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韩日重启军情安保 开启东亚战略新格局

作者:

韩国总统尹锡悦3月16日开启了为期两天的历史性访日行程,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进行了两国十二年来的首次高峰会谈,也是韩国总统时隔四年的首次访日。双方达成多项合作重要议题。美国高兴地看到两个盟友的和解,而对刚在中共“两会”获得三连任的习近平当局来说,则是迎面一击。

据法广引述韩联社消息,韩日两国将重启长期中断的安保对话和副部级战略对话,建立经济安全协商机制,并就强化半导体供应链等议题交换意见。达成恢复停止12年的定期互访“穿梭外交”。

韩日在当天会谈时宣布,2019年停止运行的两国“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完全恢复正常运作。

韩国最高法院2018年终审判决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新日本制铁公司赔偿二战时期被强征的韩籍劳工受害者。而日方认为该问题已在1965年双方建交的条约中解决。为报复韩国,2019年7月,日本宣布限制向韩国出口半导体材料。之后,韩国政府8月通知日本不再续签军情协定,但遭美国反对,于同年11月有条件地推延协定终止期限。也就是说,韩日军情协定仍有效,但实际上处于失灵状态。

在此次会谈前一天,日本决定解除当年对韩出口限制,允许对韩出口高纯度氟化氢等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这三种材料是韩国半导体和显示器产业的关键材料。韩国据此撤回了之前向世贸组织提出的申诉。

韩国还有望重返日本的简化出口手续优惠待遇名单国“A群组”,双方将就此继续协商。

尹锡悦表示,此次会谈为走出历史不幸、开启韩日合作新时代迈出了第一步;韩日共享普世价值,是安全保障、经济、全球议题上合作的伙伴。在自由民主价值面临重大挑战的今天,两国合作的必要性越来越高。

岸田文雄指出,一直支撑国际和平与繁荣的自由民主主义面临重大挑战,韩日合作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

双方都强调的合作因素“自由民主面临重大挑战”,显然是出于对中共野心的担忧。

尹锡悦自去年5月上任后,就曾表示,必须结束韩日相互敌视的恶性循环,共同追求两国的共同利益。

就引发韩日危机的韩国劳工赔偿问题,尹锡悦政府3月6日提出了一项新的解决方案,让受益于1965年日本赔偿的韩国企业,支付给韩国二战劳工赔偿款。

日本在1965年与韩国建交前达成了一揽子8亿美元赔偿和低息贷款协议,日本坚持认为他们不应该再对韩国进行赔偿。

韩国总统尹锡悦在历史问题上放软,日本就在3月16日宣布解除了半导体原材料的限制,而韩国也撤回了之前向世贸组织投诉日本“歧视”的提案。由此打通了韩日两国首脑12年后重启峰会的大门。

韩国对日和解,必然也会加强韩与美国的关系。法广引述分析认为,他希望与华盛顿在经济、安全或技术领域建立一个"更具全球、全面和战略性质"的联盟。

韩日会谈,对民主社会是个好消息,特别是美国更高兴,因为韩、日两个是美国的亲密盟友,是美国防御共产势力的第三岛链的一环,韩日两国的和解,将使美日韩的合作更加紧密。

法广评论认为,面对北京和平壤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挑战,韩日两国试图缓解其紧张关系,这一历史性的改变是为适应性的战略格局,也势必对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

法新社评论则直接称韩日关系“战略性和解”。评论指出,韩日关系正常化让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后,势必影响东亚地区战略格局,平壤和北京有何种反应自然是下一步关注的焦点所在。

韩国舆论反应很热烈。总体上,支持者的声音很突出。

韩国时评人士刘宰一认为,俄罗斯的侵略战争、中国的霸权挑战以及朝鲜的核武装,这样的外交安保环境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和美国、日本等民主国家团结在一起的重要性……尹锡悦这次通过第三方代偿试图解决强制劳工的赔偿问题,其民意支持率不降反升,大部分媒体也都对此持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明国民对当前的形式有清醒的认识。”

韩国时评人士李政勋认为,中国刚结束的“两会”让我们看到,习近平的独裁体制已经形成,韩国需要对中国有更清醒的认识,也需要和民主国家建立更稳定的合作关系。

平壤金正恩,在尹锡悦启程前约三小时发射了一枚洲际导弹,掉落在日本专属经济水域。

中共外交部酸溜溜地回应,指中日韩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反对个别国家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中共各大媒体上演各种冷嘲热讽。党媒中新网称韩国“自掏腰包”代日本企业赔偿二战劳工受害者,指韩国是“屈辱外交”。

中共自己从不理睬中国人要求的二战赔偿问题,现在跳起来对别国无礼辱骂,不过是发泄不满和愤恨,想挑动韩国反韩情绪。

韩国人对中共越来越清醒,这是中共不愿意看到的。韩日关系新变局,对习近平当局是迎头一击。接下来更坏的消息等着中共。

尹锡悦下个月要去美国与拜登会谈。韩国时评人士李政勋认为:“东北亚紧随欧洲,将进入一种冷战状态,在亚洲能担当起类似于欧洲英国、德国和法国角色的就是韩国、日本和台湾。”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阿波罗网来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318/1878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