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吴惠林:让一个单臂流浪汉搬砖的感人故事

—“爱之适足以害之”&“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作者:
在我看来,资助金钱是一种错误的帮助,它会使一个人失去节俭、勤奋的动力,而变得懒惰、不思进取、没有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当你施舍一个人时,你就否定了他的尊严,你否定了他的尊严,你就抢走了他的命运,这在我看来是极不道德的。作为富人,我有责任成为造福于人类的使者,却不能成为制造懒汉的始作俑者。

日前,一位正在日本访问研究的友人LINE来《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了乞丐》短文,顺手转传了几位朋友,纷纷表明“赞”、“认同”、“深具启发”,为飨更多人,兹将该文公布如下:

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了乞丐()

“一个流浪汉来到我家门前,他想向母亲要点吃的。这个流浪汉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流浪汉说:‘请你帮我先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可以吗?’

流浪汉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要我搬砖?如果你不能帮助我,我不会怪罪,何必刁难我呢?’

母亲不生气,她对流浪汉笑一笑,然后俯身用一只手抓起了两块砖。当搬过一趟回来时,她温和地对流浪汉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做的,你为什么不能做呢?’

流浪汉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尖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滚动两下,终于伏下身子,用仅有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他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母亲递给他一条雪白的毛巾,流浪汉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母亲又递给他一杯水,一块面包,临走的时候,母亲递给他20美元。

流浪汉接过钱,感动地说:‘谢谢你,夫人。’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力气赚的工钱。’流浪汉感激地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昂首上路了。

过了一些天,又有一个流浪汉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祈求施舍。母亲让他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水和面包,还有20美元。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人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又让人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是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呢?’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屋后其实都一样。’我噘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可是,对流浪汉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一样了……’

此后,经常有一些流浪汉来到我们家,每一次母亲就会把过去的戏重演一遍,我家的砖就屋前屋后地被搬来搬去。

转眼十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他仅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他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一个流浪汉。因为当年你让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做的,与我无关。’那人挺直身子,看着母亲说:‘是你帮我找回了尊严,找回了自信。就在那一天,我才知道,我还有能力做一些事情。’独臂的董事长为了感谢母亲,他决定赠送我们一套房子,比我们现在的好很多。母亲说:‘我不能接受你的馈赠。’

‘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我们家有四个孩子,虽然我们的家境并不富裕,可是,我们长大之后都自立成才了。我的两个哥哥都得到了博士学位,我的姐姐现在是一家超市的经理,我是一名律师,马上准备竞选我们州的议员。我的母亲年纪很大了,我们家的那一堆砖,有时候还会在母亲的指挥下被搬来搬去。”

作者说他“绝对不是展示一个行善的故事”,而是展示“一个关于教育的奥秘。”他说:“我们的孩子来到我们生活中时,是不是像那个流浪汉?没有能力、弱小、需要我们施舍、帮助……”,但怎么帮呢?“有父母就真的把孩子当成了流浪汉、当成了乞丐”,于是“把衣服给孩子穿好,把碗筷端到孩子面前,把钱塞在他们手里。”然后说:“看,是我辛苦地在养你!”如此一来,孩子就真的变成了流浪汉和乞丐,在父母日复一日的施舍中,慢慢失去自信、失去尊严、失去生存的能力。然后我们又会大声说:“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为什么啥都不会做?难道你将来还要我们养你?”

作者请读者仔细回味一下这个故事:想一想这个母亲的用心,想一想她的做法。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立,让他们有展示自己信心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尊自爱中长大!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读了这则故事,脑中立即浮出已故20世纪全球首富兼慈善家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在1911年写给其子的家书《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该封书信间接回应媒体指责他吝啬、捐款不够多。他以一则“老人抓捕食用白吃午餐野猪”的故事来说明:“一只动物要靠人类供给食物时,它的机智就会被取走,接着它就麻烦了。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人类,如果你想使一个人残废,只要给他一对拐杖,再等上几个月就能达到目的;换句话说,如果在一定时间内给一个人免费的午餐,他就会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别忘了,每个人在娘胎里就开始有被‘照顾’的需求了。”

