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放弃赫尔松,俄军迟到的“双十一大甩卖”(组图)

一个苦涩但正确的决定,只是他们做的太晚了。

双十一刚过,我们来讲一个出血让利、清仓大甩卖的故事——在俄乌战场上,俄军宣布弃守赫尔松

当地时间11月9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正式向俄军前线总指挥苏洛维金下达命令,命令赫尔松州境内的俄军要由第聂伯河西岸转移至东岸,建立防御。“以避免造成部队不必要的损失,并保护平民安全。”

考虑到赫尔松首府赫尔松城就在第聂伯河西岸,此举相当于把赫尔松城拱手让给乌克兰人。

这是俄乌开战以来绍伊古第一次公开下达让俄军主动弃守城市的命令,且这一次,俄国防部没有用什么“胜利转进”之类的词汇做掩饰,在第一时间就公布了这个弃守决定——干脆到连让无数挺俄派人士自我安慰的余地都没给留……这也太不宠粉了。

其实俄军这么做也可以理解,因为这座赫尔松城实在太重要了,以至于对它的丢失无法做任何掩饰。

它是整个南部战线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是俄对乌军事行动开始以来占领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大城市。更是9月“公投加入俄罗斯”的乌克兰四区中的一区首府。

时至今日,俄开战之初提的那些让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的口号,应该已经没人觉得能达成了。俄对乌能取得的最大战果只有多吞几块地。

可是,现在开战以来打下唯一一座大城市、地区首府都丢了,还是主动丢弃。那么俄罗斯发动这场战争,到底意义何在?就很令人存疑了——死那么多人、砸那么多钱、受了那么多制裁、谴责,莫不是最后要打个寂寞?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俄军在赫尔松城其实是拖到了不能再拖的最后一刻——进入11月下旬以后,第聂伯河眼看着要进入封冻期,而目前俄军在该河上的浮桥架一座就被乌军的远程火炮精确打击一座,目前补给主要靠轮渡来满足,可万一河面封冻,轮渡船开不动了,不说补给运不上去,连第聂伯河西岸的重装备到时候想撤都撤不下来。

要知道俄军目前在赫尔松驻扎的可是最精锐的空降兵部队。此时不撤,难不成要让这些精锐的俄军之花,效仿敦刻尔克的英军,放弃一切重装备徒步撤回来?

这个战损对装备已经跟不上的俄军来说将是灾难性的,跟主力报销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所以早在9月末起,俄军就已经开始在赫尔松城撤离当地亲俄的俄族平民,这个举动证明俄军当时已经打算撤走了,而且可能永远不打算回来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外界就已经开始猜测,俄军究竟要拖到什么时候才会走?——事情很明显,再呆在赫尔松,只是给对手提供一个给自己放血的出血点。

但最后,俄军还是选择拖到了不能再拖的最后一刻。

这个决定应该出自俄最高决策层。其思路是9月末正是俄军在北线发生大溃败的时刻,彼时再在南线撤军,不仅前线俄军有士气跌落到极点,发生崩溃的风险,俄罗斯国内也可能因为前线接二连三的败讯而发生动荡。所以第聂伯河西岸的俄军这一个多月,实在是为了“大局”硬拖下来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即便从大战略上讲,俄军在赫尔松硬拖这么久是否值得,其实也存疑。

若干年后,当战史学家反思俄乌战争时,如果他套用《论持久战》的总结将这场战争(站在乌方角度)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三个阶段的话,他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场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相当之短促——

今年7月至8月时,俄军还在东部战场上维持着局部进攻态势。

但到了9月以后就出现了哈尔科夫溃败、利曼丢失等败像。从那时候开始,俄军值得一提的战略进展一个都无,整个战局急转直下,某个要地还能守多久,成了唯一的问题。

这种战略相持阶段的短促(甚至可以说没有),原因在于俄军错误的将自己最为精锐的一支力量放在了整条战线的最西端——赫尔松第聂伯河东岸这片“死地”上。

在这场战争进入下半年以后,随着北约的多种中程精确打击武器充实乌军,俄军第聂伯河上的补给线就已经处于了半瘫痪状态。这个时候,俄军为了保证该地区的部队不至于在补给不足和围攻中溃散,派出了俄军中最精锐、战斗意志也最坚决的空降兵部队(近卫第7师、近卫第98师和近卫第106师等)在这个区域聚集,的确一时顶住了乌克兰军队的反攻,在补给不足的情况下依然死战不退。

