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失去这种生活方式。即:将"个体的自由发展"视为实现国民福祉和国家繁荣的根基。好东西应该在社会中自由生长出来,而不是由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去分配资源。
【本文写于2022年2月,原载于微信公众号《越向书》,但发布后被系统秒删。其实是一篇不太成熟的文字,缺点很多。】
谷爱凌拿下金牌,中国人欢声雷动。
谷爱凌之外,吸人眼球的还有朱易、苏翊鸣,以及英如镝等中国冰球队的其他归化队员。
除了这些披着中国队战袍的人,陈巍(Nathan Chen)、周知方(Vincent Zhou)、陈楷雯(Karen Chen)以及刘美贤(Alysa Liu)等美国队的华裔队员也引人瞩目。
如果目光移开,我们还会发现东京奥运会女子100米蝶泳金牌获得者,曾经的中国弃婴,加拿大选手玛姬·麦克尼尔(Maggie Macneil)和为中国马术队出战的混血儿华天。
为此,在大海的另一边,一群华侨们焦虑又骄傲地说什么"湾区的华人内卷已经卷到冬奥会了"。
拜托,奥运会不是中国人的堂会,而是世界竞技体育的顶尖赛场,只不过这次恰好在中国举办而已。看看中国队最近在冰雪项目上的进步就知道:真要谈"卷",那不是别人卷过来了,而是我们卷过去了!
然而,不能忘记这些运动员无论为哪国参赛,其共同经历都是成长于欧美社会,是"欧美制造"。
欧美早就在产出类似的运动员,只不过国人一般不会拿来比较,但现在这些明显带有中国人面貌的运动员不由让国人联想:"如果他们成长于中国会怎么样?"
在这个意义上,现在一些人关注的国籍问题反而并不重要。重要是找出原因,让中国也能诞生更多的谷爱凌和苏翊鸣。他们不单单是奥运奖牌获得者,你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在享受这些运动带给自己的快乐。即便训练是艰苦的,有时还伴随着伤痛,但他们就是开开心心地选择了这条道路。
一说起中国在冰雪运动上与欧美的差距,就总有人说:"这些都是富人们的运动,我们吃饱穿暖才几年呀?"这话不无道理。
不过,贫富差距难以解释这个现象:中国的奥运金牌榜一向是由不那么富裕的家庭撑起了的。以东京奥运会的金牌获得者为例,其中80%都来自于特困家庭或普通家庭(其中很多是农村家庭),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体育世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来自于城市中产家庭,而来自公务员家庭[1]和富裕家庭的几乎没有。
其原因在于竞技体育在中国主要由国家操办,国家的目标就是金牌数量,所以首先看重的是投入产出比。冰雪运动的投入产出比较低,中国的"举国体制"是看不上的。而一旦举国体制放弃了这些项目,国内就难以自发产生出基本的训练条件。即使国内有父母愿意让孩子在这些项目上练竞技体育,也必须去国外练。去国外的机票、食宿不说,家长还得陪着,这一下子就将门槛拉到了富豪级别,不再是国内的中产所能触及的了。
从可能成为天才运动员的家长这个方向上看,让孩子进专业体校和省队太冒险了。即使小孩子看上去有些天赋,十年后真的就能成为世界冠军吗?成不了怎么办?如果没能成为"体育明星",退役后怎么办?新华网曾发过一篇《金字塔下的悲剧——退役运动员生存状况调查》,大家不妨参看:
运动员在专业体校里,目标只有拿金牌。但实际上往往是几百人才能出一两个世界冠军……原辽宁击剑运动员孟兆华退役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当过化妆品推销员、饭店服务员,她的丈夫虽然是辽宁击剑队的教练,但前一段也下了岗,只好到饭店当保安看大门……
所以不要说中国盛产"小镇做题家",做题家又岂止在小镇?除了考试天才和自暴自弃者之外,大家不都是在高中疯狂做题?只不过没能都成为"做题家"而已。只有当家长觉得孩子确实难以通过高考进入好大学时,才愿意赌一把,让孩子进入"举国体制"赌一把。
为什么来自湖北、湖南、山东、河南农村的运动员很多,而来自"高考分数洼地"的运动员较少?
因为前面这些省份的高考之路太难了,对于缺乏教育资源的农村孩子来说更难。
说白了,在这里"爱好"是次要的,参与者主要是把练体育当成人生的一条出路。
谷爱凌是如何看待生活的呢?她曾在采访中说:"我不是为了拿奥运会金牌而滑雪,也不是为了考上斯坦福而学习,我这么做,只是因为我喜欢顺便赢了几场比赛,这个只是我的兴趣"。
这种话在中国家长听起来如同梦呓。
在中国,给人感觉往往是到处都"挤住了"。
孩子成功的赛道很窄,窄到大多数家长们都被巨大的不安全感包围着,因为他们看到机会被限制在某个区域以内,而市场并不能很好地去激励那些试图享受生活的人。功利地看,让孩子考上中外名校是让其过上体面生活最稳妥的道路。
因而大多数家长们都不愿让孩子在竞技体育这条赛道上冒险,更不能接受孩子在运动中受伤(会耽误学习)。有人说中国的梅西可能正在开手扶拖拉机,这没错,但他也可能正在某个卫生厅当副处长。中产家庭的家长们骨子里深埋着对"不能成功"的恐惧,生怕自己的孩子会失去体面生活的资格,宁可砸钱给小孩请私教补习。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高考的优胜者常常出自公务员和教师之家,而这样的家庭往往不会把孩子培养成专业运动员。
说白了,有资源的,放着阳关大道不走,谁去挤独木桥啊!
那些绽放异彩的海外华人子女,则可以凭爱好行事。家长们的态度是不断试错,是鼓励赢,也可以输。如果不能享受这项运动,那这回就干脆不玩了,甚至可以临阵弃赛(参见美国体操名将拜尔斯),同样保持名誉不坠和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