洛克斐勒接着说:“是的,我一直鼓励你要帮助别人,但是就像我经常告诉你的那样,如果你给一个人一条鱼,你只能供养他一天,但是你教他捕鱼的本领,就等于供养他一生。

在我看来,资助金钱是一种错误的帮助,它会使一个人失去节俭、勤奋的动力,而变得懒惰、不思进取、没有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当你施舍一个人时,你就否定了他的尊严,你否定了他的尊严,你就抢走了他的命运,这在我看来是极不道德的。作为富人,我有责任成为造福于人类的使者,却不能成为制造懒汉的始作俑者。

任何一个人一旦养成习惯,不管是好或坏,习惯就一直占有了他。白吃午餐的习惯不会使一个人步向坦途,只能使他失去赢的机会。而勤奋工作却是唯一可靠的出路,工作是我们享受成功所付的代价,财富与幸福要靠努力工作才能得到。”

这两则故事都在表明“爱之适足以害之”或“天下没有白吃午餐”的道理和例证。

“爱之适足以害之”的经济学观

我们知道,在一般的东方社会里,“爱之适足以害之”是一句有警惕性的话,但却常被当作耳边风。不但凡夫俗子不重视它,甚而有权力的政府官员们也如此。前者所造成的害处不会影响太大,但后者所产生的不利,所涉及范围可就宽广许多了。

关于一般人的情形,以父母亲“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作例子,是最恰当不过了。所谓“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者当然都是最疼自己子女的。由于子女们年幼无知,对于未来无法作任何抉择,于是父母基于自己的体验,便替子女预为设想,并铺陈一条通往自认为光明前程的大道。一方面,罔顾子女的天赋、性向、偏好等等,强迫子女做这做那、学这又学那;另一方面,也为了呵护子女,一切的琐事都帮忙处理,而对日常生活中的处世道理及方法,都不放心让子女去体验。在东方社会,这种普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僵化教育体制里,更加强这种情况的弥漫。如果我们能做实况的访问调查,相信为人子女者都会牢骚满腹,而且,他日踏入社会时也难以立即调适。毕竟,个人都是基于自己“主观”的判定,以成本效益准则来作行为的抉择依据,任何的其他人是无法“越俎代庖”的。

家庭里的故事也会在社会上看到,父母的角色换由政府当局扮演,子女当然就是人民了。基于好意,政府为要确保人民得到完善的服务,通常将邮政、交通运输等归公营,但结果却使人民只能消受价高质劣的服务。而为使本国产业免遭外国业者的嵌制,于是政府乃以关税、禁止进口、设限等方式来保护幼稚国内产业。结果是,消费者得到价高质劣的产品,而且无法享有多样化产品的消费;另一方面,受保护的业者,在缺乏竞争的激励下,不会惕励经营,以致效率低、进步慢,等到有一天不得不与外界竞争时,因为不堪一击而又哀求政府救济了。这些固然都是信手拈来的“爱之适足以害之”的例子,不过,最明显的情况还是在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方面。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总会有着不平等的现象。即使在吃“大锅饭”的共产社会里,仍然免不了,而在自由的社会中就更不用说了。政府之所以组成,就是组成者为了谋求自己的福祉而产生的。当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进步到某种程度后,当政者希望所有的人民都能过着起码的生活水准,不但吃穿不愁,也要使其有住屋,生病了更要有所照顾,甚至有所谓“从摇篮到坟墓”都由政府负责的理想。其实这一理想,只是妄想,为什么呢?基本的道理有二:一、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二、“好逸恶劳”是现代人的本性。如有“不劳而获”的利得,许多人都会设法去争取。如果得到的话,由于代价甚低,不会加以珍惜,因而“浪费”情事很自然的出现。而且一旦出现不劳而获的机会,得利者就会百般的设法增多其机会,于是社会资源就会愈来愈被浪掷在无生产性的用途上,对于人群的福祉当然不利。结果是,那些无力自谋生活,本应得到这些不劳而获者,却往往无法真正享受到,或者即使得到,也是品质更为低劣的服务。让我们举些例子来说明。

