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广宇:就业战争

作者:

疫情过后中国经济迟迟没有恢复,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图为2022年8月26日北京一招聘会。(Jade Gao/ AFP)

疫情过后中国经济迟迟没有恢复,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即使没有亲身体会也可以从近期新闻中看出端倪:政府裁剪编制,清退无编制人员;苹果将多条生产线迁往印度,深圳富士康门庭冷落与印度孟买第一家苹果商店开张人潮涌动形成鲜明对比;广州外卖员招满,灵活就业也成奢望;扩大在大学征兵规模……这些都反映出了今年就业形势的严峻,特别是即将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上千万高校毕业生。

2021年以来全世界都出现了经济问题,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和一些高科技行业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在疫情期间超发货币补贴民生和防疫措施导致的供应链生产受阻,还有俄乌战争对国际能源和粮食市场的影响。为了对抗通胀,美国等多数国家普遍执行加息降表政策,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这些对市场的影响都是暂时的,随着俄乌战争局势稳定和国际供应链的恢复,国际市场的恢复是可以预期的,也没有迹象表明出现了严重的失业潮。

中国的经济形势与这些国家完全不同。虽然也有货币超发和生产萎缩,但并没有引起强烈的通胀,意味着中国居民购买能力发生了大幅下降,这必然说明收入降低和失业率上升。为什么货币超发却没有转化为购买力呢?主要是中共政府将这些钱大部分用在了封控和维稳之上,包括无休无止的核酸检测和方舱建设。这些钱用掉了就是用掉了,在疫情结束后不会有任何持续效益。而最需要资金补助的中小商企和受困居民却并没有获得资助,在三年的封控中耗尽了储蓄。商家企业破产,民众返贫,哪里还有钱去促进消费呢?面对中国特殊的经济状况,中共的货币政策是降息放水继续超发货币,与国际社会背道而驰。

银行多放出来的钱能够拉动经济吗?这得看这些钱能不能进入普通人手中变成实际购买力。基于“给每个人发钱等于都不发钱”的谬论,中共向来是拒绝直接给底层民众发放金钱补助(或消费券),尽管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转化为购买力。中共寄希望于把钱以贷款形式发放给企业促进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呢?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钱了,那么卖到国外?可是如今中共极端的外交和商贸政策导致了恶劣的国际经贸环境。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封锁,外商也减少中国订单并将产业链移出中国。对内对外都没有销路的企业怎么会贷款投资扩产?这种情况下只能裁员减产谋求自保。无法进入生产的资金只能在金融界空转,玩新债还旧债的游戏,无法促进经济流转。事实上,中国的经济问题并不是社会流动资金不足,而是缺乏消费这一根本动力。印再多钱到不了消费者手中也没有用,这样下去必然爆发经济危机,引发更大规模失业。

经济危机爆发后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但不同的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二战爆发前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美国和德国的处理方式就很有代表性。美国推出罗斯福新政,由政府举债出资大搞公路基础建设,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的同时也打造了一批具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购买力的上升加上新建基础设施对经济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启动了整个社会的良性经济循环。而德国在希特勒的控制下采取了扩军的方式吸收过剩劳动力,大量的年轻人参军,剩下的参加青年团下乡劳动或进入工厂生产军事物资。这样的方法确实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失业问题也创造了经济增速的奇迹,但问题是不具有可持续性。军事需求不可能持续发展,过多的资源消耗在军事上只会对社会经济循环带来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发动战争以维持军事需求和抢夺所需的经济资源,这也是二战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可不可以学习美国模式来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呢?可以,大搞基建也是中共一贯的救市模板,但它们忘记了罗斯福新政最重要的一条——培养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在本世纪初,中共曾经投入大量的救市资金用于基建,建造了大量的铁路、高速公路网和众多的飞机场,时至今日也还在继续修建高铁线路。这些项目耗费人工无数,有没有把这些建筑工人变成中产阶级呢?并没有,他们仍然是拿着极低薪资的底层劳动者,常常还面临被欠薪的风险。这些基建项目确实带活了一批原料供应企业,如水泥、钢铁等,但一旦基建放缓它们的产能就过剩了,完全依赖国家资助的基建项目是不可持续的。

