,可再回国时代却已变了。

2001年,王朔的好友梁左在家去世,几个月后哥哥与又父亲相继离世,“有人上午还好好的,下午就没了”。

虽然从小跟父亲关系紧张,但一开钥匙发现人不在的感觉还是他承受不了,“上面连着的那个根断了”。

那年王朔43岁,亲友的不断离世让他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他们在的时候,我和他们很疏远,他们走了我很孤单。”

“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活着的时候相互温暖。”

那段日子,王朔过得浑噩噩,他很少动笔,也不再公开发言,夜夜去三里屯酒吧买醉。吴虹飞采访他的文章开篇写道:

“年轻一代已经不太知道,这个名字曾经以横扫之势,长期雄踞在电影、电视以及书店的书架之上。80后、90后在漫长的青春期里寻找自己的文化偶像时,王大爷正在三里屯的某个酒吧里夜夜两眼发直,兀自大着。”

他跟徐静蕾长达十年的感情也没继续下去,虽然两人照旧每天通话,互帮互助,但关系也已画上句点。

后来每次有记者问,徐静蕾都会说王朔是自己的“良师益友”,王朔答得也很简单:红知。

2007、2008年,王朔高密度地出版了几本书,《我的千岁寒》《致女儿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话》,重新恢复了那个嬉笑怒骂的“流氓”面孔,只是少了戏谑,多了温情。

可是读者却不买账了,觉得小说“气不对”“rubbish”“虚了吧”,评论家也逮着机会一通批评:

“写走了,写散了,写飞了,满篇呓语。”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往事叉烧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925/180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