但多说一句,说俄军空降兵精锐也是相对的。俄军上阵前请东正教牧师给武器开光这个知名传统,最早据说就是空降兵复兴起来的——因为苏联解体后那段日子,俄空降兵们对自己的降落伞在他们跳飞机后打不打的开真的没信心……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俄军因为压上了最后的战略总预备队,而丧失了主动选择战略重心,进行最后的主动进攻的机会。

在长达三四个月的时间里,俄军内部不断有人建议高层尽快从第聂伯河西岸的泥潭中尽早拔出腿来,趁着冬季到来前放手去做一点能做的事。

但这种动议始终没有被听取,理由前文已经说了——赫尔松城是俄军在开战后取得的唯一值得一说的战果,少了它,四区公投就名不正言不顺了,于是从赫尔松城撤离至少要等到这个仪式搞完之后。

俄军的这种决策思路,非常神似内战战争时期蒋介石在东北做的那个——彼时,国军在东北陷入的也是这种打不过、守不住、三面被围、补给还跟不上的窘迫状态。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只能化用托翁的一句名言:战略大师各有各的高明,而臭棋篓子犯的错误,都是相似的。

当然,对俄军来说,唯一的好消息是,现在看,俄军精锐好歹是能撤下来了,没有被锁在第聂伯河西岸,如果那种情况真的出现了,那么整个俄乌战争也基本可以宣告结束了。

而乌军没有达成这种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战略态势,主要原因还是是赫尔松的地缘。

俄军在第聂伯河西岸的突出部是一块宽近100公里,纵深却只有30公里的狭长空间。乌军想沿着第聂伯河彻底切断俄军后路,打围歼战。除非下决心付出极大伤亡代价,并把自己国土上的赫尔松城炸个稀巴烂,否则是不可能的。

这就解释了为何这几个月来乌军采用了一种看似很温吞、但实则因地制宜的打法——一方面用中远程火炮切断俄军补给,另一方面在正面持续保持攻势,不断挤压该突出部俄军的活动空间。

这种后断外挤的打法,最终既逼使俄军放弃了这个战略节点,又让俄军错失了入冬以前腾出手来最后一次尝试进攻的窗口期。

这明显是乌军利用俄方高层不得不做的政治考量搞的一次“上兵伐谋”。但一些亲俄派显然看不懂这个门道,见双方在赫尔松僵持这几个月,就欢呼俄军守住了——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塞尔维亚总统武切奇,他11月6日在接受本国电台采访时刚发表了预言,说今冬赫尔松城将爆发一场大战,将成为俄乌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当然武契奇话讲的很巧妙,没说这场“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究竟谁扮演德军谁扮演苏军,可是谁都能看出,他是看好俄军会死守赫尔松城,顿敌于坚城之下的。

可惜武老师话音未落,俄军就宣布从赫尔松城撤军了……

“赫尔松战役,双方将在这场战役中动用数以千计的坦克、飞机和大炮。”——武契奇,2022年11月6日。

……

还是那句话,在打仗这件事上,战斗民族是真的“不宠粉”,一点面子都不给自己的粉丝留。

当然,武契奇总统的有个判断我还是赞同的,赫尔松城作为俄军开战以来唯一拿得出手的战果,它的易手的确对这场战争有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意义——毕竟,当一支已经是在为了面子打仗的军队却连面子都撑不住的时候,它到底窘迫到了什么程度,还能撑多久,也就不必多说了。

而更关键的是,以赫尔松城的攻守为例,我们可以鲜明看到——俄军目前陷入战略被动局面的最大原因,不是兵力不足、不是装备陈旧,甚至不是士气低落和国内经济萎靡。而是这支军队总是要为了一些战场之外的因素,去守一些已经没有价值的据点,去拖延一些早该做的决断,去做一些能够被敌方准确预判、进而将你拿捏到死的动作。

人类既往所有的战争史都在告诉我们,这是无可救药的取败之道。

(有删节)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海边的西塞罗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113/182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