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中国平安背后的神秘高人时间不多了

1

“有些品牌你以为是中国的,其实却是外国的;有些品牌你以为是外国的,但却是中国的。”

比如双汇集团,打着河南农产品的旗号,实际上已经被美国高盛收购,变成了美国全资控股企业。

哈尔滨啤酒,虽然名字里有省会城市哈尔滨,但在2004年就已经被百威的母公司AB(安海斯-布希)收购,所占股权高逾99%。

最有趣的是中国平安。

把“中国”两个字直接明晃晃写进了名字,大股东却是个外资品牌。

中国平安可谓是金融界的“金字招牌”,有着令人羡慕的金融全牌照。

要知道,金融圈的牌照资质极难申请,在金融圈里能够拿下全牌照的公司可谓是凤毛麟角。

同为拥有全金融支付牌照的国家电网,光大集团和明天系等企业,无一不是背靠国资大树,核心管理层更是清一色光鲜亮丽的高学历背景。

然而作为一家以“中国”二字冠名的企业,中国平安的背后却有着不少的外资资本,创始人马明哲的发家史更是扑朔迷离。

中国平安到底是谁的平安?马明哲又如何从“一穷二白”到超级富豪?

2

作为“三马”企业家之一,和马化腾马云齐名的马明哲行事颇为低调,对自己的发家史更是鲜少提及。

坐拥万亿商业帝国的马明哲,创业起点其实并不高,是一个初中学历的“打工仔”。

1955年年底出生在广东湛江一个普通家庭的马明哲,年幼丧父,为了家中生计,不得不在初中辍学早早打工养家。

为了生存,年纪轻轻的马明哲先后打了很多份杂工。

他先是成为水电厂的一名普通工人,随后又转行当了一名通讯联络员。

接着,从通讯部门调任到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劳动人事部门,也是在这里,心思活络的马明哲遇到了自己的命中贵人——招商局集团的常务副董事袁庚。

后者同时也是招商银行和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的创始人,“百年招商局第二次辉煌”的主要缔造者。

由于“会开车”,马明哲被选中担任袁庚的专职司机,同时兼任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车队的队长。

也正是这段劳务部门的工作经历,开启了马明哲的“保险大王”之路。

在劳务部门工作期间,马明哲发现工人的意外事故不仅带来身体伤害,也给工人产生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既保证每个员工能够有钱治病,同时又不会给每个人造成很大负担呢?

马明哲想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员工伤病问题的类似工会的组织,让员工每个月交一笔工伤基金,通过均摊风险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负担得少,却看得起病。

一方面能够为员工的伤病提供保障,无形之中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工伤作为一种新的商业保险模式,能够将雇主责任险转变为工伤保险,避免雇主原来缴纳的保险金贬值,也帮助企业节约了一大笔费用。

马明哲关于工伤保险的商业雏形,获得了“伯乐”袁庚的支持。

1988年,中国平安在深圳蛇口应运而生,年仅33岁的马明哲“升任”平安的总经理一职。

在马明哲已经迈出财富自由之路的第一步时,24岁的马云刚刚从杭州师范学院外国语系英语专业毕业,马化腾则刚刚随家人从海南迁居到深圳。

两厢对比,可见马明哲的商业帝国的底盘之稳与攻势之久。

3

然而,虽然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但剩下的路并不好走。

与马云率领十八罗汉在湖畔花园创立阿里巴巴时的艰苦处境相同,中国平安创立初期,公司运营环境也是十分艰苦。

虽然顶着总经理的头衔,但实际上此时的中国平安只有十三位员工,由于创业初期资金紧张,员工们只能缩在一间小房间里办公。

背负着商业化保险市场竞争的生存压力,平安早期的十三位员工通过“扫楼”进行保险地推可谓是家常便饭,因为公司名气较小,被嫌弃甚至质疑是骗子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

而在外部环境上,外币保险业务、国际再保险业务、法定保险业务等均受限于政策,被排除在业务范围之外,困难重重。

好在马明哲早早获得了袁庚的支持。

在袁庚的推荐下,马明哲不仅获得了工商银行和招商局集团的全资注资,更是敲开保障基金的大门,成功拿下金融行业最重要的牌照。

背靠大树好乘凉。

凭借着央企背景,中国平安成立第一年的营业收入就高达418万元,营业利润更是达到了190万元。

不过,马明哲并不甘心只做一个背靠大树乘凉的人。

国资背景虽稳,但也有其弊端:一般来说,国有股东往往会向企业派驻董事,而此时市场化经济刚刚兴起,这一类董事的战略决策往往更多是出于政治仕途而非利润增长的目标。

此外,国资的管理层选任机制也相对非市场化,而这必然会导致决策者较为保守,这实质上制约着平安的长远发展。

意识到发展紧迫性的中国平安,加快了摆脱“国有”的步伐。

1992年,中国平安获得了全国性保险牌照,马明哲看到了平安转型的绝佳良机。

4

为了“摘掉”中国平安基因里的国有资方,马明哲开始进行改革,为中国平安引入大量投资者,通过资方力量撬动更多的资源。

先是创立员工持股模式,成立员工风险基金,平安职工合股基金持股比例高达10%,成功将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绑定在一起(电视剧)。

然后又提出股权分散制,引入中国远洋集团和深圳财政局,在稀释工商银行和招商局股份的同时,更是获得了中国远洋旗下600多条船只的保单,每年增加18亿的保费收入。

要知道,平安保险在1989年的净资产也才不到1个亿,中国远洋的投资分量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风声岛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013/181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