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苏东坡乌台诗案前,差点发生一起更大的文字狱

作者:

北宋熙宁三年年初,正是王安石新政进行到一个很胶着的时刻。彼时,变法的成效和弊端都开始在桌面上显现了出来,变法派觉得再坚持一下就能够顺顺利利地把新法在全国推行下去了,保守派也觉得要是再坚持一下就能把新法顶回去了。

这时候,朝廷却出现了一个权力的真空,两派的核心大佬都因故没有上班。

变法派的大佬王安石,因为受到了韩琦的弹劾,觉得自己没有在神宗这里获得足够的支持,所以拿出了自己的傲娇本色,请了个病假在家卧床,其实就是等待神宗的表态。

但是神宗有些犹豫,因为反对变法的人实在是有点多,而且名头都比较响。想来想去,神宗决定任命保守派的大佬司马光为枢密副使,让他出来暂时把两边的紧张情绪稍微缓解一下,不要搞得那么水火不容。但是司马光非常清楚,这个任务他无法完成,因为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确实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他要是坐上这个位置,绝对的冰火两重天。所以,司马光借口自己的脚有问题,同样请了一个病假。

两个大佬不在,对权力有着极其渴望的崇政殿说书吕惠卿看到了机会。

崇政殿说书,名义上是给皇帝讲授经典,但是因为能够固定地近距离接触皇帝,可以影响皇帝的很多观点和决策,也能随时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所以虽然看上去没什么实权,但是位置非常重要。

吕惠卿字吉甫,因为强烈支持新法,在熙宁变法之后成为王安石的心腹。但两人的关系很微妙,王安石掏心掏肺地把他视为心腹,吕惠卿却时时刻刻都在想办法将其取而代之。对此,连司马光都曾经给王安石写信,说:“Jeff,你要当心Jiff,这人有些阴险,今后要是你落难了,他保准要在你背后捅刀子。”

王安石对此不以为然,甚至以为是司马光的离间之计。

但是司马光看人的确比王安石准,至少看吕惠卿比王安石准。

就在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没上班的某一天,神宗在宫内跟学士们探讨完学术之后,带着大家一起喝茶,喝到悠闲自得的时候,神宗开始分享自己几天前刚看到的一首诗,是司马光写的关于王昭君的诗,神宗非常感慨地跟大家说,司马光的古风写得很不错,其中有四句“宫门铜环双兽面,回首何时复来见。自嗟不若住巫山,布袖蒿簪嫁乡县”,读起来让人觉得颇为怆然。

这句话一出口,吕惠卿立刻看到了机会。

这几句诗的字面意思,是王昭君出塞之前的感慨,表示这么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与其当初进宫,还不如当初就在巫山嫁给本地人,至少不用承受背井离乡之苦。

不过,古人写古人都有点借古喻今的嫌疑在里面(啊这……众所周知,我从来没有这个意思),所以完全也可以解读为司马光借王昭君的口,替被贬斥出京的保守派人士喊冤,同时也有对皇帝不满的意思。

于是,吕惠卿立刻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陛下身居九重之中,何从而得此诗?”

神宗没有正面回答:“也是偶然之间看到的。”

吕惠卿非常神秘地说:“此诗不无深意。”

神宗很惊奇地问:“你也见过这首诗吗?”

吕惠卿说:“我从没见过,只是刚刚听到陛下诵了这四句而已。”

虽然史料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判断,但是我个人认为,吕惠卿说谎了,他不但见过这首诗,并且非常清楚地知道来历。

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大约是十年之前,而且并不是司马光一个人写了这个题材。

嘉祐三年,王安石给仁宗写了一封著名的万言书,提出了改革的主张,不过并没有得到认可。第二年,王安石就写了一首关于王昭君的古风诗,其中有一句“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意思就是感慨王昭君没有得到汉元帝认可,颇有一点埋怨仁宗不能“慧眼识珠”,导致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这首诗出来以后,包括司马光、欧阳修、梅尧臣等朝中大人物都纷纷写诗作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司马光被神宗念出来的这四句,就是当时写出来。而欧阳修写得更直白:“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直指皇帝不能明辨是非。

当年的这一起事件震动了北宋文坛,吕惠卿当时已经进士及第,后来又作为王安石的超级跟班、将王安石拍得全身酥麻舒服至极,不可能不知道这么一出文学典故。

正因为知道其中的背景,以及牵扯的人物,所以吕惠卿才当着神宗的面提出,司马光的诗有深意。

对他来说,最好的结局就是神宗的好奇心,让他来解释其中的深意,然后牵扯出欧阳修和王安石的作品,开始一一清查里面对皇帝不敬、对朝廷不满的意图,然后将他们贬职,以便自己趁机上位。

但是没想到的是,神宗非常严肃地一句话把他顶了回去:“这四句诗,还能有个什么深意?”

吕惠卿看明白了神宗的态度,非常识趣地终止了这次谈话,一场可能涉及到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等超级大腕的文字狱因为神宗的态度被扼杀在摇篮里。

而九年之后,苏东坡遇上了脾气已经没那么好的神宗,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2023-03-28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读宋史的赵大胖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401/1884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