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学习是要讲究方法的

作者:

1969年,我19岁,是66届的初中毕业生。刚下乡的时候,我自以为比农民有文化,相处时间长了,才知道乡村中也有高人。有天下地干活,有个姓程的中年农民听我在地里神吹,就插话进来问我:“清朝都有哪些皇帝?”我没觉得这是问题,就屈着指头列举说,有康熙乾隆雍正、咸丰、光绪……就一个没漏地说完了。

正在我有点洋洋得意的时候,这位人称“十爸”的中年农民,却冷冷地冒了一句:记住清代的皇帝,其实一句话就够了: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我顿时满脸羞惭,恨无地洞可钻。我啰啰嗦嗦的说了半天,有的次序还错了,结果人家一句话便说完了,扩展开来就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10个皇帝,从头到尾,连相互间的传承顺序都是对的。

我怎么就没想到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忆呢?我那种记法,非常笨拙,还难免顺序颠倒,有所疏漏。概括为一句话来记忆,不但言简意赅,而且前后顺序清清楚楚。

这件事说明什么?说明学习是要讲究方法的。扩大而言,做任何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第一年当农民,同草打交道成了日常工作。我有份自留地,面积八厘。当时存了幻想,一心想拿它操弄成一颗高产“卫星”。不料野草就跑来捣乱,我播下种子尚未发芽,草们倒奋勇争先地拱出土来。稍一疏忽,几天功夫就拉起了一支队伍。于是拿了锄头一阵扫荡,心想这下你可上了西天。岂知过后一看,草们依旧长得蓬蓬勃勃。

与我毗邻的一畦菜地,是村头刘五爷家的,景色自就不同。豆苗长得很壮,草却意外疏朗。五爷间或下地巡视一遭,见着有草贼头贼脑地窜出来了,即拿随身携带的抹子连根一撬,提出土来,将草根上的泥土抖尽,飞手一扬,撂在地梗,让它缓缓晒死——把那庄稼很轻松的就做成了。

我不免纳闷。有天五爷下地浇粪,我便向他讨教。五爷说:“你开初就没弄好。下种之前,地要深翻,土要炕酥,见得着的草都得提尽。像你现在这样,草都长成气候了,再来治它,当然很难了。要是到了秋天,巴地草结了籽,风们遍地给你一撒,你明年的庄稼还要难做。”

不用明年,当年的庄稼就把我做垮了。豆苗一长大,用锄头就有了顾忌。劲使小了,草铲不起来;劲使大了,锄头往旁边一歪,便连豆苗也锄断了。草受得折磨,断了还可再发。豆苗就小气,一经锄断,绝不再生。先是受伤的断口变黑,然后便拿痛苦往根部延伸,直至沉默而坚决地死去。这死法叫我伤心,它们为什么就这样计较“一锄之刎”呢?

观之于草,尽管我那样的憎恨它,摧残它,仇杀它,它却居然毫不介意,似乎并不觉着痛苦,即便断了手臂,残了身躯,还是照旧活得无忧无虑,一如既往繁衍滋生它的后代。无怪诗人们要赞美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

豆苗到底渐渐长高,草也随同壮大。锄头再不可用了,只得拿手拔草。无奈巴地草根多,一扯,茎是断了,根却残留于土中。异日一看,照旧长势蓬勃。

满地杂草久除不去,我遂失去了信心,索性放纵不管,任其疯长。五爷问我:“怎么不拔了?”我说“豆苗简直太不争气,瞧那些杂草,何等刚烈,这豆苗如其和草一样顽强就好了。”五爷就笑,说:“好倒是好,不过呢,豆苗就不是豆苗,而是草了。”

记得后来与一伙朋友聊天,大家都是阮囊羞涩之辈,说起钱来万般憧憬。当时在座一位同学,于叹气中突发妙想,说钱这东西,要是和垃圾一样多就好了。另一位就嘲笑他,说真要那样,钱就不是钱而是垃圾了。

这两句话让我琢磨了好久,也让我成熟了许多。世上的一切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凡值得追求的东西,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哪有一蹴而就的道理?

我后来做赤脚医生,这样的感受就尤其深刻。当时大队医疗站的赤脚医生,没有一个是医学院毕业的,都是从生产队抽调上来的农民,经过短期培训就看病处方了。很多医学知识,都靠自学,一边实践,一边提高。我在公社卫生院学习的那个月,西医中医都学。西医教材是厚厚的一本《农村医生手册》,不分科别,常见病多发病都有介绍,很实用。

中医的书籍有三本:《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濒湖脉诀》。按中医要求,这些都是需要背诵的。像中药的药性,你不背它,怎么知道它的性能功用?譬如人参,有四句韵文: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将人参的性味、功能、主治都做了说明,一背一记就了解了。

单记得中药的药性还不行,还得记汤头。汤头是中药配方,是前人治病的经验总结,譬如“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外感此方宜。是治风热感冒的,记住这个汤头,它的药物组成就知道了,处方时也就不会丢三落四。

记住了药性、汤头,一旦确定病情,便可对症下药,随症加减,那就方便多了。

西医治病,有许多检查方法,像超声波、CT、核磁共振、胃镜、肠镜、X光等,许多医生,过分依赖这些检查,离了这些仪器就无法诊断病情。中医就不同了,中医诊断疾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其中切脉是一项主要的诊断方式,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脉象,比如中医的“表病”,体现在脉象上的变化就是: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古人将不同的脉象分为浮脉、沉脉、滑脉等28种,分别指向不同病症,不是轻易就能掌握的。

学习中医,药性、汤头、脉诀三本书是基础,这个记忆量还是相当大的。当然,并不是说你背得这三本书就能处方治病,但它们却是中医入门的必备知识。

所以,这些都是需要背诵记忆的,谈何容易!

当我从王医生手里接过《汤头歌诀》时,他看我面呈难色,一副苦兮兮的样子,就告诉我说:我教你一个“三上”的读书法:路上、床上、厕所的蹲坑上,你把这三个地方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多读多看多背,有什么好难的?

后来我拿着这个方法灵活运用,确实很有收效。一个人走在路上其实是不能看书的,但可以利用走路的时间来帮助背书。我把汤头或者药性写在手掌心上,边走边背,从生产队走到公社医院,许多药性、汤头就记住了。

有时,我发现古人编写的汤头,繁琐难记,我就自己改编。比如治疗腮腺炎的“板蓝消毒饮”,原处方是六句,我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改为三句:板蓝消毒芩二连,马勃僵柴苏荷玄,清热解毒治腮腺。

不但易记上口,还一辈子忘不了。1977年恢复高考,我把这种读书方法,运用到需要背诵的内容,效果很好。那年全公社四个上线的,我是其中一个。

2022-11-05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汉嘉女1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117/1830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