从促进区域经济的角度来说,尽管很多项目效率较低(如大量闲置的机场),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加方便的物流交通确实吸引了一批海外投资,拉动了地区民营企业发展。但外资和民营企业发展需要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政府需要配合而非限制,但中共不是如此。它的国内政策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是有过一段对市场较为友好的阶段,但近年来则表现得很不稳定,随时锤爆特定行业。三年疫情期间的对市场和产业链的干扰远大于补助,中小企业大量破产,大型企业和海外资本也对中国失去信心迁移海外。外贸方面,中共战狼外交、对海外知识产权的剽窃、对信息和科技产业的封锁(互联网防火墙)和不公平竞争(限制西方科技和互联网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终于引火烧身,带来了贸易战和海外技术封锁。内外政策环境都不利于市场发展,抵消了大规模基建带来的正面效应。

还要注意中国的企业发展是极端依赖外贸经济的,换句话说多数产品都是出口外销的,而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更多来自廉价劳动力,所以最终也没有培养出多少中产阶级和国内消费能力。在面临海外制裁出口萎缩的当下,国内的消费能力不能支撑起中共希望的内循环,这是此次中国经济危机的实质。如今中国的交通基建已经趋于完善,继续建造实效并不高,加上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已经债台高筑,恐怕不会选择此种救市方式。

当市场不能够提供足够就业机会时,政府将不得不负起吸纳多余劳动力的责任,避免他们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学习纳粹德国扩军发展军工是一个可行的选项,目前看来中共也有这方面的趋势。但还是那个问题,发展军事同样无法在中国培养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军队不可能负担大量拿高薪的职业军人,大多数年轻人入伍也只是当个普通义务兵而已,只能起到推迟就业时间,缓解当下就业压力而已。军队发展也会带来更多军工需求,但这些纯粹政府买单只会增加财政压力和政府债务,肯定在人工支出上能省则省,不可能提供高薪。在社会经济萧条的情况下还要供养庞大的军队,这是沉重的负担,除非能够在战争中获利。也许很多人在中共宣传下投身从戎是为了所谓收复台湾,但大家从经济的角度想想,中共打下台湾后就能恢复经济,制造就业,实现内循环了?显然不可能。战争的结果只可能是下一场战争,穷兵黩武的欲望是无论抢夺多少资源也无法满足的,这正是二战中德日法西斯的道路,而它们的结局也是必然。

当然还有可能是中共将失业青年吸纳入军队缓解就业压力,但并不真正发动战争,同时政治宣传西方敌人的威胁来强调备战的合理性和国民牺牲生活品质的必要性。这就成了朝鲜先军政治的翻版。这种方式十分有利于极权独裁统治,习近平可以凭此获得如金家对朝鲜般绝对控制。但普通国民的生活也会如朝鲜般迅速沦落。军事极权必然打压社会自由,无论是思想自由还是经济自由。市场经济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社会生产只能退回到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由于缺乏竞争,计划经济天然是低效且缺乏创新能力的。基于中国的体量,很可能会走上前苏联的老路,在冷战的阴影下军备竞赛把国家经济拖向崩溃。

普通的中国人需要明白中国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缺乏和对西方自由社会的敌视,根本原因是中共的统治,其意识形态与普世价值的抵触。除非中共与国际社会改善关系并减少对国内自由市场的限制,这波经济危机与失业潮将很难有普通人想法中改善的可能。如不改善,独裁者会将国家拖入军国主义的泥潭,战争(内部或对外)的风险会大大提高。最终结果如何,取决于中共当局的决策,取决于国际社会的努力,更取决于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选择。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中文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423/1893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