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从焦尾琴到文姬归汉

作者:

金朝张瑀所绘《文姬归汉图》

记得从少年起就听说蔡文姬的故事,后来又读到其父蔡邕焦尾琴的典故,但一直没有细想。

最近翻阅古书,联想到这父女各自的人生经历就像那焦尾琴一样,虽经许多磨难也没能挫其才华与人格,反而给悠久的中华历史增添了一段感人的章节。

焦尾琴

蔡邕不仅精通音乐,而且对乐器材料的了解也非同寻常。当他被人陷害后去吴地避难时,听到有人焚烧桐木,听到木料烧裂的声音,知道是良木,因此用它制作成琴,果然音色优美,被称为焦尾琴。另外一个典故就是当他应邀去邻居家赴宴时,到达时在门口听到琴声中有杀机,因而返回;当邻居得知此事后,才知道弹琴者看见螳螂捕蝉,因此紧张情绪在琴声中表达了出来。当蔡邕听了这番解释后,与主人欢笑如故。

除了在音乐上的造诣之外,蔡邕还是辞赋大家,精通经史,而且在书法上,尤其隶书与飞白体上很有成就。再加上他为人正直、有高义,以至于被收买杀害他的刺客都为此感动而住手。

虽然拥有这样的才华与品行,蔡邕的一生却像那焦尾琴一样免不了灾祸,由于为董卓叹息而被王允所杀,只有英名流于后世。

文姬归汉

就像她的父亲一样,蔡文姬也很有才华,留下很多文学与《胡笳十八拍》等音乐作品,并且凭记忆默写了父亲四百多篇文稿。

在命运上,蔡文姬的遭遇也非同寻常,丈夫早逝,因战乱被匈奴所掠十三年,甚至生了两个儿子,直到被曹操重金赎回后,第二任丈夫又因违反军法被处死罪。

然而,最重要的也是最精彩的,就是她能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从大处考虑,不因人生的波折而改变其志向。这也就是为什么蔡文姬能够在被匈奴虏掠十三年后,仍能返回故土,为丈夫的性命向曹操求情,并且在多年漂泊后仍能凭记忆回忆起父亲的数百篇文稿。

危难不移其志

人生在世,冥冥之中有其志向,也在履行着上天赋予的使命。

音乐与文学作品一样,有曲折起伏、悲欢离合,述说着人生的经历与情感,也记载着风雨和沧桑。

如果说焦尾琴在焚烧之际,由其音显示了本性,从而被蔡邕所识,流芳百世的话;那么蔡文姬父女在所遭受的磨难中,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才华与志向,在危难中不自暴自弃,因此为中华文明增添了一份难得的财富。

2016-07-19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220/186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