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名士的末路

作者:

南北朝时,南朝有个张融,是个才高八斗的文士,一篇《海赋》,堪称咏海者绝笔。门第不高,入仕为官,不过从事、中郎、记事之类。然而行事做派,大似竹林七贤之风。平时口无遮掩,率性而为。与吏部尚书何戢有交情,一日登门拜访,走错门了,到了另个尚书刘澄家。下车入门,说了声,错了。但还往里走,走到房子外面,见到刘澄,又说,错了,但依旧不停脚。待到进了人家的家,宾主对坐,直勾勾地盯着人家看了半晌,说一声:全都错了。然后一言不发,转身便去。

这样的名士范儿,当然没有什么人缘。加上他随便说话,上朝不讲礼仪,衣裳褴褛,里面还有虱子,所以,经常因为举止而丢官。好在皇帝喜欢他的文笔,丢了官儿,不久就给他开复。反正都是些无足轻重的闲差,也没有人太当回事。不过,皇帝的眷顾,好像也不像真的,在宋的时候,皇帝说他家穷,该给找个能弄钱的地方做官,结果吏部给他发到了岭南做知县,钱没弄到,还差点儿被食人生番给吃了。到了齐朝,齐高帝曾对人说,张融这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然而,他做了皇帝,却赐给张融一件自己穿过的旧衣服,说是可怜他衣裳褴褛,有负朝望,衣裳不合身,可以回家改改。这是真的怜惜张融吗?天知道。

魏晋名士,经常穿破衣服,倒不是因为穷,而是人家要吃药,五石散,皮肤燥痒,旧衣服穿得舒服。而张融衣裳褴褛,真的是因为穷,家里没钱。好不容易添置一件新衣服,老朋友的孙子母丧,前往吊唁,看着人家一贫如洗,就把衣服脱下来送了。回家只能找个披在牛身上的草帘子,裹在身上。有一阵儿,就住在一叶小舟里,把船拖到岸上。自称陆处无屋,舟居无水。这样的境况,跟近代上海贫民窟里的贫民类似。

名士也要吃饭,回家种地,一来不会,二来估计也没有田地,只能靠官俸活着。一家大小都要吃饭,自己不在乎,家人不干。被逼得没办法了,就到处写信求官。人家告诉他,南朝三吴最富,能在这种地方,哪怕做一任府丞,也足吃足喝若干年。于是,他就求做三吴的府丞,求而不得,听说南康缺一太守,就求做太守。他自比阮籍,求做步兵校尉,然而,阮籍求到了,他什么都没有求到。一直到死,家里都穷嗖嗖的。遗命让儿子给他一只手上放上孝经和老子,一只手上放本法华经。这三本书,是当年名士的绝配,一口贱材棺材,就打发了。

只是,南朝做名士,学魏晋范儿,是高门第中人的专利,就算没有诗,只有药和酒,名士也只能他们来做。人家可以一边做名士,一边做高官,耽误了正事,也没有人敢管。像张融这样的寒门,如果不能像陶潜那样躬耕于乡里,还想在官场上混,那就只能是穷困潦倒。

魏晋的名士风范,就这样走到了末路。唯门第的时代,就是今天所谓阶层固化的时代。竹林七贤时,社会的阶层已经开始固化,但还没有南朝那么厉害,朝廷赐官,只查谱牒,看门第,所以,到了这种时候,像张融这样的人,就没路可走了。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张鸣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318/1878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