以全民医疗保险来说吧,原来的目的在免除全体人民(尤其是穷苦者)遭受疾病的痛苦,或由公家全额支付医疗费用,或只由私人负担微小的一部分成本。在自己也须缴付费用时,为了避免吃亏,难免增加看病的次数,而且不会珍惜药物。于是,看病的人口激增,药物的需求也大增,不但看病时间拉长,医生及护理人员的负担也相对加重,医疗设备亦会呈现相对缺乏,于是医疗品质每况愈下。而且,在医生和医疗设备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高所得者仍然可以用支付较高费用的方式,得到高品质的医疗,而政府原本想要照顾到的那些贫苦者,反而得不到起码的医疗,甚至反会受到歧视的待遇。此外,由于医疗水准的普遍降低,使中产所得阶级也连带受害,而且因为浪费的产生,更损害了可用的资源。如果再进一步实施像英国的“免费医疗制度”,则所看到的结果是,新医院不会增加,或者说社会中的医疗资源总数维持不变或增加有限,但医疗消费却大增,于是在中、高阶层医疗资源消耗增加下,贫民所分得的资源大为减少。另一方面,官方医疗的服务品质降低了,就英国言,在全民医疗实施后,最好的医生大批迁移他国,留下来的医生所赚取的费用,系依诊疗病人数目而定,并非由医疗案件的复杂性决定,于是他们认真看病的意愿大大地削弱了。因此,提供免费或近乎免费医疗,对于能够看病者而言是“廉价”或“免费”的,但总会有人来支付这些费用,而矛盾和吊诡的是,支付者往往就是不应支付的那些人。

再以补贴国民住宅的办法来说吧!由于低所得家庭付不起房子的市价,于是政府会以补贴国民住宅的建设费用,以及低于市价出租,来对抗房价上涨。不过,由于国民住宅的房价低于市价,很自然地“只要还有国民住宅,就会有愈来愈多的人想住进去”,换句话说,更多的需求者会蜂涌而来。结果是,等待的长龙出现了,而获得公共补助好处者,并不必然是最需受补助者,而是最精通如何从政治体制中得利的一群。不用多说,最贫穷的人,很少能沾上边,但是,这又与原意相违了。

我们再举失业保险为例。经济不景气时,难免会有人失业,这个时候若能有最低生活费的来源,当然可以避免断炊,也可让暂时失去工作者安心找事,这也应是失业保险实施的原意。但是,由于保险费的来源往往大部分需由雇主负担,一来增加雇主的营运成本,使其竞争力减弱,二来劳动成本上升,致厂商的劳动需求降低,不利于工人就业,三来失业保险的存在,使失业者宁愿失业而不工作,或较不积极去寻找栖身之地。结果是,工作意愿将受到打击,工人易于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性,不但对工人无益,更伤害到整体经济。

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子所显示的现象是,看起来是很理想的福利政策,真正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不但对当事人无益,而且反会有害,而其害又会波及全社会。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这些政策都容易走向“白吃午餐”或“白搭车”之路。如果一个社会果真进步到可以提供一些资源来帮助孤苦无依的那些人,那么,就应该针对亟需的“个人”给予补助,不可将特定的职业、年龄、劳工组织或产业群体来作“集体”性救助。不然,不但社会宝贵资源将会浪费掉,更糟的是,那些真正需要救助者,反而处于更不利的地位。在经济分析的检视下,中国人的先哲之言“爱之适足以害之”,是有其颠扑不破的道理在。而西谚:“到地狱之路往往是好意所铺成的”也呈现相同意涵,看来东西方在社会福利这条路上并没有差别在啊!

最后,值得提醒的是,若人皆有“利他”之心,分工合作和谐相处是极其自然的,这个理想境界也当然不劳政府实施“强制性”福利措施了。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516/190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