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堪失业、内卷,回家做“全职儿女”,成为了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虽然直接促使人们回家变相“啃老”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充当“全职儿女”这个角色所感受到的酸甜苦辣却是殊途同归。
2023年6月7日晚间,北京的一个公园里两个看似母女的女士在聊天,一个小男孩在旁边看手机。
最近,中国大陆网络社群中流传著一个已届不惑之年的男子辞职回家当“全职儿子”的消息。据称,这个40岁的中年男子原本在上海的工作月薪2万元(人民币下同),辞职回家照顾父母后,他每月从父母手里领取5500元的薪酬,而父母表示,不忍看儿子的压力太大,支持他回归家庭照顾年老的双亲,同时也可以远离工作单位的激烈内卷。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也纷纷发帖宣布自己当上了“全职儿女”。这个话题迅速在网络社群中发酵,引发热烈讨论。
有网友一听说当“全职儿女”可以“零内卷”,就留言直呼羡慕;也有人发帖哀叹,自己没有这样有钱发父母可以去“全职”照顾;但也有网友表示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生,直言这只不过是用亲情美化了的“啃老”,虽然换上了比较温馨的“新马甲”,但个中的无奈与心酸,不是身临其境的人未必都能明白。
关于“全职儿女”的讨论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有媒体采访了一些已经回家成为“全职儿女”的年轻人,发现他们与以往人们印象中那些因懒惰、不愿奋斗、不愿担当而厚颜赖在家里的“啃老族”,还是有所不同的。
综合陆媒报道,在“全职儿女”这个特殊的群体当中,不乏高学历、有能力的人,他们大多是在遭遇公司倒闭或裁员失业,或者不堪忍受残酷“内卷”的情况下,不得已选择了充当“全职儿女”作为迂回战术,为自己的生活寻得一个喘息和调整的契机。
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曾发文表示,在对一些真正的“全职儿女”进行深入了解后发现,“躺平”只是表象,“焦虑”才是他们的常态。
文章讲述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中青年成为“全职儿女”的经历与心路历程。
赵吉大学毕业后已经当了两年的“全职儿子”。毕业那年,他原本计划出国,但正值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时候,父母担心他的安危不肯让他离家出国。赵吉只好留在家中。后其考研失利,求职也屡屡受挫,备受打击后,赵吉决定“与其内耗不如彻底宽松”,索性安心待在家中做个全职儿子。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的时候,没想到竟然获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赵吉告诉采访他的记者,“我爸说我是他持有的一只长期股票,眼下找不到目标就先歇著,韬光养晦,等到环境好了再说。其实我觉得,他们是想要套牢我。”
不过,为了能够减少自己内心“啃老”的负罪感,赵吉还是自觉降低了自己的消费欲望,还会刻意地去扮演一个好儿子,拿出更多的时间陪妈妈聊天,还开了网店,尝试各种推广手段帮助父母卖茶,作为回报,每月父亲会给他开5000元的工资。
赵吉表示,能帮家里做点生意,让他觉得至少自己还有那么点用处,但更多的时候是无业的焦虑。最近,他开始考虑做农产品带货创业。
当个“全职儿女”听起来似乎很轻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这样的境遇。
2021年刚从浙江某师范学校毕业的小午曾经在一所教培机构任职。在7月份的暑假培训班上,她每天带3个班的学生,工作时长达到12个小时。然而,这份超负荷的工作换来的工资却“很惨”,首月到帐仅1782元。而最终促使她下决心辞职的原因是她由于感冒了,向领导请假时却被对方一口回绝,理由是没人顶替。小午感到自己忍不了了,就辞了职。
此后,她回家靠父母生活。虽然父母每月可以给她5000元~8000元的生活费,但是条件是要努力考取公职。小午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都不成功,时间久了,父母就开始劝她考虑“先去结婚”,这让她很生气。
小午颓废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拒绝沟通的方式向父母表示反抗。她说:“只要不上岸,我和爸妈的问题就不会解决。在他们看来,除了体制内的工作,其它都是上不了台面的,我的喜好不重要。”
九〇后的萌萌厌倦了在外打拼,2021年带著自己的20万元积蓄回到老家湖南,寄居在父母家中准备脱产考公务员。她的父亲把一个门头房的租金给了她,每月2000元。
萌萌从去年9月份备考,今年1月份就“上岸”了。在此期间,她曾经历过面试一个岗位,800人里选10人,她考了22名,连面试资格都没有,还遭受了父亲不少奚落。“有一次落选,我爸就说,你下次还考不上的话就滚出去好了”,萌萌说,面对父亲的暴怒,她既愧疚又痛苦。
当了两年“全职儿子”的小A刚被公司裁掉时,本来想趁机好好放松一下,但家中长辈都不断劝他先去送外卖或当个快递员,总之把钱赚起来,不能就这么躺着。
“你的人生只能往前走,不能停下”,小A感叹道,“你以为‘全职儿女’尚存温情,没想到全是无奈。”