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学 > 正文

说说我对印度移民的印象

一个印度裔当上了英国首相,没想到会引发中文世界“为何海外华人混得没有印度人好”的大讨论。

我到澳洲来以后,接触了一些印度人,虽然都没有什么深交,但也可以说说大致的印象。

第一次碰到印度人的时候,我还没有找到工作,正在Parramatta街上没头苍蝇般地瞎逛,冷不丁一个印度青年叫住了我,说他是一个和尚,想要送一本书给我。闲扯了几句以后,我发现他的目的其实是想从我这里搞钱,跟国内街头求几十块钱车票回家的骗局类似,就说了声抱歉跟他告辞了。

这就是我对印度人的第一印象:心思狡狯,英文流利,敢于交流。

直到后来,我在新移民找工培训班Skillmax和正式工作中碰到了不少印度人,才把第一条抹掉了,只剩下了对他们语言和社交能力的佩服。

其实印度人跟其他每个民族一样,也有善也有恶,也有圆滑也有淳朴,无法用“国民性”来一概而论。

印度人的英文口音的确很重,我到现在跟他们说话还是有重重障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的平均英文水平比华人高出不止一个段位。

有一个扎心的事实是,华人听不懂印度人说话,主要原因并不是印度人的口音问题,而是华人的听力问题,因为白人对印度口音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吐槽。

英文说得溜了,社交场合的自信心明显就上来了,公司开会时侃侃而谈的,印度裔永远多于华裔。

从学历来说,他们也跟华人基本相当,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不在少数。工作的认真负责程度固然会有高下,但为人处世却都很有分寸,即便跟宿敌巴基斯坦人之间也相敬如宾。尤其是他们跟澳洲本地同事交流的时候,那种轻松自然的状态,我是很难学到位的。

我们公司被一个美国公司收购的时候,CEO就是印度人,但高层里一个东亚面孔都看不见。从前听说美国科技企业高管中的印度裔比例相当高,如今才算亲眼见识到了。

我们家在悉尼看病,找得最多的全科医生,除了华人就是印度人。这些印度裔的医生估计大多有澳洲本地学历,口音问题更少一些。

问诊的时候,跟华人医生交流自然更没有障碍,但若是从守时、认真、服务态度各方面来评价,我很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主观判断是,印度医生的交流方式让我觉得更加舒服一些。

印度固然算不上一个富强的国家,贫富差距极其严重,很多地方穷得叮当响。从前看电影《雄狮》的时候我就发现,印度的治安差得有点吓人。我女儿的印度同学就说,她在以前印度的小学亲眼目睹过绑架小孩的一幕。

这也是大批印度精英外流欧美的原因之一。当然,我们华人精英出海奋斗的也并不少,移民历史也很悠久,但看来看去,似乎就是没有印度人混得好。

我觉得究其原因,还是相对华人来说,欧美人更把印度人看作“自己人”。从外表来说,印度人的长相跟欧美人相差也很大,这种“自己人”的亲切感更多地来自于文化和价值层面。

这当然跟他们的殖民史有关,被西欧统治得越久,同化的程度也就越深。尤其是出海的精英群体,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跟西方社会其实没太大差别。

我的华人同事里,也有人的英文水平到了跟西人交流无碍的程度,但对华人的负面消息总是羞于提及,觉得这会在西人面前丢了脸面。而印度人就会很坦然地说自己人的“坏话”,包括疫情中印度国内的种种乱象。

所以我觉得,印度裔的精英群体之所以更容易跟西人打成一片,可能是因为建立了一种契约式世界观,而不是传统的身份式世界观。

在身份式世界观里,人按照身份划分群体,人的价值通过群体的共同利益来实现;在契约式世界观里,人按照在社会中的位置签订契约,人的价值通过契约的完成度来实现。

认为苏纳克当了英国首相以后,印度人就可以扬眉吐气、甚至可以反过来殖民英国的,其实是陷在身份式的世界观里。

事实上,不管什么族裔的人当首相,都只是签订了一份为英国社会服务的契约,作为政府首脑必然要从社会整体考虑问题,保持公正公平的态度,而不可能偏心为自己的族裔谋福利。就像奥巴马当了总统,也不会偏心为黑人谋福利一样。

只有建立了契约式的世界观,才能摆正自己在这个日趋多元的社会中的位置,否则就永远被身份所束缚,放不开手脚去触摸自己真正的上限。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荞爸的澳洲来信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029/182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