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
不久前,和一位老朋友A君相聚。A君告诉我她手头有一份民主墙时期的民间刊物《沃土》。我一听很高兴,因为在当年,我就是《沃土》的成员,我在《沃土》上发表过好几篇文章,我那篇《论言论自由》就是首发在《沃土》上的。只是现在我自己连一份《沃土》都没有。A君说,她手头这份《沃土》,是1979年第5期第6期合刊。我记得这一期《沃土》有一部很精彩的作品,署名“白绢”写的电影文学剧本《明亮的路》。我请A君查查看。一查果然有,于是就拍了照给我发来。
民刊《沃土》截图(1979年法国驻中国外交官黎方任的收藏)
电影文学剧本《明亮的路》当初发表就给我很深的印象。故事的大致情节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主人公叫崔明亮,是个民营企业家,制作高尔夫球球杆,产品远销海外。主人公西装革履,坐私家小汽车。故事的结尾是崔明亮又收到国外的订单,乘飞机前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我必须说,《明亮的路》真是很精彩。作者的眼光令人惊叹。他这部《明亮的路》比同时期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有预见多了。那可是1979年啊。当时中国还没有民营企业家呢,也没人玩高尔夫,绝大多数人连高尔夫球杆都没见过。那时北京城里刚出现的个体户,不过是卖大碗茶而已。可惜的是,这么好的一部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现在还知道这部作品的就更少了。
民刊《沃土》截图(1979年法国驻中国外交官黎方任的收藏)
《明亮的路》这部剧本的作者本名叫王山,三横一竖王,大海高山的山,男。“白绢”是他的笔名,看上去像是个女士的名字。王山说,因为《沃土》里的作者没有女的,所以他就取了个女性的笔名。王山在《沃土》上用“白绢”的笔名发表过几篇文章,主要是小说一类文学作品。
说起这位王山,经历也很不平凡。工农兵都干过,当过矿工,当过知青,又当过兵。民主墙时期,王山在北京师范大学行政部门工作,与八九民运时和刘晓波、侯德健、周舵等一起绝食的高新是同事。但当年王山是以笔名参加《沃土》,所以同一个办公室的高新并不知道他这些事,只知道王山收藏有很多民刊,后来才得知他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同事还是民主墙下的民运先驱呢。
王山电影剧本"明亮的路"截图(1979年法国驻中国外交官黎方任的收藏)
1994年,王山假冒德国人“洛伊宁格尔”,写了一本书《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讨论中国政治,引起各方关注,轰动一时。据说连江泽民都看过这本书,还向别人推荐。起初大家都以为是德国人写的呢,后来才知道是王山。
本世纪初,台湾出了一本采访录,有一篇是采访王山的。王山对记者讲民主墙运动讲竞选运动,其中提到我。他说我在北大竞选演说时曾经说:我不是共产党员,我家三代都不是共产党员。于是听众热烈鼓掌。这个段子我在竞选后不久就听说过,那时说是人民大学的某位竞选人说的,王山张冠李戴,错误地安在我头上了,想来他也是道听途说。我现在也不清楚这个段子是真的还是编的。
王山电影剧本"明亮的路"截图(1979年法国驻中国外交官黎方任的收藏)
王山后来成了专业作家,写了好几部小说:《天殇》、《天祭》、《天爵》以及《大顽主》系列。互联网兴起后,王山也上了网。他给自己取的网名是“四横竖”——王山这两个字的笔划正好是四横四竖。
作为《沃土》的同人,在民主墙那段岁月,我和王山见过好几面,一道开会,一道郊游。记忆中的王山,个子不高,白白净净,圆圆的脸。王山和我都是老三届。他比我小。文革爆发那一年,我是高三,他只是初一。可是在2012年他就因病去世了,时年还不到六十岁。
看到朋友传来的民刊《沃土》的照片,我想起当年民主墙的岁月,想起王山。谨写此文,以表怀念。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